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消化科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200例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200例非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Hp感染和服用NSAIDs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上消化道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 Hp感染服用NSAIDs的患者患胃溃疡的OR值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患胃溃疡之和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服用NSAIDs对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均明显比仅感染Hp者和仅服用NSAIDs者,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OR值之和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和NSAIDs对胃溃疡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而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无协同致病作用;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服用NSAIDs的时长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原因.方法 调查上消化道出血5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NSAIDs组(116例)和非NSAIDs组(41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溃疡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AIDs组患者的年龄(57.4±12.1)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者占65.5%(76/116),均较非NSAIDs组的(44.6±11.9)岁、25.0%(103/412)高(P<0.01);糜烂、多发、复合型溃疡病灶在NSAIDs组更多见(P<0.01或<0.05).结论 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阿司匹林在深圳市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阿司匹林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有符合筛选条件的高血压患者的阿司匹林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根据服用阿司匹林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未服用组.然后分析患者不规律服药或未服药的原因.结果 接受调查的1 325人中,仅312人(23.55%)规律服用阿司匹林,526人(39.70%)从未服用阿司匹林.规律服药组、不规律服药组、未服用组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血栓栓塞、心肌梗死、心绞痛、冠心病等)的发生率分别为8.01%、14.78%、15.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0,P<0.05).3组出血并发症(1年内发生过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患者未服用或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原因是全科医生指导不到位(57.85%),其次是患者担心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42.25%)及不清楚阿司匹林的适应症(40.57%).结论 阿司匹林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没有得到广泛和正确的使用;社区全科医生对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指导不到位;高血压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良作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应加强对社区全科医生及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推动阿司匹林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导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32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史将其分为观察组122例及对照组20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药物7天-1个月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3.61%。两组年龄及是否有Hp感染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大便隐血、贫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腹痛、上腹部不适、烧心或反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便和呕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后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相对较高,随着服药时间延长其危险性会逐渐降低;应加强对阿司匹林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降低阿司匹林相关出血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服用非甾体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祥  韩力 《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87-1888
目的了解老年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对服用NSAIDs患者与未服用NSAIDs患者2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既往史、服药史、临床症状、胃镜结果、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HP检测采用活检胃黏膜快速尿素酶和组织学切片行Giemsa染色确定。结果服药组有消化性溃疡史35.29%,心脑血管病史52.94%,消化道症状40.44%;未服药组有消化性溃疡史30.78%,心脑血管病史23.31%,消化道症状75.62%。胃镜结果:服药组胃溃疡41.17%,十二指肠溃疡27.21%,复合性溃疡17.64%,糜烂出血性病变13.98%,HP阳性78.68%;未服药组胃溃疡24.21%,十二指肠溃疡65.38%,复合性溃疡6.23%,糜烂出血性病变9.08%,HP阳性86.65%。结论老年人服小剂量NSAIDS易致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病变伴出血。用药的同时服用抑酸和胃黏膜保护剂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198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1周内是否服用NSAIDs分为NSAIDs组(86例),和非NSAIDs组(112例),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比较,NSAIDs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P <0.05),大便隐血阳性率高 (P <0.05) ;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溃疡≧1cm的情况更多见(P <0.05).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加强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溃疡的认识,并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产生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导致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18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75例,未出血组105例,分析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单纯服用NSAIDs是出血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值(95%CI):0.9(0.5~ 1.7),P=0.003]、消化性溃疡史[OR值(95%CI):1.4(0.7~2.6),P=0.006]、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OR值(95%CI):2.1(1.4~3.0),P=0.007]、单纯Hp感染[OR值(95%CI):3.2(2.1~4.2),P=0.001]、心脑血管疾病病史[OR值(95%CI):1.3(0.5~1.9),P=0.005]、单纯服用NSAIDs[OR值(95%CI):2.4(1.6~3.5),P=0.001]是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Hp感染合并服用NSAIDs可提高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病率(P<0.01).结论 Hp感染合并服用NSAIDs可增加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发生率和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感染情况,降低Hp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采用血浆Hp-IgG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Hp感染例数120例,感染率为64.9%,其中以30~39、40~49岁年龄段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9.2%和81.0%,高于其他年龄段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出血程度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8.2%和84.3%,显著高于轻度出血Hp感染率42.7%(x2=20.259,P<0.01;x2=15.774,P<0.01);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87.9% 、64.5%和79.2%,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均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Hp感染率在年龄、出血程度、病因方面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价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阿司匹林100 mg/d组、阿司匹林200 mg/d组、阿司匹林300 mg/d组,每组60例,在服药前及服药后7d、6个月、1年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三组服药后各时间点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阿司匹林100 mg/d组和阿司匹林2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呈逐步减低趋势,而阿司匹林300 mg/d组呈轻度递增趋势.三组服药前、服药后7d、服药后6个月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服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阿司匹林3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93.8±18.6)%]显著高于阿司匹林200 mg/d组[(83.7±11.2)%]和阿司匹林100 mg/d组[(76.6±12.8)%](P<0.05).阿司匹林100 mg/d组血小板抑制率低于50%者9例,阿司匹林200 mg/d组5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3例,阿司匹林300 mg/d组1年内发生消化道溃疡出血2例.结论 适当的阿司匹林剂量(100、200、300 mg/d)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在100 mg/d基础上增加剂量血小板抑制率在短期内(≤6个月)未见明显增加,但长期(1年)存在差异,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较少有关,而出血风险却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