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目的:探讨致康胶囊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用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开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近5年来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开脂肪液化的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50例采用传统方法换药,用马应龙痔疮膏换药,另50例采用致康胶囊联合马应龙痔疮膏换药,比较两组腹部切口的愈合时间.结果:两组产妇,经传统方法换药腹部切口愈合时间15-22天;传统方法换药联合致康胶囊腹部切口愈合时间10-16天,两组均无感染病例.结论:致康胶囊联合马应龙痔疮膏用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换药,能够缩短液化切口的愈合时间,预防感染,减轻产妇换药时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研究妇产科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妇产科收治的32例腹部手术切口液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于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病例进行支持性治疗,抗感染等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3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其中4例二期缝合,没有切口感染的发生,愈合时间5~15d。结论切口液化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肥胖,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自身体质比较差,术后的咳嗽和胎膜早破等有关。对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高危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针对性进行护理,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顺利愈合,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于医院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未出现脂肪液化的42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纳入未发生组;同期行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42例产妇临床资料,将其纳入发生组。采用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问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相关指标并比较,找出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组手术时间长于未发生组,术中出血量高于未发生组,肥胖及术中高频电刀使用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项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是影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术中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可能受到产妇自身肥胖、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使用高频电刀等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2例,总结其易感因素及有效处理方法。结果: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3.9%,肥胖、胎膜早破、试产时间过长合并羊水Ⅲ度混浊、自身愈合能力低下者、术后咳嗽、切口暴露时间过长等均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局部处理,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结论:采用彻底清洗腹部切口、提高手术技巧、加强营养、预防术后咳嗽、局部加压包扎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对脂肪液化早发现并正确治疗能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蝶形胶布应用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4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致切口延期愈合的产妇行蝶形胶布固定切口上下缘并及时换药观察.结果 14例产妇切口愈合良好,时间为5~15d不等,产后42d复诊切口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蝶形胶布固定切口及每日及时换药治疗脂肪液化所致切口延期愈合产妇疗效确切,可以减少产妇的痛苦,组织生长快,利于观察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腹式手术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本文分析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液化18例,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10例,常规伤口清洗换药抗炎二期缝合治疗8例。结果:持续负压吸引治疗的患者切口愈合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达13.5d(P〈O.05)。结论:使用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常规方法相比,可以明显缩短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青 《吉林医学》2012,33(12):2516-2517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选取45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液化产妇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发生切口液化产妇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分析切口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肥胖、营养不良、术中使用电刀、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落实个体化治疗原则,积极改善患者全身状况,术中精细操纵,能对腹部脂肪液化的防治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群英 《中外医疗》2010,29(31):79-7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32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结果表现脂肪液化26例。切口感染6例,行切口换药、二次缝合、微波理疗及其他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及时发现切口感染征象,尽早处理,治疗并发症。提高手术操作可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石学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7):2204-220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针对102例患者行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102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在精心治疗下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术前合并症(如贫血、糖尿病等)、二次手术切口、术后咳嗽、妊娠水肿、滞产、羊水污染及缝合技术及切口暴露时间长短有关,应从多方面防范切1:2皮下脂肪层液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有10例患者发生脂肪液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均予以庆大霉素或利凡偌(乳酸乳酸依沙Y啶)引流或敷切口换药,TDP照射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针对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订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并据此提出干预对策,促进切口愈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产科2011-2012年剖宫产腹壁切口呈乙、丙级愈合的45例产妇资料。其中切口全部裂开11例,部分裂开34例;切口感染致愈合不良19例、脂肪液化21例、脂肪液化并感染5例,病例予术后拆线、局部清创、抗炎、二期缝合、神灯理疗、对症护理等综合处置,并探讨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①本院产科2年问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2.6%,平均愈合时间(14.2±4.7)d。②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涉及致病菌因素、手术操作因素与产妇体质因素。结论加强孕期保健与术前评估、规范术前准备与助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强化术后基础护理与切口保护是减少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用干纱布吸湿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3月采用干纱布吸湿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经采用以上方法积极治疗后,切口在术后5~7d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结论: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后,及时采用干纱布吸湿法治疗,能有效治疗并明显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剖宫产术后神阙穴位外敷大黄、芒硝对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与排便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手术的孕产妇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9月—2021年8月收治的7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产妇剖宫产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不予其他干预;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7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术后神阙穴位外敷糖大黄、芒硝治疗和护理。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腹部切口疼痛、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腹部切口疼痛程度(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切口感染、开裂、脂肪液化等愈合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大黄、芒硝神阙穴位外敷可显著缩短产妇术后首次排气和排便时间,促进腹部切口愈合、减轻疼痛,有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杨红 《中外医疗》2008,27(26):8-9
观察红外线防治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41例产妇从剖宫产术后第1天开始,采用多源红外频普仪辐射治疗,直至切口愈合拆线,对照组40例产妇则采用常规更换敷料的方法.直至切口愈合拆线.结果两组切口1期愈合率比较,其总有效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红外线辐射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愈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口皮片引流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有潜在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剖宫产产妇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引流,对照组不放置皮片引流。术后均用TDP照射切口。观察2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脂肪液化,切口均甲级愈合;对照组有6例(20%)发生脂肪液化,脂肪液化切口行二期缝合。观察组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8±1.6)、(18.7±3.3)d,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9.0±1.7)、(21.5±3.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剖宫产术中皮下脂肪层皮片引流联合术后TDP照射切口,可有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大黄加芒硝治疗妇产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将4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在严格消毒下每天在已出现脂肪液化的腹壁切口边缘用手挤出黄色液体,挤压后用大黄加芒硝外敷;对照组20例在严格消毒下将液化的腹壁充分扩开,定时换药。结果:40例患者切口全部治愈,试验组切口愈合时间为1天~3天,平均2天。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为7天~14天,平均10.5天。两组切口愈合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有效的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为做好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52例,分析患者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找出合理的治疗方法,统计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结果: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孕期合并症、高频电刀、肥胖、手术切口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抗生素的使用对患者的影响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此外,结合理疗的方法可帮助患者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结论:为防治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应做好孕期健康教育,电刀慎用、横向切口并适当进行术后理疗,预防产妇发生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妇产科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临床统计了48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治疗组行大黄、芒硝合并美宝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后加用l%依沙吖啶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统计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74.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黄、芒硝合并美宝外敷有利于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有助于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防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霞  杜红梅 《广西医学》2006,28(6):855-856
目的 探讨防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剖宫产术1060例产妇采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等早期干预措施;随机选择同期行剖宫产的1060例产妇,以常规方法作对照。对切口已发生感染或脂肪液化的142例产妇,随机选71例根据药敏结果使用二至三联抗菌素,加强营养等措施;另71例常规处理作对照。结果 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处理的剖宫产患者的腹壁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已发生腹壁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的产妇采取干预措施后切口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治疗、严格无菌操作等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延期愈合,对腹壁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早发现以及正确的治疗能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负压引流在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肥胖剖宫产产妇200例,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缝合,观察组应用简易负压引流。对两组切口脂肪液化、愈合情况以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切口愈合率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6.8±1.4)d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8%、72%、(10.9±1.9)d ( P<0.05)。结论:肥胖剖宫产产妇应用简易负压引流,操作简单,且可有效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值得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