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后外侧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8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后外侧入路行脊髓前方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植骨。结果:经6-25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弓根后外侧入路行脊髓前方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能达到脊髓减压充分、椎体及椎板植骨融合的目的,且最大程度保护脊柱后柱结构,该术式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减压、植骨治疗5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刀口一期愈合。Cobb角由术前平均16.6°度矫正至术后平均2.6°;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4%恢复至术后平均98%。52例平均随访12(7~32)个月,椎体序列、伤椎高度、椎间隙及Cobb角恢复满意。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复位固定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恢复胸腰椎序列,重建塌陷的椎体。通过术前、术后2周及1年摄X线片,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4个月,患者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术前对比术后2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s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对比术后2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并伤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能够很好的对伤椎进行复位,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也避免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脊髓神经损伤伴有大骨块突入椎管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间接减压与椎弓根固定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无脊髓神经损伤伴有大骨块突入椎管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后路间接减压术,未进行椎板切除,伤椎上下椎体与伤椎同时植钉进行撑开间接减压,术后随访观察伤椎椎体高度的恢复,节段后凸角的纠正,椎管内骨块复位情况以及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 4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间接减压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分别是:术前53.8%、82.3%,术后91.7%、95.3%;节段后凸角分别是:术前27.1°,术后5.3°;椎管截面积术前平均51.2%,术后83.7%;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有差异(P<0.01)。患者术后随访均无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结论对于椎管内骨块占位但无脊髓及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后路间接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进行了6个月至2年不等的随访,结果43例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术后疼痛明显得到缓解,术后伤椎前缘的平均高度恢复到96%,椎管正中的矢状径也平均恢复到92%,脊柱后凸角(即Cobb 角)为3.6度,采用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可知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术后相关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术后骨折皆获得一定的复位,并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经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除了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之外,椎体高度也可以得到重建,并且脊柱抗压稳定性得以增强,甚至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如内固定松动、断裂等的发生,是临床有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式,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椎旁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椎旁入路手术切口,使用RSS_Ⅲ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6例.结果:26例均采用椎旁入路手术切口,该手术切口入路损伤小,出血少,椎体稳定性不受破坏,椎体高度由术前压缩30% -40% ,术后椎体高度恢复至90% -98% ,手术效果好,恢复快,术后2周可佩戴胸腰部支具,拄拐行走.结论:椎旁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传统手术入路对比,脊柱周围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内固定稳妥,椎体稳定性不受破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李刚  李伟 《西部医学》2012,24(8):1507-1508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适应证、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复位、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88例,并对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70例进行椎管减压。结果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平均恢复50%,Cobb角平均改善20°。随访半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al分级,除A级恢复较差外,其余均恢复2级以上;植骨全部融合。结论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只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AF椎弓根钉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一些心得.方法 后路入路用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5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除Franket A级外均有提高.结论 AF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肯定,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7月收治的3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对比手术前后伤椎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2周、5个月、10个月患者的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神经功能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自体骨粒植骨在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6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平均年龄61.5岁,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椎体内自体髂骨粒植骨同时采用后路短节段钉棒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结果: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及CT检查,随访平均11个月,植骨融合率为100%,未出现明显椎体高度再丢失,无1例发生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老年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经椎弓根伤椎自体骨植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后,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促进伤椎骨愈合,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和内固定器械的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对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并进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后凸角度基本纠正,经过6—22个月随访,未发现椎体高度丢失或内固定物折断。结论六钉法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具有复位好、固定牢固、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或断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33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结果骨折椎体均愈合,时间3~6个月,术后伤椎高度较术前得到明显恢复,后凸畸形角度明显改善,生理弧度恢复。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维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复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部分椎管内有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非椎板减压仅行椎弓根钉撑开达到骨折椎体复位、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术前评估,根据标准选择病例,经后路(即传统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不行椎板切除减压,行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C臂X光机透视观察患椎椎体后缘骨块变化情况,治疗18例合并椎管内有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结果其中16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程度、后期腰椎曲度丢失与术后第一次测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均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满意,腰背部并发症状少。结论后入路非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部分合并椎管内骨块站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失为一种损伤小、效果满意、后期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指征及治疗效果。方法经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67例,其中,两节段以上4例。结果经12~48个月随访,平均24.5个月,术后骨折均复位满意,有神经损伤者大部分有所改善,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加重。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出现机械性、神经眭或混合性不稳定者,需及时治疗,经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胸腰椎爆裂骨折2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植骨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患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患椎相邻上下各一健康椎体经椎弓根植入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评估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及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结果 椎体前缘高度、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恢复.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特别适合胸腰椎骨折后路减压和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段雄体骨折手术技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9.0岁;后正中入路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53岁,平均37.0岁.比较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李良  李海波  陈运庆  伍星 《海南医学》2013,24(21):3211-3213
目的 总结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2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结果 术前Cobb角为13°~39°,平均27°;伤椎前缘压缩50%~80%,平均60%.后缘压缩10%~35%,平均20%.术后Cobb角0~120°,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0%~95%,平均91%.后缘压缩0~10%,平均6%.随访18~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12个月时Cobb角0~12°.内固定物取出5例,随访8~12个月,取出后脊柱后凸矫正角、椎体高度及相邻椎间盘等较取出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矫正角度及高度的再丢失,避免继发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8.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22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周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相邻多节段骨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多节段骨折28例患者,其中5例伤椎置钉,随访5~44个月,平均28个月。按Frankel功能分级,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前和术后随访X线片比较骨折复位情况、椎体后凸角(Cobb角)矫正和丢失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5~6个月骨折愈合,其中17例已再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率及后凸角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则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中并发症3例,包括硬脊膜撕裂2例,置钉错误1例。结论后路长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相邻多节段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伤椎置钉有助于复位与维持复位。  相似文献   

20.
韩丹  何志勇  罗季阳  李轩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91-91,95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行经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经术后6-18个月回访,21例均取得良好效果,术前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47.3%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89.7%对比术后2d伤椎椎体前缘平均高度91.3%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可达到良好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