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初发翼状胬肉病人74例(80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检查术眼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并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分为≤2.5 mm组、2.6~4.0 mm组、>4.0 mm组,比较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结果术前3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与角膜散光度呈正相关(r=0.833,P<0.01)。3组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19.068,P<0.05、0.01)。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屈光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 3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经常规视力、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检查,并且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缘的长度,比较手术前后屈光度的改变。结果:4 6眼角膜曲率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4 .87±2 .81D ,术后一周及一个月分别为3.19±2 .2 3D及2 .74±2 .0 1D ,术后较术前散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一周时t=2 .5 83,P <0 .0 5 ;一个月时t=3.4 6 ,P <0 .0 1)。胬肉所致角膜散光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度数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手术切除可减少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光值及轴向)、角膜中心屈光度和平均屈光度以及以胬肉尖部为中心的扁平区内的最小屈光度(p-屈光度);比较胬肉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各屈光度的差别,并观察胬肉术后角膜的屈光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一扁平区,位于鼻侧的水平径向上,角膜呈循规性散光,散光度与胬肉的竖径及横径呈正相关(r=0.42,P=0.038;r=0.58,P=0.002),与胬肉距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r=-0.68,P=0.0002);p-屈光度犤(38.67±2.44)D犦显著低于(P<0.0001)角膜平均屈光度犤(43.76±1.50)D犦、中心屈光度犤(43.98±1.48)D犦及最平径值犤(42.69±1.52)D犦。术后,原胬肉所在处角膜屈光度增高(P<0.01),角膜平均屈光度增加,散光度减小(P<0.05)。结论:胬肉到达瞳孔光学区前已影响视功能,且治疗时间可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手术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术前及术后Pentacam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8例(22眼)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患眼外观、视力及Pentacam参数.结果 22例患眼术后外观均有改善.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均较术前提高,而角膜前表面散光及表面变异系数(ISV)均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后表面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最佳矫正远视力及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角膜缘的结膜移植术可改善翼状胬肉患者患眼外观,降低角膜前表面散光及ISV,升高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角膜平均屈光力,而角膜后表面散光、屈光力及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未发生改变,且未影响前房角.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关系。方法对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58只眼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结果58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相关,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胬肉切除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生长至一定程度的翼状胬肉可引起顺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胬肉切除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关系。方法对接受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58只眼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结果58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相关,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胬肉切除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生长至一定程度的翼状胬肉可引起顺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胬肉切除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与角膜散光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通过对角膜的牵拉压迫作用、局部泪膜的透镜作用、角膜组织的瘢痕作用等来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而翼状胬肉所引起的角膜散光大小则与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宽度、深度,手术次数,活动隆起情况等因素相关。该文就翼状胬肉引起角膜屈光状态改变的机制及胬肉中影响角膜散光大小的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刘春兰  陈一兵  秦伟  张月 《吉林医学》2010,31(21):3411-3412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对翼状胬肉手术治疗的72只眼(50例)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对62只患眼进行手术前后屈光度的对比。结果:72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与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相关,以顺规性散光为主。胬肉切除术后1个月散光度数下降,视力提高。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顺规性散光,散光程度与胬肉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胬肉切除术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患者眼屈光度的变化。方法:将43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测量角膜缘至胬肉顶点长度、手术前眼部屈光度、术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的眼屈光度,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患者翼状胬肉头部平均长度为(3.12±0.82)mm;愈合时间为4~14 d,平均(9.21±0.59)d;手术前后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屈光不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复发率为4.2%。结论:翼状胬肉患者以远视散光为主,手术治疗可提高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10.
戚应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63-1064
目的初步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及方法。方法对循规散光大于1.5D而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小于2 mm者(A组)采取单纯胬肉切除治疗,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缘内大于2 mm者(B组)均采取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满意效果,A组复发率为15%,B组复发率为10%.结论对于翼状胬肉致角膜散光导致视力下降者应及早手术治疗且单纯胬肉切除效果满意;而侵入角膜缘内超过2 mm之翼状胬肉应及早手术且采用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66眼)翼状胬肉患者按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分为三组:Ⅰ组(19只眼)<2.5mm,Ⅱ组(32只眼)2.5~3.5mm,Ⅲ组(15只眼)>3.5mm,并对66眼行胬肉切除加0.04%丝裂霉素棉片贴敷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散光,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散光,Ⅰ组患者散光较小,Ⅱ、Ⅲ组患者散光较大;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变化:Ⅰ组无明显变化。Ⅱ、Ⅲ组变化显著(P〈0.01〉,即术后视力提高,散光度减轻,屈光力差减小;术后复发:Ⅰ组1例复发,占5.56%,Ⅱ组2例复发,占6.1%;Ⅲ组4例复发,占26.67%,且2例患者因留下角膜薄翳而影响术后视力。[结论]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时,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情况,从而提高视力,当其侵入角膜达2.5~3.5mm时是手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00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角膜屈光状态变化的观察及视力恢复的情况,为翼状胬肉切除术提供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术前散光度、角膜曲率检查,术后3 d、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结果术后3 d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有显著性减少,散光度、角膜曲率虽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与术前相比直子午线屈光力的减小、水平子午线屈光的增加及角膜散光度减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个1月与术前比裸眼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均有显著性升高,与术后7 d相比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翼状胬肉手术切除设计(调整缝线方法 )中,优化手术,最大程度的使患者的角膜散光减少,进而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及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对角膜曲率及散光的影响.方法 观察翼状胬肉100眼术前.术后第1、3个月的角膜曲宰及散光交化情况.结果 翼状胬肉切除术是使角膜曲率增加而角膜散光减少.结论 翼状胬肉生长可以影响角膜曲率及散光,故可以导致视力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对角膜曲率及散光的影响.方法 观察翼状胬肉100眼术前.术后第1、3个月的角膜曲宰及散光交化情况.结果 翼状胬肉切除术是使角膜曲率增加而角膜散光减少.结论 翼状胬肉生长可以影响角膜曲率及散光,故可以导致视力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就患者在行翼状胬肉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的角膜散光以及视力变化的相关情况。方法选择该院眼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患者144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研究所有患者的胬肉进入角膜的长度、角膜曲率、屈光度以及视力进行常规测定,对所有患者的患眼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该研究的144只患眼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患者的此种情况与胬肉进入角膜的具体长度有关,且以顺规性散光为主。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的散光度数明显下降,其视力也得以提高,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胬肉的大小与散光程度密切相关,对此类患者行胬肉切除术可以使患者的散光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以此来提高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8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采用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较术前提高(P<0.05),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低(P<0.05),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羊膜移植均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对眼前节屈光状态改变的临床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翼状胬肉患者65例(106眼),随机分为A组31例(50眼)与B组34例(56眼),A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转移术,B组患者给予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前节屈光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5d与术后1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水平曲线K1、角膜垂直曲线K2以及角膜平均率均明显高于手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有明显散光且矫正视力有提高,术前翼状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2.5mm时就可以选择手术切除,这比较之前的3.0mm,更加精准,可作为考虑手术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翼状胬肉是球结膜及其结膜下组织肥厚增生并向角膜浸润性生长所致。常引起结膜刺激症状、散光,严重影响视力。以往采用胬肉切除术,常易引起复发。近2年来,我科采用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明显降低了其术后复发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翼状胬肉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翼状胬肉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不同临床手术方案分为传统组与鉴别组,进行差异性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进行常规治疗,鉴别组患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双重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视力水平、散光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针对性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以及视力水平和散光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性的常规术式治疗相比,将其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相联合对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可在显著改善其视力水平和散光情况的同时有效缩减其角膜上皮修复耗时与拆线耗时,并且还可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强化整个医护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翼状胬状肉逆行撕除术对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复发率、视力及散光的影响。方法:48眼随机分为2组,A组24眼行胬肉逆行撕剥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并予丝裂霉素治疗,B组24眼行常规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移植并予丝裂霉素治疗,观察两组角膜创面上皮修复、复发率、视力及散光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A组,角膜创面上皮平均修复时间(4.25±0.97)d,复发率为4.1%;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0.49±0.29,术后1个月时0.65±0.30;平均散光术前为(4.20±1.23)D,术后一个月(1.68±0.58)D;B组,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时间(8.95±2.53)d,复发率12.5%;平均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0.50±0.29,术后一个月时0.62±0.27;平均散光术前(4.12±1.11)D,术后1个月(2.03±0.62)D;两组比较,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术后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状胬肉逆行撕剥术可以显著促进角膜创面上皮修复,明显改善术后散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