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骨密度(BMD)测量值和身体成分的变化,分析身体成分对BMD的影响。方法:采用韩国Osteo 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前臂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器,检测在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非惯用手前臂远端BMD,对300例围绝经期妇女、300例绝经早期妇女和300例正常生育妇女进行BMD测量,记录身高、体重及体质量指数(BMI)。结果:围绝经期和绝经早期妇女的体质量、BMI和BMD均低于对照组。结论:低体重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OP)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应及早实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0TMR mDIXON-Quant技术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围绝经女性(135例)及同年龄段正常经期非骨质疏松患者(60例,对照组)相关影像数据,记录身高、体质量,同时行腰椎mDIXON-Quant检查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定量测量L1~4椎体脂肪分数(FF)平均值以及骨密度值(BM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2.5SD),将围绝经期女性分为非骨质疏松亚组(非OP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OP亚组),统计分析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OP亚组与非OP亚组年龄、BMI、椎体平均FF值差异。结果 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OP亚组比较,两者年龄、骨密度(BMD)、腰椎平均FF值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非OP亚组BMD高于OP亚组,FF值、年龄明显低于OP亚组(P<0.05)),两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非OP亚组椎体骨髓平均FF值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13348例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女性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E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绝经、生育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年龄、BMI、运动、饮食、吸烟、嗜酒、慢性胃炎、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母亲骨折病史与BMD检测值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骨折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与BMD无关,女性绝经年限和生育次数与B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吸烟、嗜酒、母亲骨折病史、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次数是OP的危险因素。运动、喝牛奶、吃海产品、体重是OP的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5.
郭俊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33-263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06例41~60岁围绝经期女性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前臂1/10和1/3部位的骨密度(BMD),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E2水平快速下降(P<0.01),随之前臂远端1/10和1/3部位的骨量均出现快速丢失(P<0.01),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46~50岁和51~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BMD的快速下降及OP患病率的升高与围绝经期血清E2的快速下降关系密切。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相似文献   

6.
207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84-118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OP)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试者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BMD)。以骨密度低于峰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推算杭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杭州市207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作率为29.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608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3~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绝经年龄45~49岁组比较,各年龄组BMD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年均骨丢失率分别为1.4%;1.0%;0.93%;0.71%。其中以wardg三角骨丢失率为最高。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腰椎2~4,股骨颈,wardg三角,股骨粗隆,BMD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OP,患病率缓慢上升,各年龄组OP总发病率依次为5.2%;16.8%;35.5%;36.4%;55.3%;64.5%;90.6%。其中腰椎2~4OP发生率最高,整体髋部OP发生率最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妇女OP的危险因素(OR=1.121,0.788,0.627,0.823)。结论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女性患者和232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左股骨上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Colles骨折组为31.82%,对照组为12.16%。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更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以避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9.
妇女经历不同的生理阶段,体内性激素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生理代谢系统.我们于1998年测定了217例包括绝经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3种性激素与腰椎、桡骨的骨密度(BMD),旨在探讨妇女性激素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骨质疏松症(O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珠海地区的575例女性进行骨密度检测,并对个人疾病史、生活习性及月经史进行调查,根据OP发生与否,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女性骨密度和骨量呈现年龄分布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糖尿病、骨折以及慢性病对OP存在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慢性病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而BMI是OP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骨密度随年龄的增长、绝经年限的增加而逐步下降,而保持一定体型及体重,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及提高;及时发现、治疗糖尿病、慢性病(如甲亢、风湿)等,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西城区德胜社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该区域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4月~12月社区健康教育的中老年妇女,按照随机数字表选取380例纳入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获得研究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以及饮食、运动、慢性疾病及家族史等资料。同时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28.1%,其中40~49、50~59、60~69、≥70岁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7.7%,17.9%、41.5%、4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绝经、子宫切除术、骨折家族史对Logistic回归模型的贡献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正确预测百分率为65.9%;而牛奶摄入、吸烟、喝咖啡、饮酒、怀孕次数、卵巢切除术、骨折史、活动量等变量对模型的贡献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绝经、子宫切除为OP可能危险因素;高文化、高体质量指数(BMI)值为OP的可能保护因素。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中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年龄、绝经、文化程度、子宫切除史、体重指数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健康成年女性饮茶习惯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方法整理1996年11月-2001年3月期间长沙马王堆等社区2 185名28~91岁健康汉族成年妇女骨密度资料,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饮茶习惯组骨密度均数进行比较,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差异。结果饮茶组女性多部位骨密度较总体人群及不饮茶组均降低(P<0.05),且大量饮茶组较中量组骨密度降低;饮茶组成年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与总体人群及不饮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饮茶组骨质疏松发病率较总体人群、不饮茶组均升高[(OR值分别为1.43(95%CI:0.62~2.24)、2.36(95%CI:1.64~3.09)];且随饮茶量增高骨质疏松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女性饮茶者骨密度较不饮茶者显著降低,且随饮茶量的增加骨密度下降有一定线性趋势;且通过饮茶习惯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分析看,女性饮茶者较不饮茶者显著升高,且随饮茶量的增加患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4.
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长春市2005例妇女骨密度,为长春市女性骨密度正常值提供数据资料,对不同年龄妇女的骨密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骨密度峰值(BMDg/cm2),T值百分比及骨质疏松(OP)发病率。方法:采用OsteometerMediTech公司生产的DTX-200骨密度仪对长春市2005例妇女进行骨密度测量,将测量结果按10岁为1年龄段分组,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长春市女性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岁年龄段,40岁开始缓慢下降,60岁开始明显下降;②50~59岁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4.74%,60~6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51.25%,70~7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74.42%,80~89岁年龄段发病率为86.11%。结论: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绝经关系密切,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呈递增趋势,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发病率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市北蔡镇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危险因素定量评估情况,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 Advance PA+300164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422例上海市北蔡镇40.0~59.9岁女性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筛选出符合围绝经期诊断的女性并应用FRAX工具进行网上评估。结果筛选出符合围绝经期诊断的女性93例,年龄(49.637±3.392)岁。10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为(2.382±0.989)%,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为(0.325±0.495)%。结论北蔡镇围绝经期女性10年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和10年发生髋部骨折的概率平均水平均不在高风险区域,但应提供必要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fractures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 is half that of Caucasian women.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ho sustain osteoporosis-related fractures have increased disability and decreased survival. Given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hip fracture rat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over the age of 70 years, the risk of osteoporosis among this population may be underestimate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racial differences in women's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nd bone metabolism and on various explanations for these observed differences.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fracture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and modaliti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re discussed. African American women begin menopause with higher BMD and have lower rates of women's bone loss after menopause, which account for their decreased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fractures. The risk factors for osteoporosis among African American women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Caucasian women.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such as calcium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smoking cessation, and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enhance peak bone mass and to decrease bone loss. These interventions and other treatment modalities, such as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bisphosphonates, and 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hould be studied further in African American women.  相似文献   

18.
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上海城区40岁以上女性骨密度的危险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市区40岁以上1840名女性应用外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t检验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体重、月经初潮年龄、怀孕次数、生育次数、母乳喂养子女数、母乳平均喂养月数、绝经年龄、绝经年数、喝牛奶习惯、母亲骨折史、本人骨折史、哮喘史、高血压史均与骨密度值有关。结论年龄、低体重、绝经、月经初潮年龄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老年妇女膳食营养素与骨密度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老年妇女膳食营养素含量对骨密度 ( BMD)的影响 ,探讨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的措施。 方法 对177名 60岁以上妇女进行膳食调查及 BMD检查 ,其中骨密度异常妇女 ( OP) 4 8例 ,骨密度正常妇女 12 9名。 结果 骨密度正常妇女平均每日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Vit C、Vit E以及钾、钙、镁、锌、磷、硒、乳钙 (由乳制品提供的钙 )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骨密度异常妇女 ,BMD与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Vit C、Vit E以及钾、钙、镁、锌、磷、硒、奶钙呈显著相关 ( P<0 .0 5或 P<0 .0 1)。 结论 膳食中多种营养素与妇女的 BMD存在一定的关系 ,预防骨质疏松应注意全面而合理的膳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