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士福  蔡文琴  刘磊  王竹筠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233-235,F0003
背景: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害的重要形式之一,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是细胞凋亡关键调节因子,其激活可导致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调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材料:实验于1996-03/2000-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四血管阻塞全脑缺血模型,缺血30min后再灌注,根据处死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48,72h和7d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8只,仅分离,未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其余4只用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多数脑区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有少量表达,脑缺血组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在神经元内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分布在大脑皮质、小脑蒲肯野细胞、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在缺血再灌注12h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增加,48-72h为表达高峰。第7天表达下降。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12h出现[(49.4&;#177;6.8)个/切片],高峰时间在72h[(228.6&;#177;29.8)个/切片],且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分布上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0.89,0.68,P〈0.05)。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有显著相关性,从时间上支持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脑皮质、海马及基底节区是凋亡细胞的多发部位,而这些部位也是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增高的区域,进一步证明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的表达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背景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注损害的重要形式之一,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是细胞凋亡关键调节因子,其激活可导致蛋白降解引起细胞凋亡.目的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在调控脑缺血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材料实验于1996-03/2000-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科学中心完成.选择成年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2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四血管阻塞全脑缺血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根据处死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48,72 h和7 d共7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8只,仅分离,未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4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其余4只用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6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假手术组脑组织多数脑区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有少量表达,脑缺血组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mRNA和蛋白在神经元内及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分布在大脑皮质、小脑蒲肯野细胞、海马及皮质下白质.在缺血再灌注12 h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基因表达增加,48~72 h为表达高峰,第7天表达下降.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凋亡在缺血再灌注12 h出现[(49.4±6.8)个/切片],高峰时间在72 h[(228.6±29.8)个/切片],且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在分布上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r=0.89,0.68,P<0.05).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与缺血后细胞凋亡有显著相关性,从时间上支持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是导致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大脑皮质、海马及基底节区是凋亡细胞的多发部位,而这些部位也是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表达增高的区域,进一步证明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的表达参与神经细胞凋亡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1(IL-1)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它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等过程。在慢性炎症过程中,IL-1的调节障碍、延迟合成和释放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IL.1的各种生物功能的发挥需要IL-1的I型受体(IL-1receptorI,IL-1RI)的参与,即IL-1与靶细胞表面特异受体IL-1R结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 52例接受治疗的NSCLC患者纳入研究组,5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Ra表达水平并比较。采用累积生存曲线筛选切点,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IL-1Ra预测效力。采用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对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生存曲线,比较不同血清IL-1Ra水平NSCLC患者累积生存率差异。结果 52例NSCLC患者血清IL-1Ra表达水平为(405.68±95.6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1.54±51.25)pg/mL(P0.05)。血清IL-1Ra表达水平在不同TNM分期、肿瘤直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Ra水平预测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最佳诊断界值为350.00pg/mL。52例NSCLC患者中有41例(78.85%)在术后5年内死亡,TNM分期为Ⅲ期、血清IL-1Ra水平350.00pg/mL不利于NSCLC患者预后(P0.05)。随访5年后,血清IL-1Ra水平≤350.00pg/mL的NSCLC患者累积生存率为31.58%(6/19),明显高于血清IL-1Ra水平350.00pg/mL的NSCLC患者[累积生存率为15.15%(5/33),P0.05]。结论 NSCLC患者血清IL-1Ra水平升高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及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ICE)表达变化。方法:“四血管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应用逆转录聚合聚链式反应(PT-PCR)技术检测ICEmRNA表达。结果:缺血30min再灌注,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DNA断裂百分率增高,再灌注24h达高峰,ICEmRNA表达呈增强趋势,再灌注6h达高峰,再灌注24h表达呈下降趋势,但仍表达较高水平。结果:ICE参与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调控,其表达增强,促进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rhIL-1ra)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及腩组织MMP-9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后rhIL-1ra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和药物干预组(C组),每组各24只.各组均行左侧股动静脉置管及气管捕管,B组和C组用窒息法建立心搏骤停模型并进行心肺复苏,C组复苏即刻及ROSC后4、8、12及18 h给予rhIL-1ra干预,B组以等量生理盐水对照,A组于术后3、6、12及24 h处死留取标本,B组和C组于ROSC后3、6、12及24 h处死.利用干-湿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脑海马区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的表达.结果 B组大鼠于ROSC后各观察时间点均出现脑组织IL-1β显著表达,以海马区明显,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于ROSC后12 h达高峰;各观察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于24 h达高峰;MMP-9 mRNA表达较A组显著升高(ROSC 3 h,P<0.05;ROSC 6、12、24 h,P<0.01),24 h达高峰,相关性分析显示MMP-9 mRNA表达与IL-1β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867,P<0.01;r=0.800,P<0.01).与B组相比,C组经药物干预后于ROSC 6、12、24 h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均较B组显著降低(P<0.01),MMP-9 mRNA表达水平下降,(ROSC 6 h,P<0.05;ROSC 12、24 h,P<0.01).结论 rhIL-1ra能降低心肺复苏后早期脑水肿程度及脑组织MMP-9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机体的炎症过程密切相关,已形成糖尿病的炎症发病学说。作为炎症过程的重要调节因子,细胞因子与糖尿病的关系日益引起重视。白细胞介素-1β(IL-1β)是由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和内皮细胞等产生和分泌的。IL-1β独立或介导的炎症过程所引起的β细胞功能损伤,是胰岛β细胞衰竭的重要原因。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是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受体拮抗剂,通过与广泛存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中表达的白细胞介  相似文献   

8.
向赟  雷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58-161,F0003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能显著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谷氨酸通过激活多种谷氨酸受体导致兴奋毒性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其某些受体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二者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联系仍不十分明了。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自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对海马神经元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与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之间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1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学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选择正常健康纯化Wis-tar大鼠32只。方法:32只大鼠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正常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大鼠仅在颈部前后方做组织分离、椎动脉暴露、颈总动脉游离手术,不结扎和夹闭双侧椎动脉和颈总动脉;生理盐水组大鼠椎动脉用电烧灼的方法永久性阻断,颈总动脉暂时性(20min)夹闭,夹闭动脉期间内将2μL生理盐水按0.4μL/min的速度注入大鼠一侧(右侧)侧脑室,拔针前滞针5min,然后松开颈总动脉的动脉夹再灌注2h;实验组大鼠操作过程相同,仅将生理盐水换成等量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然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对大鼠皮质区域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性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结果:实验组和生理盐水组各有1只在进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诱发惊厥被弃用,其余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皮质、海马的基本病理学变化: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差异不明显,生理盐水组和实验组大鼠皮质、海马神经元变性,细胞周围水肿,神经元深染、核固缩或破裂。实验组神经元变性及水肿程度明显降低,深染、核固缩或破裂的神经元明显减少。②各组大鼠脑缺血敏感区海马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变化(用平均吸光度值表示):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免疫反应呈强阳性[CA1区:(0.54&;#177;0.12),(0.54&;#177;0.05);CA3区:(0.57&;#177;0.02),(0.58&;#177;0.08),(P〉0.05)]。生理盐水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免疫反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弱[CA1区:(0.30&;#177;0.03),(0.40&;#177;0.04);CA3区:(0.30&;#177;0.04),(0.42&;#177;0.06),(P〈0.01)],实验组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强(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和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均参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调节脑海马CA1,CA3区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实现其对海马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1家族中除了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以外,还存在其他的调节因素对神经元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的表达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
张平安  李艳  徐朴 《检验医学》2004,19(3):228-23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启动子区域-511C/T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正常人群中的多态性,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49例正常人IL-1β、IL-1RN基因进行PCR扩增,其中IL-1β基因用AvaI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消化,然后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对IL-1β、IL-1 RN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RN 1/2基因型和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5,P<0.05).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不同的2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IL-1β基因启动子-511位点CC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4.77,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与IL-1β、IL-1RN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其中IL-1RN2等位基因可能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保护作用,而IL-1β基因中的CC型可能对感染后HBV DNA的复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癫痫的影响,揭示癫痫发作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IL-1β及IL-1ra 30min后戊四氮致痫观察大鼠行为,分别于致痫后2,8,24h处死大鼠,通过放射配基结合实验测定NMDA受体(NMDAR)活性,取海马CA3区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外源性IL-1β能够缩短癫痫发作的潜伏期,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5,P&;lt;0.05),对癫痫发作强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到明显的神经元变性坏死,大鼠脑内NMDAR活性在致痫后个时间点均显著增强;IL-1ra对发作潜伏期的影响及发作强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可明显减轻戊四氮致痫所导致的神经元损害,致痫大鼠脑内NMDAR活性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低。结论:IL-1β通过提高NMDAR活性促进癫痫发生及发展,加重癫痫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的程度,IL-1ra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活性,减轻其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脑脉通联合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及其对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激酶溶栓组(简称溶栓组)、脑脉通组、脑脉通 尿激酶溶栓组(简称联合组)。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鼠分别于缺血后3、6、9 h经导管由区域动脉进行溶栓。动脉给药后24 h,观察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变化;测定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caspase-3和bcl-2表达变化。结果各模型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均较假手术组增多、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bcl-2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溶栓组、联合组各时间点bax和caspase-3表达减弱、bcl-2表达上调;各组6 h和9 h较其3 h 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bcl-2表达下调;除脑脉通组外各组9 h较6 h组TUNEL阳性细胞数增多、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bcl-2减弱;联合组较单一用药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6 h和9 h组bax及caspase-3表达减弱、bcl-2增强。结论脑缺血损伤可引起促凋亡基因表达上调和抑凋亡基因表达下调,神经细胞凋亡发生,该变化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显著;脑脉通及溶栓治疗均可阻抑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但以二者联合用药的效果尤为理想,通过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caspase-3表达、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对神经细胞凋亡发挥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氯沙坦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脑缺血再灌流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氯沙坦用药组、缺血再灌流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8只.用药组给予氯沙坦(10mg*kg-1*d-1)灌胃,其余3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周后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4h再灌流2h后断头处死,处死前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c-fos、c-jun蛋白的表达.结果氯沙坦用药组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率及c-fos和c-jun阳性细胞率均明显低于未用药缺血再灌流组(P<0.05).结论氯沙坦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流诱导的c-fos、c-jun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并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1β蛋白的表达规律及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针刺组再灌注2h、6h、12h、24h各时间点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采用TTC染色法测定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h时间点大鼠梗死灶体积。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IL-1β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和针刺组脑缺血再灌注后2h IL-1β表达开始增强,于再灌注后12h达高峰,但针刺组各时间点IL-1β表达均较对照组弱。结论 针刺可明显抑制皮层及纹状体IL-1β蛋白的表达,同时缩小梗死的体积,说明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内IL-1β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在全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行为学改变。方法在小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再灌流后1、3、7d及2、4、6周取海马CA1区脑组织,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流式细胞仪对凋亡细胞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进行行为学(包括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症状)评分。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天卒中指数及神经病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中,在缺血再灌流1d后,神经细胞凋亡开始增加,3d达最高峰,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细胞凋亡存在于正常颞叶CA1区神经细胞内,细胞凋亡是缺血再灌流后颞叶CA1区神经细胞主要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为肾源性细胞因子,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对脊髓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实验拟证明不同时间硬膜外腔注射后其对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1/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270±10)g;实验用人重组促红细胞牛成素为日木麒麟啤酒株式会社制造,规格3 000 IU/支.②实验分组及处理: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仅切除椎板),生理盐水组18只,实验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实验组分别于大鼠脊髓损伤后1,6,24 h(每个时间点6只),于硬膜外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bw);生理盐水组于相同时间予以相同体积生理盐水.③实验评估:通过动物神经运动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神经损伤程度;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组织学改变,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标记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①神经行为学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正常;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脊髓损伤后实验组1,6及24 h神经运动功能有改善;斜板角度及BBB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实验组组织学破坏改变明显较生理盐水组轻.③凋亡神经细胞及计数结果:实验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不完全损伤后引起的神经运动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的临床功能表现.此种保护作用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及Bcl-XL、Bcl—Xs和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Wistar大鼠1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H0组)、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组(H1组)和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组(H2组),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利用冰袋行亚低温治疗,使大鼠体温下降。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表达的变化,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组织Bcl—XL、Bcl—Xs和HSP70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H1及H2组)凋亡阳性细胞出现高峰时间延迟,且数量明显减少,Bcl—XL与Bcl—Xs之比显著高于H0组;H1组各时间点HSP70的表达明显高于H2组。结论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脑缺血后即刻亚低温的作用优于脑缺血再灌注后亚低温治疗。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5个月龄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缺血组、HBO组和假手术组。观察脑梗死灶体积、凋亡细胞数量及凋亡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HBO组与缺血组相比,6 h~10 d各相应时间点梗死灶体积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1);HBO 组缺血48 h后,TUNEL 阳性凋亡细胞数较缺血组明显减少(P<0.01);HBO 组与缺血组相比,在缺血6 h~10 d各时间点 Bcl-2阳性细胞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Bax阳性细胞在缺血6 h~10 d各时间点均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缺血早期暴露于高压氧可以减少局灶性脑缺血梗死灶体积;高压氧能抑制脑缺血细胞凋亡,其作用与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拮抗剂对地氟醚短暂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3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和放射科核磁共振室完成.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60 min)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1 mg/kg;生理盐水+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 1 mg/kg.预处理结束1 h后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丝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20 min,观察再灌注后24 h动物神经系统改变及脑梗死范围.结果:36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均存活,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预处理期间各组生理参数比较:直肠温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压及血糖在预处理期间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②神经行为学改变: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再灌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为(3.00&;#177;0.89)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③脑梗死范围:弥散加权法所测为(247.9&;#177;38.24)mm^3,三苯四氯氮唑染色法所测为(301.70&;#177;41.47)mm^3,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吸氧预处理三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腺苷A1受体阻滞剂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可消除短暂地氟醚预处理产生的脑保护作用,表明该作用可能与腺苷A1受体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腺苷A1受体拮抗剂对地氟醚短暂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3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和放射科核磁共振室完成.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6)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1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60 min)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在地氟醚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1 mg/kg;生理盐水+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kg;二甲基亚砜+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min经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2.5 mL/kg;腺苷A1受体拮抗剂+O2组,在吸氧预处理前30 min经腹腔注射腺苷A1受体拮抗剂 1 mg/kg.预处理结束1 h后所有动物均采用右侧颈动脉丝线栓塞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120 min,观察再灌注后24 h动物神经系统改变及脑梗死范围.结果36只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均存活,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预处理期间各组生理参数比较直肠温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压及血糖在预处理期间各组间无明显差异.②神经行为学改变腺苷A1受体拮抗剂+地氟醚组再灌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为(3.00±0.89)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③脑梗死范围弥散加权法所测为(247.9±38.24)mm3,三苯四氯氮唑染色法所测为(301.70±41.47)mm3,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地氟醚组和二甲基亚砜+地氟醚组,与吸氧预处理各组无明显差异;吸氧预处理三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腺苷A1受体阻滞剂8-环戊基-1,3-二丙基黄嘌呤可消除短暂地氟醚预处理产生的脑保护作用,表明该作用可能与腺苷A1受体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