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女 ,6 0岁。头痛 11年 ,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 ,复视、左眼外凸。近一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记不起人及物品名称。查体 :命名性失语、左眼外突并内斜、眼球活动受限、复视、视力左眼仅 0 5米处可见手动。右侧肌力Ⅲ级。头部CT报告为左侧颅中凹圆形略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后病灶边界清 ,强化明显 6cm×6cm× 5 1cm ,眶尖、蝶骨小翼及前床突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 ,占位效应明显。头部MRI示左侧鞍旁及鞍部 5cm× 6cm× 6cm哑铃型肿物T1WI信号稍低且均匀 ,T2WI信号高境界清晰 ,注射Gd DTPA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2.
例1,男,40岁,因发作性左手麻木无力1月就诊。发作时握物无力,每次持续约1分钟,间歇期正常。10岁时有癫痫大发作史,持续2年后经药物治愈。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头部CT平扫示左基底节区片状高密度影,边界欠清,CT值47Hu;CT强化后,病灶明显强化,并见粗大血管影;MRI示右基底节区短T1,、长T2信号,周围见有低信号环,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脑内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中,2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病变,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原有头痛完全缓解,视力、视野部分恢复;1例术后发作完全控制;1例拒绝手术,随访2年仍有癫(癎)发作,尚未出现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颅中窝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我院1992-1996年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脑外的海绵状血管瘤引例,占同期收治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48%(31/78)。现报告如下并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6例,女15例。发病年龄11-70岁,平均43.l岁。自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2年3月(3月一7年)。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头痛胀问例,面部麻木6例,一侧眼睑下垂6例,闭经1例,癫痫1例。本组共有闭经3例,动眼神经麻痹10例,三叉神经损害11例,外展神经损害2例,视神经损害9例,面神经损害4例,眼球突出5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19岁。2005年8月28日因“听力下降伴头痛头昏1周,加重2d”入院。入院情况:神志嗜睡,言语应答不清晰,走路步态不稳,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四肢肌力Ⅳ级。共济运动检查:指鼻试验、跟膝腱试验右侧阳性,左侧阴性;轮替试验左侧笨拙,闭目难立征阳性。头颅CT检查示:右侧小脑桥脑角见类圆形高密度占位病变,周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显微手术切除桥脑CA 9例,其中桥脑上端腹内侧1例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桥脑腹外侧3例采用同侧乙状窦后入路,桥脑桥臂2例采用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第四脑室2例均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左侧桥脑与延髓交界区1例采用远外侧入路。结果 病灶全切8例,次全切1例;全切率为88.9%。术后7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无变化,1例外展受限和面瘫加重;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次全切1例术后5年内发生再出血。结论 桥脑CA展神经功能受损和面瘫恢复较差,面部、躯体感觉障碍以及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较好;桥脑出血较少遗留明显肢体运动障碍,仅表现为下肢肌力减退;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对同时凸向第四脑室底部和脑桥侧方的病灶其效果优于经第四脑室底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总结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是癫痫发作和瘤内反复小量出血产生的症状。术前诊断正确者仅2例。8例开颅切除病灶,1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论 本病属血管畸形的一种,但脑血管造影常不能明确诊断,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是核磁共振。对病灶境界清楚的病例,全切病灶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它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临床较少见,为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我们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1999年9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3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7例,女21例,年龄4.5~58岁,平均32.5岁。病程2周至7年,平均20个月。病灶位于幕上27例,海绵窦区脑外4例,右侧丘脑突入第三脑室1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3例。病灶直径0.6~8.0cm之间,平均2.5cm。多发病灶及家族史者各1例。癫…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2岁,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屈曲,后跛行,且右上肢下臂、右下肢近端肌肉肿胀、硬、疼痛,入院前2日出现意识障碍,不认识家人,呕吐、二便失禁,伴头痛,发作呈间歇性,症状稍轻时,可认人,门诊以“意识障碍”收入我科。查体:意识朦胧,欠合作。右上、下肢肌力5-级,右 相似文献
10.
李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2)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或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是一种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往临床上很少见.随着CT,尤其是MRI的广泛应用,发现的CCA病例越来越多.同时也促进了CCA家系调查与自然病史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CCA自然史的逐渐明了,以及显微外科,立体定向微侵袭外科技术与放射外科的发展,人们对CCA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1 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性,61岁。以双下肢麻木无力入院,发病以来以左腿无力为重,偶有大便失禁,无疼痛史。查体:双下肢肌力Ⅴ-级,双侧L1水平以下痛觉减退,而触觉正常,深感觉及深浅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胸椎MRI显示:T9下缘至T11下缘水平见一边缘整齐的梭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大小约6cm×2cm×2cm,与椎管后壁广基相连,可见“鼠尾征”,与脊髓边界不清,其间无低信 相似文献
12.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脑海绵状血管瘤58例全都作MRI检查,其25例曾作DSA和48例曾作CT检查。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结果 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谭莉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6)
<正>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属先天性隐匿性血管畸形,以单发病灶最常见,出血风险较高,因CA临床表现不典型,CT或DSA检查容易被漏诊。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CA的发现率有了很大提高,然而MRI常规序列对CA的诊断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利用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显示微静脉、微钙化、血液代谢产物、铁沉积等病灶的敏感征象,使CA的诊断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笔者就近年来SWI对CA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3d。系G1P1,足月剖腹产,出生体重3250g。在孕36周时,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占位,出生后又被发现患儿全身体表皮肤散在共7枚约黄豆大的紫红色肿块,高出皮肤,并有局部发黑破溃及出血,生后2d即被送来我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好,前囟平,张力不高,矢状缝略分离,右枕、左面颊、右眉、右胸壁、右足背、右小腿及左膝各有一枚高出皮肤紫红色肿块,直径5~8mm,右足背及左膝部位肿块表面有破溃渗血。辅助检查:头颅MRI:右颞枕部2.1cm×2.1cm异常信号影,为等信号、稍高信号及高信号混杂,T2W为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肿块边界光滑,小脑天幕… 相似文献
15.
我院从 1989~ 1999年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4cm以上直径的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GCH) 9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男 4例 ,女 5例。发病龄 30~4 9岁 ,平均年龄 32 4岁。首发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平均 2年 7月 (2 5天~ 7年 )。左侧中颅窝底 5例 ,右侧 4例。2 临床表现 :头痛伴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者 4例 ,头痛伴视力障碍 2例 ,视力障碍伴面部麻木 2例 ,视力障碍伴月经紊乱 1例。3 放射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9例。平扫见鞍旁或蝶骨嵴内侧或鞍旁蝶骨嵴内侧等密度影 ,边界整齐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 ,瘤周围无水… 相似文献
16.
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或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是一种脑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以往临床上很少见。随着CT,尤其是MRI的广泛应用,发现的CCA病例越来越多。同时也促进了CCA家系调查与自然病史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CCA自然史的逐渐明了,以及显微外科,立体定向微侵袭外科技术与放射外科的发展,人们对CCA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1病历摘要女,6个月;以"突发抽搐10 d,加重5 d"入院。病儿是36周第1胎妊娠,自然顺产,出生体质量为2.20 kg。既往无外伤、癫疒间样发作、局部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家族性血管畸形病史。查体:表情淡漠,无哭闹,听、视觉诱导反应迟钝,自主活动好。头颅无畸形,前囟无膨隆且张力不高。 相似文献
19.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性,40岁。因突发晕厥行头颅CT检查,意外发现左顶骨血管瘤住院治疗。查体:神清,头颅无畸形,锥体束征阴性,颅神经功能正常。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头颅X线检查:左顶骨有一约2.5 cm×2.5 cm大小,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呈蜂窝状改变,边缘规则,轻度硬化;头颅CT平扫:左顶骨可见一梭形高密度影,骨窗示:该处一以低密度为主的梭形混杂信号,颅骨外板变薄,内板破坏隆起;头颅MR I平扫加增强示:左顶骨颅板内见2.5 cm×2.5 cm×1.0 cm大小梭形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边缘清楚,外板光整,内板破坏膨隆,局部脑回略受压,增强后明显均匀斑点状强化;选择性脑… 相似文献
20.
颅中窝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结果,探讨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GCH)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9例颅中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行额颞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活检4例,活检中2例及部分切除1例行放射治疗。结果 无手术死亡。随访期9月~11,5年,4例全切除者无肿瘤复发,3例放疗者肿瘤消失,未治疗者2例无变化。结论 CT、MRI和CAG对诊断GCH有重要价值,对肿瘤放疗和人工栓塞可以增加手术全切除率。放疗对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