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叶天士原文为依据,对叶氏既病防变的未病治则进行了阐发,并将其概括为:正虚当顾,有邪必祛,谨防误治三个方面,指出叶氏此治则全面而具体,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足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3.
司红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8):1808-1808
清朝叶天士《温热论》乃温病学奠基之作 ,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而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笔者主要从三方面讨论《温热论》中治未病的思想 ,以探讨其治未病的方法。1 逐邪务早 ,清除病源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重点是辨势轻重 ,即辨津血耗伤程度。叶天士虽强调温病治疗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但对险恶危急之证亦强调客邪早逐的原则 ,以消除疾病的根本原因。《温热论》中到处可见“急”字即说明这一点。如邪入营分而见斑疹隐隐 ,必须“急急透斑为要” ,故用清热凉血之剂 ,使营血热毒得解 ,斑疹外透而病易解除 ,否则邪陷于里 ,势必造成内闭外脱的险恶局面… 相似文献
4.
5.
6.
郭梅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2):6-6
叶天士的温病学名著<温热论>开篇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有"逆传"一语,注者各抒己见.至王孟英之注出,后世以为言之成理,遂尊其说,令成一温病学之新名词,却不知孟英亦误.真是"良可慨矣"! 相似文献
7.
8.
9.
10.
《温热论》与《湿热病篇》分别是叶天士与薛生白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两篇著作不仅反映了叶、薛两家的温病学术思想,而且对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笔者将两者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他在对温热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温热病辨证施治的体系,以热邪炽盛与阴液损伤为主要矛盾进行论述,体现了存津护阴对温病治疗的重要意义。时代在变迁,但是温病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乃出自于其深邃的辨证体系,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应用体会良多,现将其归纳总结,从辛凉护津、清热保津、泻热存阴、凉血养阴、甘寒生津、咸寒增液、清心补水、甘守还津八个方面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15.
《伤寒论》虽无湿温病名,但确有类似后世湿温病证的记载,如219条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阳合病-按近世"合病"概念认为: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的,并不见数经证候,数经证候同见时,却往往无合病帽 相似文献
16.
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仅为温病学泰斗,对其它各科亦造诣深邃。其医案中内、妇、儿、五官、疮疡各科尽备。本文试探叶氏女科诊疗经验,对了解叶天士整体学术思想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何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14-15
吴鞠通对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法方药推崇备至,在所著《温病条辨》一书中,大量录用《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温病的医案,其中涉及的条文97条,方剂101人,吴氏将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再参以三焦理论,创建和发展了温病三焦辨证学说。深入研究《温病条辨》与《临证指南医案》的关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学大有裨益。本文后附有《温病条辨》有关方证和《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对照表,为同道进一步研究提供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