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病变。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 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③冠状动脉内药物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有多支病变,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病变范围广。冠脉内药物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total myocardial ischemia burden,TIB)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3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74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将他们分为Ⅰ组、Ⅱ组和Ⅲ组。其中Ⅰ组有28例患者,他们的冠状动脉均存在多个(2个以上)狭窄程度在71%~99%的分支。Ⅱ组患者中有48例患者,他们的冠状动脉均存在2个狭窄程度在51%~70%的分支。Ⅲ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他们的冠状动脉均存在1个狭窄程度低于50%的分支。我院使用十二导连动态心电图对这三组患者心脏的ST段改变情况进行监测,然后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得出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并对这三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值与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Ⅰ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为82.6±16.3min·min/24h,Ⅱ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为23.7±9.5min·min/24h,Ⅲ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为2.1±1.8min·min/24h。Ⅰ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患者,Ⅱ组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明显高于Ⅲ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越高,其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检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总负荷值可作为判断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心肌缺血总负荷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两组.一组最少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另一组最少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但未完全阻塞.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 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内药物j余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冠脉内药物狳层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影响。方法:以随机对照方法,观察治疗组(穴位埋线)和对照组(普奈洛尔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在心肌缺血次数,心肌缺血持续时间,以及缺血总负荷方面有明显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在改善无症状心肌缺血方面具肯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明确的指标。但是,在无条件开展这种检查的基层医院,对冠脉病变部位的估计很困难。本文选用350例心绞痛病例中有冠脉造影及~(201)铊心肌灌注显像资料的51例进行分析,以讨论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异常U波和ST段压低与冠脉病变及心肌缺血部位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劳力性心绞痛自然发作或运动试验诱发时,有12导联ECG记录,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75%以上狭窄的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同时有~(201)铊心肌灌注显像的病例共51例,其中男39例,女12例。单支病变25例、双支病变15例、三支病变11例;单支病变中左前降支(LAD)17例、左冠状动脉主 相似文献
8.
9.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用动态心电图对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共31例,心绞痛(劳累型16例,自发型2例,心肌梗塞后13例);男29例,女2例,平均年龄60.5岁,均查出心肌缺血,共146阵次,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16次,占79.4%,无症状与有症状缺血的ST段降低幅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症状的持续时间较有症状者长(P<0.01);无症状发作前和发作时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有症状者心肌缺血时心率增快(P<0.05);无症状发作以白天占多数(60.3%),但仍有39.7%在夜间发作;以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与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阵次相对照分析,发现多支病变和狭窄较重者缺血阵次相对多。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价体表心电图(ECG)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19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的ECG,分析其ST T改变的诊断价值,ECG采用常规12导联加RV3~5,V7~9,阳性诊断标准:病理性Q波,任何导联下移ST段≥0.05mV,损伤性ST段抬高(肢导抬高1mV,胸导抬高≥2mV),冠状T波;ECG定位:V1~V2前间壁;V3~V4心尖;V1~V5广泛前壁;V7~V9后壁;I,AVL高侧壁;V5~V6侧壁;I,AVL,V5~V6前侧壁;Ⅲ,AVF下壁。冠状动脉造影(CAG)采用Judkins法:阳性诊断标准为主要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真阳性率89.6%,真阴性率52.6%,假阳性率47.3%,假阴性率10.3%,阳性预测值74.2%,阴性预测值76.9%。ECG上出现下壁改变的有84例;前间壁8例;心尖4例;广泛前壁28例;后壁12例;高侧壁9例;侧壁76例;前侧壁5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病变81例;左旋支75例;左主干10例;右冠50例。双支病变21例;三支病变39例。心肌桥5例。结论:通过体表ECTST T改变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医学综述》202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联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慢性心肌缺血(CMI)患者治疗策略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保定第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40例经CAG检查达到临界病变的C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根据CAG结果采用介入治疗,观察组依据CAG联合FFR结果采用选择性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随访13个月观察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支架置入比例、直径狭窄百分比、面积狭窄百分比小于对照组[75.71%(53/70)比100.00%(70/70)、(52.29±10.65)%比(56.13±10.74)%、(70.43±10.93)%比(74.26±9.74)%](P <0.05或P <0.01),最小管腔直径大于对照组[(1.38±0.49) mm比(1.06±0.54) mm](P <0.01)。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6.29±0.65) d比(7.13±0.74) d](P <0.01),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4.86±0.49)万元比(5.06±0.54)万元](P <0.05)。观察组术后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心绞痛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比8.57%(6/70),0比8.57%(6/70),1.43%(1/70)比11.43%(8/70),7.14%(5/70)比31.43%(22/70)](P <0.05)。结论 FFR联合CAG能够减少缺血相关靶病变个数,避免无效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提高C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作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的发生与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C)记录,分析CHD患者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发作时的心率、ST段下移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及狭窄程度的加重,SMI发生率升高,但SMI的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发作时的心率在单支与双支、三支之间、狭窄轻度与中、重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双支与三支、狭窄中度与重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程度的SMI多发在白天,但各支数、狭窄程度间SMI的发生率,在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SMI的发生率及发作时的心率有关,对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冠状动脉(CCTA)定量在评估冠心病(CHD)患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本院收治的CHD患者106例,按照冠状动脉造影(ICA)测定的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将患者分为无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组,两组分别52例、54例。对比两组CCTA冠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两组患者斑块形态特征指标(点状钙化、餐巾环征、低密度斑块)和其它斑块定量指标[病变长度(PL)、狭窄程度(DS)、斑块负荷(PB)、斑块体积(PV)、钙化积分(CS)、重建指数(RI)];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斑块形态特征联合成分定量指标对CHD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形态特征指标(点状钙化、低密度斑块)无差异(P>0.05),心肌缺血组餐巾环征比例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0.05)。心肌缺血组斑块定量指标(PL、DS、PB、RI、CS)均高于无心肌缺血组(P<0.05)。PL、CS、PB、DS、RI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AUC分别为0.744、0.814、0.726、0.859、0.826,截断值分别为19.83、185....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使用冠状动脉CT造影(CCTA)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分析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并探究其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临床疑似或确诊冠心病患者,患者均接受CCTA与IC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差异,并根据ICA检查血流储备分数(FFR)值分为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9)和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FFR≥0.8,n=31),比较两组CCTA检查斑块特征参数指标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斑块特征参数指标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系。结果 检出的556段冠状动脉节段中,CCTA诊断冠状动脉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147段、52段和28段,ICA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分别为94段、57段和54段,CCTA与I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64,P>0.05);CCTA在冠状动脉节段水平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3%(520/556)、96.59%(198/205)、91.74%(322/351)、87.22%(198/227)和97.87%(322/329);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钙化积分、斑块总体积、斑块负荷、重建指数和病变长度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性损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钙化斑块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TA能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各斑块特征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肌缺血性损伤情况,钙化积分、病变长度是影响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对于指导临床筛选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国人 4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其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 10 8例 40岁以下 (含 40岁 )行冠脉造影者分为冠心病组 (6 2例 )和非冠心病组 (4 6例 ) ,进行危险因素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 :男性患者多支病变多于女性 (5 8%vs 2 9% ,P <0 .0 5 ) ,冠脉病变积分高于女性 (12 .84± 5 .47vs 17.5 3± 3.16 ,P <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冠心病家族史、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及男性性别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比值比 (OR)分别为 3.99(95 %CI 1.39~ 11.5 2 ) ,2 .0 9(95CI 1.30~3.48)和 2 .15 (95 %CI 1.16~ 3.86 ) (P =0 .0 11~ 0 .0 0 4) ;冠脉病变积分与冠心病家族史、血总胆固醇水平及男性性别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36 7,0 .416和 0 .391,P均 <0 .0 5。结论 :冠心病家族史、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及男性性别对青年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了解疑似病例中冠心病的阳性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正常冠脉所占的比例。方法随机抽取88例冠心病疑似病例,对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据有无典型心绞痛将88例患者分成A、B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的阳性率。并根据静息心电图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将其分为C、D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冠心病的阳性率。结果 A、B两组患者冠脉造影冠心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两组患者冠脉造影冠心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冠心病疑似患者应及早完善冠状动脉病变检查,建议行冠脉造影,便于明确诊断及早期进行冠心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与治疗。排除冠心病后可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及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PAPP-A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AMI和UAP组中PAPP-A明显高于SAP和对照组(P〈0.01),但AMI组与UA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PP-A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PP-A参与了AMI及SAP时动脉硬化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