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其治疗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科从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共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2周后发生或持续存在的脑积水。慢性脑积水的发生可使患者病情加重,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预后不良。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 96例,其中并发慢性脑积水的30例,占31.3%。现将其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本院选取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后针对血性CSF实施ICP持续监测下腰大池引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30~60岁,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指脑底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第一次出血病死率约40%[1].本病的心电图变化多数缺乏特异性,所以熟悉该病的心电图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均有一定的帮助.本文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心电图异常与临床意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05年11月~2008年5月于我科住院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11例,均经全脑血管DSA检查确诊,男5例,女6例;年龄44~58岁,平均51岁;均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及颈项强直;行头颅CT或脑脊液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3例;DS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11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眼动脉段动脉瘤1个,其中假性动脉瘤2个;  相似文献   

7.
23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1]。而动脉瘤夹闭术是在显微技术操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将动脉瘤排除于血循环之外,以防发生再次破裂,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保证灌注区供血,这是处理颅内动脉瘤理想和最常用的方法[2]。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施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23例,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7例,女16例,年龄28~68岁,临床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出血、瘤体压迫或动脉痉挛造成,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或(和)神经功能障碍。全组病例均经螺旋CTA或(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监护病房的急性期(发病72 h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建立前的患者123例,建立后的患者146例,分别采集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Fisher分级等基线信息,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时间和结果,如发现责任动脉瘤给予动脉瘤处理的时间、发病前和出院时患者改良的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预后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两组患者再出血、继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临床预后、平均住院日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规范化路径的建立使早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史学芳  吴建梁  扈玉华 《临床荟萃》2006,21(16):1167-1168
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对其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其疗效一直也不尽如人意。为探索更佳的治疗方法,现对我科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约占同期动脉瘤性SAH患者的20%)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1月治2010年5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0例,经临床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为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0例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其诊断均由头颅CT证实,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58.5岁.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至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其常见病因: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中动脉瘤最多见。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可造成患者死亡或致残,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因此及时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1991年由Gugliemi发明[1],已成为开颅直接夹闭手术之外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2]。1资料与方法自2006年2月本院引进DSA设备以来,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例,2例入院后数小时即死亡,8例因经济原因未接受DSA检查及治疗,余9例中男2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血性脑积液,经扫描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室出血。经血管造影(DSA)证实6例为动脉瘤,2例未见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1例为烟雾病。行血管内治疗6例。6例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术中全身肝素化,股动脉Seldi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及复发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收治的10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有19例患者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占比18.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距手术时长、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术前白细胞计数、合并基础疾病、术后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及Fisher分级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影响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Fisher分级、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术后出现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医护人员须结合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以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提升其治疗及康复效...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最常见原因,是潜在的致死性疾病。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即在显微镜下用特制的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使动脉瘤排除于血循环之外,以防发生再次破裂,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保证灌注区供血。本院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共施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1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主要原因 ,而前循环动脉瘤 (颈内动脉系统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 90 % ,目前手术夹闭动脉瘤瘤颈是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科于 1996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 30例前循环动脉瘤 ,经手术治疗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其中术前术后细心严密的护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 4 2~ 6 8岁 ,平均 5 3岁。动脉瘤类型 :小型 (直径 <1 2cm)16例 ,中等大小 (直径 1 2~ 2 5cm) 14例 ;动脉瘤分布 :前交通动脉瘤 5例 ,后交通动脉瘤 2 3例 ,脉络膜…  相似文献   

15.
急诊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破裂脑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很久以来都被认为以择期手术的效果为好。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等待手术期间 ,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使病情恶化或者死亡。 1 997年 6月~ 2 0 0 0年 9月我科对32例脑动脉瘤中的 2 1例采取了急诊手术处理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现将该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2例 ,女 9例 ,年龄 41~ 72岁 ,平均 51 8岁。术前按Hunt Hess分级法 ,Ⅰ级 3例 ,Ⅱ级 6例 ,Ⅲ级 7例 ,Ⅳ级 4例 ,Ⅴ级 1例。 2 1例经CT平扫均表现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脑血管造影 ,螺旋CT三维血…  相似文献   

16.
脑内动脉瘤被形容为脑内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对我院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的脑动脉瘤破裂 15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2例 ,女 3例 ,年龄 32~ 6 5岁 ,平均 37.5岁。 15例均于入院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而被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后 ,确诊为脑底动脉环前交通动脉瘤 6例 ,大脑中动脉瘤 2例 ,后交通动脉瘤 3例 ,大脑前动脉瘤 4例。体力劳动发病 6例 ,情绪激动发病 8例 ,睡眠中发病 1例 ,经动脉瘤蒂结扎后恢复良好。典型病例例 1:男 ,33岁。搬液化气罐时 ,突感头痛、呕吐、意识不清 ,头颅 C…  相似文献   

17.
现代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 ,使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都能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愈 ,从而免除了开颅手术[1] 。自 2 0 0 1年 4月至今 ,我科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 ( 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栓塞治疗了 8例颅内动脉瘤 ,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8例患者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 0~ 5 6岁 ,平均年龄 46.5岁。其中后交通动脉瘤 4例 ,前交通动脉瘤 3例 ,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 1例。所有病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起病 (经脑CT检查证实 )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确诊为颅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介入栓塞组和手术夹闭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致残率、致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治疗后致残率为9.3%,致死率为2.3%,手术夹闭组分别为32.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0%,手术夹闭组为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手术夹闭比较,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本院自2012年1月-2014年5月共收治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合并侧裂区较大脑内血肿患者8例,手术前有颅高压表现,其中4例出现脑疝表现,经头颅CTA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均经急诊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在外科手术和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性。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检查,分析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与动脉瘤发生部位的定位关系以及CT对动脉瘤钙化和瘤腔内血栓的显示情况。结果: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和基底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在CT图像上可表现为特定部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CT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壁和瘤颈的钙化及瘤腔内血栓的大小。结论:在CT图像上可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判断动脉瘤的发病部位,CT对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