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脑梗死的发生与CAA斑块密切相关[1].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是CAA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是血管炎症反应的标记物,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其含量可反映动脉粥样斑块内炎症反应的程度,采取调脂、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干预措施均具有不同程度预防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降低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颈部血管彩超结果,1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狭窄106例(轻度狭窄42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28例)。将17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中的hs-CRP、Hcy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伴颈动脉狭窄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两比较发现,中度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患者,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血清Hcy、hs-CRP水平与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狭窄愈重,血清Hcy、hs-CRP水平越高。血清Hcy和hs-CRP水平可作为判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的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而C-反应蛋白(CRP)是AS血栓形成疾病的介导和标志物[1,2].超敏CRP(hs-CRP)是机体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炎症的一个重要生化指标,研究证实血清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回顾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旨在评价其在脑梗死急性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而慢性炎症过程在AS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反应最灵敏的指标,而且是AS的独立危险因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指标[2].本研究以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对其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并通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AS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人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不同观察者hs-CRP表达水平,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hs-CRP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组别间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7.87±3.94)mg/L,组间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最高,达到(12.40±3.57)mg/L,与IMT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内膜增厚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也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14.63±3.41)mg/L,与稳定斑块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程度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6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MP-3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3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MP-3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毛糙组(P<0.01).血清MMP-3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3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AS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4组人员的hs-CRP血清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结论 hs-CRP与CAS的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远期效果。方法将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治疗),共治疗18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年、1年半,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斑块面积、斑块数目、血脂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治疗组应用阿托伐他汀钙18个月,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不稳定斑块数、血脂水平、hs-CRP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可显著稳定颈动脉斑块,减轻血管的炎症反应,促进斑块消退,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基本病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目前研究结果显示,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破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参与ACS的炎症反应过程[2],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重要的前炎症因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发生发展及粥样斑块破裂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3].而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还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稳定斑块、防止或延缓斑块破裂等多效性机制[4].本文拟观察瑞舒伐他汀对ACS患者hs-CRP、IL-18等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已成为老年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血清P-选择素(P-selectin,Ps)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及炎症反应的介质,在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发挥了主要作用[1].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为急性炎症反应时的一种主要时相蛋白,研究发现其在糖尿病患者的肾血管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最近研究表明,Ps和SAA与冠状动脉硬化发病密切相关[3].本研究对合并颈动脉狭窄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Ps和SAA进行检测,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徐丽娟  阚士锋 《山东医药》2008,48(16):80-81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检测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脑梗死无糖尿病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hs-CRP、NSE水平明显增高;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与脑梗死无糖尿病组比较,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认为血清hs-CRP是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有无斑块的形成可以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程度,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临床指标.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也是AS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标记物[1],hs-CRP的增高常提示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能够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hs-CRP水平,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定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无血管狭窄、轻度血管狭窄、中度血管狭窄及重度血管狭窄呈逐级增高趋势,P均<0.05;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无血管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多支血管狭窄者呈逐级增高趋势,P均<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随着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及狭窄数量增加,血Hcy、hs-CRP水平明显上升;二者可作为判定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清脂联素的动态改变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72 h血清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脑梗死组患者又根据斑块性质分为软斑组10例、硬斑组14例和混合斑块组16例。比较不同斑块组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在发病24、72 h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且脑梗死组患者在发病72 h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发病24h,hs CRP水平明显高于发病2h。不同斑块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形成,其斑块进展的过程并不依赖于脂联素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门诊参加体检的89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颈动脉各部分进行超声检测,分析两组观察者的血清hs-CRP含量、不同斑块性质血清hs-CRP平均含量、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81.52%)显著高于对照组(37.08%)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的血清hs-CR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急性脑梗死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IL-6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 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斑块组(IMT≥1.2 mm)78例与非斑块组(IMT<1.2 mm)102例,检测各组血清hs-CRP及IL-6水平.结果 斑块组患者hs-CRP、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斑块组(P<0.01或<0.05),患者hs-CRP水平与血糖、IL-6水平、斑块性质及梗死灶大小有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测血hs-CRP、IL-6水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一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10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54例),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非进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8.2%)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0.47±5.26)mg/L、(7.23±4.34)mg/L、(1.79±1.08)m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60例和易损斑块组60例,2组又随机各选3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晚(小剂量)和阿托伐他汀40 mg/晚(大剂量)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检测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前,易损斑块组sCD40L、sVCAM-1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治疗后2周,2组大剂量治疗患者血清LDL-C、hs-CRP、sICAM-1、sVCAM-1、sCD40L和MMP-3水平明显低于小剂量治疗患者(P<0.01)。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列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期水平明显提高,且与斑块形态特征密切相关,提示UA患者体内存在着炎性细胞活化及反应.炎症在斑块破裂及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前列地尔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我们观察了138例UA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对CRP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