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否提升盆底重建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盆底重建术病人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实验组给予双侧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镇静评分(Ramsay)、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评分,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时VAS评分显著降低、BCS评分显著增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Ramsay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术后2~24 h内补救镇痛次数显著降低,术后12 h内镇痛满意率显著增高(P<0.05),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而头晕、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阴部神经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可有效的提高盆底重建术后镇痛疗效,且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经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多数可有效缓解疼痛。但少数疼痛严重患者,经常规镇痛治疗效果欠佳,病人生活质量差,发展成后遗神经痛几率较高[1]。自2007年以来,我院对急性带状疱疹伴重度 相似文献
3.
下肢手术推荐使用外周神经阻滞单次阻滞或连续置管.股神经阻滞或腰丛阻滞(需要时合并坐骨神经阻滞)提供了很好的手术麻醉、最佳的术后镇痛并且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精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在尺桡骨骨折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84例尺桡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精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实施单次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相关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镇静效果(Ramsay镇静评分)、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镇痛维持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 h、6 h 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2h 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4 h IL-6、IL-10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尺桡骨骨折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精准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镇痛、镇静效果,改善炎症指标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维拉帕米吗啡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吗啡注入椎管内用于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也有成功用于外周神经镇痛的报道 [1];维拉帕米作为钙通道阻滞剂 ,与疼痛调控密切相关 ,具有一定的镇痛和神经传导阻滞作用[2]。本文旨在观察维拉帕米及吗啡注入臂丛神经鞘内对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镇痛的作用。1临床资料手部及前臂手术病人80例。男46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36±12)岁 ,平均体重(57±11)kg,平均手术时间(129±16)min。术前均不用镇静镇痛药。采用锁骨上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 ,局麻药为1.2%利多卡因及0.15%丁卡因合剂25ml(含1 :20万 u… 相似文献
6.
臂丛神经阻滞是临中上肢、颈肩部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近年来有不少研究[1-3]报道,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在较少的麻醉用量下获得较好的神经阻滞效果,但是鲜有在外周神经电刺激器下行臂丛神经阻滞与临床有经验麻醉医生操作的对比研究。本科在2013年1月—2014年6月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行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麻醉膝关节镜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收肌管间隙入路,观察组采用大腿远端入路.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6、12、...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一种由急性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或以这些损伤来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觉及情感体验。现代疼痛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很多 ,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其中神经阻滞是指在末梢的脑、脊神经 (或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神经附近注入药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断神经传导功能。神经阻滞应用于诊疗 ,即称为神经阻滞疗法。该疗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药物治疗常带来较大副作用、手术治疗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且病人不易接受的缺点 ,成为现代疼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医疗仪器的改进、新药物的涌现及对疼痛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评价连续菱形肌-肋间肌阻滞(CRIB)用于胸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胸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CRIB组、单次菱形肌-肋间肌阻滞组(SRIB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每组40例。CRIB组患者在出室前实施CRIB; SRIB组患者在出室前实施SRIB; PCIA组患者在出室前连接PCIA镇痛泵。术后1、2、6、12、24 h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下的术后疼痛程度。术后24 h时,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估患者术后恢复质量。记录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例数、首次补救镇痛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头晕、皮肤瘙痒、气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118例患者,CRIB组、SRIB组各39例,PCIA组40例。SRIB组患者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的术后2 h的VAS评分低于CRIB组、PCI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IB组患者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的术后12、24 h的VAS评分低于SRIB组、PCIA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2.
神经刺激器引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用于持续臂丛神经阻滞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套管针组(A组)和留置导管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用20G静脉穿刺套管针行常规方法臂丛神经阻滞留置,B组患者在周围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穿刺置入专用的柔软导管,手术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连接一电子镇痛泵行持续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结果 术中需辅助用药患者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镇痛失败率达23.3%,B组无镇痛失败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剔除A组镇痛失败患者后,两组患者术后48h内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PCA按压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精确引导下经斜角肌间沟留置导管行臂丛神经阻滞和持续术后镇痛是一种可行性好、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关注。围手术期患者的痛苦主要是由于手术后疼痛而引起的,为解除手术疼痛,临床上常采用全身给药的方法,但全身给药剂量不准、镇痛不全、持续时问有限,并有嗜睡、过度镇静、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术后镇痛趋向外周神经阻滞,它具有镇痛安全、持续时间可控、副作用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2%罗哌卡因经臀下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跟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2年5月-2013年1月40例择期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CS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PCIA组),每组20例。CSB组行经臀下入路的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置管,术后连接镇痛泵持续泵注0.2%罗哌卡因进行连续镇痛。PCIA组术后采用镇痛泵进行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术后2、8、24、48h静止和运动时疼痛评分和镇静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其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患者及医生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SB组术后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止和运动)均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均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医生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0.2%罗哌卡因经臀下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可为跟骨骨折术后提供更加满意的镇痛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郑重张立东祁富伟何静杨广宇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2):352-358
目的:比较胸神经Ⅱ(pectoral nerves Ⅱ,Pecs Ⅱ)阻滞与胸椎旁神经(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TPVN)阻滞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ecsⅡ组与TPVN组,每组40例,并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Pecs Ⅱ组采用Pecs Ⅱ阻滞,TPVN组采用TPVN阻滞。比较两组术后0.5、2、4、6、12、24、48 h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镇痛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检测术前、术后1、3 d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比较术后1、2、3d时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40-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Questionnaire,QoR-40)评分,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16.
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合理应用可避免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其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患者中的应用存在一定优势并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DPN患者的外周神经已存在基础病变,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是否增加神经损伤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将对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DPN患者中的优势、麻醉实施、局麻药浓度和佐剂的选择、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风险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提高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DPN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12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连续后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和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组(I组),每组64例。记录术后6、12、24、48和72 h的静息和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2和24 h的外周血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记录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和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组术后12、24、48和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明显低于I组(P <0.05);N组术后12和24 h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低于I组(P <0.05),两组患者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组术后72 h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明显少于I组(P <0.05);N组满意度为95.31%,明显高于I组的79.69%(P <0.05)。N组术后1个月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明显高于I组(P &l...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麻醉工作中应用连续硬膜外神经阻滞施行剖腹产手术224例,效果较好。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问题,约有45%~75%为中度、重度疼痛。它不仅给患身心造成很大伤害,也给医护人员的工作带来许多麻烦。患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泵的使用,最大限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观察一次性镇痛泵用于患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龙金秀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5):2212-2213
近几年,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传统肌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相比,PCA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血药浓度维持恒定,可根据个体对止痛药的不同需要而投放用药等优点。我院2003年至2005年3月妇产科78例术后患者接受了PCA镇痛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镇痛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