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CB)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少见部位CB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病灶位置、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特征.结果:20例中病灶位于距骨6例,跟骨5例,髌骨4例,肩胛骨2例,髂骨2例,坐骨1例.病灶在X线和CT上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以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为主,周围可见硬化边,其内有或无分隔,边缘可见骨嵴,病灶内偶尔可见点状及片状钙化,痛灶在MRI上表现为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发病率低,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灶位于肱骨3例、股骨3例、胫骨2例、距骨1例;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骨质破坏区,膨胀性生长6例,偏心性生长7例。病灶内常见钙化灶,病灶周缘见硬化边,少数有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周围骨髓腔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骨膜反应呈条状长T1、短T2信号。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青少年四肢长管骨骨骺区,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X线、CT和MRI一般能作出正确诊断,但应注意与其他骨病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发生于足跗骨的5例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表现。结果:5例均单发,2例位于跟骨,2例位于距骨,1例位于舟骨。X线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透亮影,边界清楚,5例均可见病灶边缘硬化带形成,病灶内未见明显钙化。CT扫描显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灶周软组织肿胀,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可见病灶形态呈分叶状,呈长、稍长T1信号,混杂T2信号,伴有灶周骨髓水肿及关节腔积液,灶周软组织水肿,增强扫描亦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足跗骨软骨母细胞瘤较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的MRI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CB的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全部病例在T1WI、T2WI上呈混杂信号.7例病灶边缘在T1WI及T2WI上均可见低信号环.9例有病灶邻近软组织肿胀和(或)关节囊肿胀.8例病灶周围骨髓腔内见水肿带.12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理镜下主要由软骨母细胞和大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组成;7例肿瘤细胞间可见致密粗颗粒状钙盐沉积.6例可见含有暗红色液体囊腔,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和组织凝固坏死.结论 CB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能反映其病理特性,是诊断CB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管状骨和非管状骨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CB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大小、部位;影像特征包括病灶的边缘、分叶、钙化、皮质膨胀、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成分,水肿及有无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结果 25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病灶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其中16例位于管状骨的骨骺及骨端,7例病灶边缘清,9例病灶部分边缘清,5例有骨膜反应。另外9例发生于非管状骨,病灶边缘清8例,皮质膨胀8例。CT显示病灶呈圆形、分叶状软组织密度,伴有斑点状、条状或结节状钙化,病灶周边见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MRI显示病灶呈等T1混杂T2信号,病灶周边髓腔内见斑片状长T1长T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发病年龄、病灶的边缘、有无皮质膨胀在管状骨和非管状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B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发生在非管状骨的病灶年龄偏大,病灶边缘更清,皮质膨胀较管状骨明显。  相似文献   

6.
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灼南  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2,27(7):785-788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距骨2例、跟骨2例、髌骨、坐骨结节及耻骨下支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7例,CT平扫4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结果:X线平片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灶周硬化3例,病灶内小斑片状钙化1例;平片漏诊1例。4例CT均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灶周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MRI上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4例病灶信号均混杂,灶周均可见低信号线状影及明显的骨髓水肿。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具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灶周骨髓水肿明显的特点,平片、CT和MRI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肿瘤位于距骨2例、跟骨2例、髌骨、坐骨结节及耻骨下支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7例,CT平扫4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结果:X线平片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灶周硬化3例,病灶内小斑片状钙化1例;平片漏诊1例.4例CT均显示膨胀性骨质破坏,灶周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小斑片状钙化.MRI上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3例,囊状骨质破坏1例,4例病灶信号均混杂,灶周均可见低信号线状影及明显的骨髓水肿.结论:少见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具有膨胀性骨质破坏及灶周骨髓水肿明显的特点,平片、CT和MRI三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的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颅骨骨母细胞瘤3例,囊变明显,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边缘有环形骨性包壳。鼻窦骨母细胞瘤2例,成骨明显,病变少囊变,中央为钙化或骨化,周缘为软组织。肋骨、胸骨及髂骨骨母细胞瘤各1例,均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1例,见纤维分隔及液液平面1例。MRI上,肿瘤囊性部分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钙化及骨化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病理结果,恶性2例,良性6例。结论:少见部位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当发现特殊部位膨胀性骨质破坏,内含钙化或骨化时,须考虑该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4例均有X线平片,20例CT扫描,12例MRI检查。结果:24例中,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2例),病灶周围硬化边(15例),病灶内明显的斑点状及片状钙化(14例)。20例CT均显示清晰骨质破坏及硬化边,伴有明显的斑点/片状钙化(18例),骨膜反应(5例)及周围软组织肿胀(9例)。12例MRI显示边界清楚的长T1、长短混杂T2信号,5例可见明显的骨髓水肿,3例显示骨膜反应,增强4例强化较明显。结论: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综合分析X线、CT、MRI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对比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CT及MR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且于2周内行X线、CT和MR检查的22例软骨母细胞瘤病人的影像学表现。2例同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7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4例,髌骨2例,肱骨上端、股骨上端、颞骨和下颌骨各1例。1例恶性者发生于髂骨并同时累及骶骨。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21),病灶内斑片状、斑点状和(或)条状致密影(5),病灶周围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0)。CT上,病灶呈类圆形分叶状(14),内为软组织密度(7),伴有斑片状、斑点状和(或)结节状钙化(15),病灶周围出现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硬化(15),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18)。病灶在T2WI和脂肪预饱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22),病灶周围髓腔内有边界不清的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20)。结论良性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具有特征性,X线平片、CT和MRI多数征象相互对应。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诊断及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永华  金科  何四平  陈桦  王海  伍光春   《放射学实践》2012,27(8):914-916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MRI特征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低血糖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病例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生后38h~7d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1WI、T2WI及DWI序列。结果:常规T1WI表现为受累部位稍低信号4例,稍高信号2例;9例T2WI表现为受累部位稍高信号或灰白质分界不清。13例在DWI图上出现异常高信号,受累部位在ADC图上呈低信号(其中2例低信号范围内出现部分高信号),受累脑区包括双侧枕顶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10例、双侧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1例、双侧颞叶后部皮层下脑白质4例、双侧额叶后部皮层下脑白质4例、胼胝体压部13例(整个胼胝体受累1例)、双侧内囊后肢5例、双侧内囊前肢1例、双侧外囊1例、脑干1例,13例中10例病变呈对称性分布。结论: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以双侧枕顶叶后部脑组织及胼胝体压部最常受累,常对称性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DWI序列较常规T1WI及T2WI序列在低血糖脑损伤的诊断及评估上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谢安  刘建滨  范立新  刘鹏  刘晓云  黄锋  刘宇   《放射学实践》2012,27(9):990-993
目的:总结腱鞘巨细胞瘤的MRI表现及信号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2例为术后复发。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分析所有病例的MRI信号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14例中局限性12例,弥漫性2例,肿瘤信号与正常骨骼肌对比,11例T1WI上以等信号为主,3例以稍低信号为主;T2WI信号呈多样性,8例以稍高信号为主,2例呈稍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2例呈混杂信号。14例可见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病灶。结论:腱鞘巨细胞瘤多发生于手、足等肢体远端,且以局限型多见。MRI信号呈多样性,但T1WI及T2WI双向低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且其对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滑膜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仲建全  罗燕  杨超  程广金  唐光才   《放射学实践》2010,25(9):1041-1044
目的:探讨滑膜软骨瘤病(SC)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及病理证实的16例SC患者的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SC中累及膝关节12例(双膝关节同时累及1例),累及踝关节2例,累及髋关节2例。16例均可见滑膜肥厚、关节内游离体及关节积液;增厚滑膜T1WI、FFE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未钙化游离体T1WI、T2WI均呈中等信号,钙化游离体T1WI、T2WI均呈低信号,骨化游离体T1WI呈高信号、T2WI呈中等信号。部分病例见骨髓水肿、交叉韧带、半月板损伤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MRI能够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可提高SC的诊断符合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脊髓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出血性病变患者(病变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3.0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二维扰相梯度回波T2*加权(2D-MERGE T2*WI)、FSE T1WI及FSE T2WI扫描。32例病例均经临床随访及病理证实,包括脊髓挫裂伤20例、脊髓动静脉畸形6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4例。比较分析SWI及2D-MERGE T2*WI、常规FSE T2WI对脊髓出血性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20例脊髓挫裂伤患者常规FSE T2WI均显示水肿征象,其中4例脊髓挫裂伤在SWI、2D-MERGET2*WI、常规FSE T1WI及FSE T2WI均未见出血征象,8例脊髓挫裂伤仅在SWI显示出血征象,另外8例脊髓挫裂伤、6例脊髓动静脉畸形、2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和4例脊髓星形细胞瘤伴出血在SWI显示低信号出血征象较2D-MERGET2*WI及常规FSE T2WI更敏感。结论:3.0T磁敏感加权成像检出脊髓出血性病变比常规MRI更敏感,可作为脊髓出血性病变MRI检查重要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并出血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随访证实为DVAs并出血病例的CT及MRI表现。结果:发生在左、右额叶白质内各1例,右侧基底节2例,右侧小脑中脚1例,左、右侧小脑半球各1例。CT平扫2例呈结节状高密度灶,1例呈卵圆形低密度灶。MRI平扫时DVAs呈长T1,长、短T2信号,3例呈"水母头征",出血灶呈片絮状短、长T1,长、短T2信号,条状短、长T1,短T2信号。MRI增强扫描1例未见强化,其他均明显强化,呈"水母头征",显示清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示5例呈低信号,呈典型"水母头征",显示清晰,出血灶呈结节状低信号,边界清晰。结论:MRI对DVAs并出血的诊断有明显优势,以SWI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线粒体脑肌病并高乳酸血症与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的MRI和MRS表现,探讨MRI对该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活检确诊的MELAS综合征患者,24例均行常规MRI(包括T1WI平扫与增强扫描,T2WI,T2FLAIR),14例行MRA,3例行DwI,3例行MRS。综合分析所有病例的多模态MRI特征。结果:24例(79个病灶)均出现大脑皮质或皮质下片状长T1长T2信号,以枕叶(29个)、颞叶(25个)和项叶(16个)受累为主,可双侧出现;14例MRA示病变区与动脉供血区域不吻合,4例可见血管增生;10例随访患者中7例发现病灶具有游走性;3例行DWI患者均可见扩散受限所致异常信号;TzFLAIR可同时显示新、旧病灶(呈不同程度高信号),且所显示慢性期病灶的数目与DwI相同(2例)或更多(1例)。3例MRs均可见乳酸(Lac)峰增高,且不局限于MRI所显示的病灶内,1例较陈旧病灶可见氮一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降低。结论:MELAS综合征具有较特异的MRI表现;MRS提示病灶内和病灶外Lac峰增高,结合高乳酸血症,对该病早期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