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常脑组织有精密的自动调节功能对脑血流进行调节。但在颅脑外伤、各种神经外科手术或病理状况下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容易受损,极易发生脑缺血缺氧。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是造成外伤或手术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一个主要原因。因而准确有效地监测脑组织氧合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缺血缺氧,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病人的预后。一、多参数脑组织代谢监测多参数脑组织代谢(Neurotrend系统)监测是随着电子和光纤技术的发展而新近涌现的有创脑氧监测技术。Neurotrend系统是采用原用于血管内血气监测的Paratrend7探头技术,在直径0.5mm,长约25mm的…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脑损伤后局部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局部脑缺血是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颅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颅脑外伤死亡的病人约90%都存在脑缺血。外伤后脑缺血将加重脑损伤,并将导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外伤后局部缺血的机制及创伤半暗带范围界定尚待进一步研究,外伤缺血的病理过程较脑梗塞后的缺血更复杂。脑血流及脑氧监测、微透析技术、核磁影像及PET对于脑外伤病人缺血判定都各有优缺点,只有对脑血流及脑组织代谢行多方法监测,才能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脑缺血证据,以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国际神经损伤学术会议于1996年9月8日至9月11日在意大利海滨城市尼米里召开。笔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言。现将这次会议有关颅脑损伤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进展作一概述。 一、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监测技术 除目前临床常规采用床边监测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颅内压、氧饱和度等指标外,脑血流量、脑温、脑组织氧含量、脑微透析、脑诱发电位监测等技术已应用于临床。目前研究已证明脑血流量测定较颅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TBI)的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继发颅内亚(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严重影响TBI病人的预后。与单纯ICP监测相比,ICP联合脑氧监测可更好地评估病人脑血流灌注及脑组织氧合情况,能为矫正病人脑氧代谢失衡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本文将简述TBI继发ICP增高和脑缺血缺氧的机制,并就近年来ICP监测和脑氧监测在TBI病人诊疗中单独及联合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病人的临床诊治及神经多模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ERP对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应用Medicid-03E脑诱发电位仪测定16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的视觉,听觉诱发的P3波之潜伏期和波幅,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54例患者进行复测比较。结果病人P3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P3例患者进行复测比较。结论ERP是测定闭合性颅脑外伤患者脑认知功能变化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氧供需平衡发生改变,是颅脑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脑缺氧可以减轻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可用于间接评估脑组织氧消耗情况,它反映了全脑氧供应和消耗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评估全脑血流和脑代谢之间关系的有效指标。通过联合使用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颅内压监护及脑血流监测等多种临床监护手段,可以实现全程、动态且全方位地了解伤后病情进展情况,为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中的实践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的抗氧化能力及氧代谢状态的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05—2014-06收治的150例颅脑外伤患者,同期选择1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检测2组患者SOD、GSHPX、CSH、VitE、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等抗氧化能力指标水平,同时动态检测颅脑损伤患者在围手术期血液抗氧化能力指标水平的变化。通过颈内静脉血气和桡动脉血气检测2组患者SjvO_2、CEO_2及AVDO_2等脑氧代谢指标的水平,同时动态检测颅脑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脑氧代谢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经过检测,颅脑外伤患者血液中抗氧化指标SOD、MDA及总抗氧化能力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GSH-PX、CSH、VitE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CS 6~8分与GCS 3~5分的颅脑外伤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抗氧化指标的水平差异更为明显;颅脑外伤组患者的血液中SOD、总抗氧化能力、GSH-PX、CSH及VitE等抗氧化指标的水平在围手术期均降低,MDA水平在围手术期逐渐升高;颅脑外伤组患者的SjvO_2、CEO_2及AVDO_2等脑氧代谢指标均较对照组的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jvO_2与CEO_2的水平与GCS评分成正比例关系;颅脑外伤组患者的SjvO_2、CEO_2及AVDO_2等脑氧代谢指标的水平在围手术期存在显著变化,SjvO_2的水平显著升高,CEO_2与AVDO_2的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颅脑外伤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指标以及脑氧代谢指标较正常人水平发生显著变化,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磷酸肌酸激酶脑型同Ⅰ酶(CK-BB)是脑组织特异酶.测定颅脑外伤病人CK-BB活性,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脑实质损伤、损伤程度及预后.同判断颅脑外伤程度及预后的其它指标合用,可进一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目前认为是颅脑外伤的理想生化标志酶.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2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持续监测rScO2,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等,并将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rScO2均明显降低。23例存活病人术后早期rScO2呈不同程度上升,此后随ICP变化呈普遍下降然后又逐步上升的趋势。另6例rScO2呈持续性降低者均死亡。SpO2、SaO2、MAP除在死亡病例临死前进行性降低外,整个监测过程中均正常。结论NIRS持续监测rScO2能准确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后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氧代谢指标在颅脑损伤继发陛脑缺血判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发性脑缺血、缺氧被认为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继发性脑缺血、缺氧可加重脑损伤,并导致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坏死和凋亡,其病理变化过程较脑血管梗死后的缺血、缺氧更为复杂。近年来,脑氧代谢率、脑血流、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微透析技术、脑组织氧分压、放射影像学检查等脑氧代谢指标监测技术对于脑缺血的判定研究已有较大进展,对脑血流及脑组织代谢进行复合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早期脑缺血证据,指导治疗,从而改善预后。本文即对这些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伤病人脑氧和脑温的监护经验(附1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脑温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16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各58例,对病人监测PbtO2、脑温,平均86h。结果24hPbtO2均值(13.7 ±4.94)mmHg,较正常值(16~40mmHg)低;亚低温组比对照组PbtO2恢复到均值的时间缩短(10±4.15)h(P <0.05);亚低温组存活率(60.4%)高于对照组(46.6%);复温后PbtO2随脑温升高而增加。手术组脑温与肛温的差距低于正常者占66.7%,非手术组脑温与肛温的差距高于正常者占52.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提高严重脑伤病人的生存率。PbtO2、脑温直接监测技术安全可靠,对于判定病情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神经外科监护技术的发展 ,ICU病区的建立 ,脑电生理监测亦是一种无创的技术和观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本组对 3 2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了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的EEG初步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3 2例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男 1 9  相似文献   

13.
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医学监测手段的发展及新的监护仪的出现,多种监测手段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不仅及时反映了患者脑部的重要病理生理。生化代谢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同时也保证了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从而防止或减轻了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拟就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脑氧代谢监测,脑血流量监测及微透析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继发性脑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病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认为:脑灌注压不足、颅内高压、脑氧代谢率降低、脑血流量下降以及失控性炎症反应等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相互之间平衡关系的调节是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来有关脑衰弱症状群袭现的轻重,临床主要靠患者的体验诉述而多缺乏客观体征。为此我们选择了颅脑外伤后表现脑衰弱症状群的患者,给以高压氧治疗,并应用智力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进行对比观察。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颅脑外伤后单纯为脑衰弱症状群的成年患者73例,经体查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无明显实质器官功能损害。年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诊治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我院65例重症颅脑外伤病人应用监护的情况及疗效进行总结。结果发现颅内压力对愈后有较大影响,颅内压监护能提高病人疗效。结论监护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气管内吸引术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中应用广泛,但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气管内吸引时,会出现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导致脑灌注压下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给病人带来风险。而针对性的措施中,使用镇静药物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本文对ETS可能导致病人血压、颅内压、脑灌注压和脑组织氧合情况的紊乱以及临床处理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缺血—缺氧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持续监测颈静脉氧饱和度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推荐为早期发现颅脑创伤后继发缺血—缺氧的方法。文章概述颈静脉氧饱和度监测的生理基础,介绍监测方法及临床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72例GCS3~5分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对我科1998-10~2006-12收治的GCS3~5分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GCS3~5分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存活38例(52.8%),死亡34例(47.2%)。结论对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采取尽早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清除颅内血肿,去大骨瓣减压,维持内环境稳定,防治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