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状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结果(1)海马结构中仅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CA1区和CA3/齿状回区的Glu、Asp和GABA含量无差异。(2)阻断隔-海马通路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害,但对海马氨基酸水平变化无影响。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氨基酸递质水平的异常变化不是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易损的唯一决定因素,隔-海马通路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也参与海马神经元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于右侧基底节注射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前肢伸置和转身运动测验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不同处理组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形态变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计数血肿周围组织TNF-α和IL-6表达阳性细胞数目及分布范围。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感觉损伤和动作不对称,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后其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且于实验第5、7和14天时行为功能恢复程度接近对照组(P〈0.05或P〈0.01)。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呈现“挤压区”,其外侧细胞水肿、轮廓不清;经前列地尔治疗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神经元肿胀不同程度改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脑出血同侧正中裂旁皮质区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加,至治疗结束时接近正常水平(P=0.650)。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神经元高表达TNF-α和IL-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肿周围组织,血肿远隔部位和健侧几乎不表达;经前列地尔治疗后,二者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并于治疗第7(P=0.035,0.023)和14天(P:0.024,0.020)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前列地尔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改善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血肿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减少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神经元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nNOS抑制剂在大鼠海马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为进一步证实缺血、缺氧时神经原性NO的神经毒性作用。方法在大鼠离体海马脑片上,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nNOS抑制剂7-NI对缺氧所致神经元损害的保护作用。结果nNOS抑制剂7-NI对海马脑片缺氧后群峰电位(PS)变化较对照组显著减小。结论7-NI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有明确保护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7-NI抑制nNOS活性降低缺氧后海马神经原性NO的过多形成,从而提高海马脑片抗缺氧损伤的能力,更加明确了缺氧早期神经原性NO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反复脑缺血后痴呆大鼠皮质钙分布及生长抑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反复脑缺血后痴呆大鼠皮质内钙分布及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4-血管阻断、脑反复缺血再灌注方法,制作缺血痴呆动物模型,水迷宫和跳台试验观察学习、记忆的变化,电镜观察破质钙颗粒的分布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丘脑和海马区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结果:缺血痴呆动物脑中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均见钙颗粒分布于损伤细胞的线粒体及细胞浆空泡内;丘脑和海马区生长抑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  相似文献   

6.
四、脑出血源血肿周围的继发性损害脑出血所造成的损害包括血肿本身引起的原发性损害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肿周围继发性损害。为阻止第一种损害以清除血肿为宜,但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清除血肿时间宜早。二是清除血肿的手术选择标准。三是手术本身造成的脑损伤,与术者技巧有关。血肿周围的继发性损害实际上也是一个半暗带问题,这种损害包括两方面:一是脑组织水肿;二是神经元损害:血肿形成后12h血肿周围组织有早期坏死征象,48h有细胞破碎片;在血肿周边组织中,反映神经元功能的胆碱乙酸转移酶,胆碱酯酶,7一烯醇化酶等活性降低。导致这…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的方法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周围及其远隔区域脑血流变化情况。方法 对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治疗后2周颅脑CT灌注扫描及计算机辅助系统制作颅脑CT灌注参数图,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blood volume,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与正常侧对应参照点进行比较。结果 血肿周围存在不同程度低灌注,血肿边缘区rCBF、rCBV显著低于血肿外层区,血肿边缘区MTT较血肿外层区明显延长(P <0.05),血肿边缘区及外层区rCBF、rCBV、MTT较相应镜像点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显著降低,CT灌注成像可显示血肿周围异常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可为脑出血临床救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和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1997年2月至1999年4月住院的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3d内首次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显像(SPECT)检查,其中67天例于发病10 ̄15d行第2次SPCT检查,25例于20 ̄25d行第3次SPECT检查。图像的处理和临床评分采用盲法分析。结果 (1)在急性期(3d内)血肿周围存在局限性缺血(100%),丘脑、内囊出血引起的远隔区域缺血最明显(20% ̄100%,10% ̄69%),基底节区其他部位出血次之(7% ̄50%),脑叶出血最少(3%)。血肿越大1临床表现越重,局部和远隔部位缺血越明显(14% ̄81%,19% ̄61%);(2)引起缺血的高峰期在10 ̄15d,临床表现随着缺血的改善而好转。结论 SPECT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点燃鼠痫性发作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点燃大鼠痫性发作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IS-Ⅱ型智能刺激仪点燃大鼠致痫性反复发作,并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显示点燃后不同时期垢凋亡细胞,结果 发现痫性发作后海马、杏仁核、大脑皮质、丘脑、小脑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多。其海马CA3、CA1区凋亡细胞在24小时最多,且持续3周以上。结论 痫性发作可使痫灶局部和远隔痫灶的神经元凋亡,此可能与顽固性癫痫的成因有关。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辐射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低强度微波辐射对海马神经元的损害及丹参的保护作用。方法检测大鼠暴露于微波辐射后海马CA-1区组织ATP酶活性、Na+、K+、Ca2+含量,并观察病理组织学的改变。结果微波辐射24小时后海马组织Na+-K+-ATP酶、Ca2+-ATP酶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Na+、Ca2+含量则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丹参治疗组海马组织ATP酶抑制程度及Na+、Ca2+聚积程度较辐射组显著降低(P<0.01),病理学检查神经元损害也明显减轻。结论低强度微波辐射可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特异性损害,丹参对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除造成血肿周围损伤外,还可致远端脑区损伤及其功能发生变化,例如脑出血可致海马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包括神经细胞坏死、突触可塑性破坏,炎症因子表达增加,谷氨酸大量释放,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过度激活等。海马神经元损伤与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机制相关,目前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机制存在多种说法,如谷氨酸兴奋性毒性、自噬激活、炎症、氧化应激以及铁超载等。这些机制的研究为脑出血后海马神经元损伤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奠定相关理论基础,推动脑出血后认知障碍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流后海马氨基酸递质变化与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前脑血再灌流模型,测定海马CA1区和CA3/齿太回区游离氨基酸含量,观察阻断隔-海马通路对海马神经元损害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脑出血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轴应变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出血血肿周边及下丘脑生长抑素(SS)的活性变化及其对相应区域生长激素(GH)的调控,探讨SS-GH应变紊乱对局部神经元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下丘脑及血肿周边的SS-GH含量。结果 血肿周边及远离血肿的下丘脑中S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肿量同步达高峰,与此同时,相应部位的GH含量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脑出血时血肿周边及下丘脑中SS含量升高的同时,相应部位GH的含量呈异常的上调趋势,反映了SS-GH轴在脑出血血肿形成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应变紊乱。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血浆NSE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记免疫分析法动态检测3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一周内(第1-7天)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浓度,结果显示脑出血生期内血浆NSE增高,发病一周内的平均NSE值及最大NSE值均与CT显示的脑血肿体积呈正相关。高NSE的屠 病情重,预后不良;病情轻1、预后良好者,NSE仅轻度上升。但NSE升高不显著者,并不一定意味着病情轻、预的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远隔区脑血流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动脉血经立体定向术注入大鼠脑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观察脑出血后24小时内远离血肿的额叶部位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脑水份含量的变化。结果:血肿远隔区额叶rCBF迅速下降,并持续一定时间;其水份含量则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均为血肿侧变化较血肿对侧明显,但脑水肿高峰期晚于rCBF下降高峰期,提示血肿远隔区脑血流下成是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应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烫伤后脑内NOS阳性神经元素数目和阳性反应面积的变化及NGF对其影响。结果显示:大鼠体表烫伤后3天,纹状体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呈强阳性,阳性反应面积增加。海马的NOS阳性神经元数变化不明显,仅见阳性反应面积增加,NGF可降低纹状体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阳性反应面积,NOS阳性神经元着色较淡;海马的NOS阳性瓜面积减少,NGF的作用与-N  相似文献   

18.
脑缺血选择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ulsineli-Brierley4血管阻塞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流8h,c-fos基因表达及再灌流7d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损害。在缺血再灌流早期(8h)海马CA1区极少c-fos表达,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大量c-fos表达。缺血再灌流晚期(7d)镀银染色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其突触终末带呈黑色溃变相,而齿状回、海马CA3区、杏仁核呈金黄色正常相。相邻切片HE染色示缺血组海马CA1区核完整的锥体细胞数(5±2.6个/200μm)与对照组(40±2.9个/μm)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缺血诱导的c-fos基因表达对于缺血易损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可能起直接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NADPH-d 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烫伤后脑内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阳性反应面积的变化及NGF对其影响。结果显示:大鼠体表烫伤后3 天,纹状体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呈强阳性,阳性反应面积增加。海马的NOS阳性神经元数变化不明显,仅见阳性反应面积增加,NGF可降低纹状体的NOS阳性神经元数目、阳性反应面积,NOS阳性神经元着色较淡;海马的NOS阳性反应面积减少,NGF的作用与L-NAME抑制NOS的作用相似。这些结果提示,NGF可能通过降低NOS活性,从而减轻烫伤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20.
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形态学证据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epticus,SE)可造成选择性神经元损害。近来研究发现这些脑组织中神经元死亡可能是通过凋亡(apoptosis)机制。腹腔注射贝美格(Bemegride)诱导SE,研究了鼠SE后脑损害中的神经元凋亡现象,以HE染色、电镜、荧光(AcridineOrange,AO)细胞核染色方法观察细胞形态,以流式细胞术及凝胶电冰鉴定DNA片断。SE后24小时,海马中的易损神经元死亡具有凋亡特征:①光镜及电镜观察到细胞核内染色体凝聚和边及;②阳性AO着色细胞核;③流式细胞术及凝胶电冰显示具有DNA片断。而且有Ⅰ型和Ⅱ型两种形式的凋亡。因此SE引起海马损害中神经元有通过调亡机制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