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南通地区C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基因参考序列。方法扩增25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基因,分析并确定基因型,选同HBVC亚型的PreS拟定参照序列。结果将所测基因序列与HBV不同型PreS序列用Clustalx1.8软件对比,经MEGA3.1软件分型。结果表明,其中有19份血样属C型,有6份血样属B型;南通地区C型HBV流行株的PreS参照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HBV-C型序列D50517.1以及重庆地区的参照序列进行比较,分别有6个核苷酸和10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8.1%。结论建立了南通地区C型HBV流行株的PreS基因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重庆地区不同亚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方法 扩增18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S基因,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血清型,并选同HBV亚型的PreS/S拟定参照序列。结果 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6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 、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l;建立的重庆地区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参照序列,与华东华南、东北华南地区同亚型的参照序列比较分别有6个、13个核苷酸差异,均可引起4个氨基酸差异。结论 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HBV基因型吲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广西扶绥县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S、Pre-C/BCP基因参照序列。方法选取2013年扶绥县乙肝慢性携带者(As C)89例,测定其Pre-S、S、Pre-C/BCP基因,采用同源性分析等方法确定基因型,并按基因型在MEGA软件中进行序列比对,建立参照序列。结果扶绥县参照序列与Gen Bank收录的中国其他地区同基因型HBV序列(CDQ448627、EU439006)相比差异较大,最高可达2.07%;扶绥县不同基因型间参照序列的差异程度大于不同地区同基因型序列间的差异,最小为2.87%,最大者可达9.65%。结论初步建立扶绥县HBV流行株Pre-S、S、Pre-C/BCP基因参照序列,为扶绥县HBV基因突变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法扩增HBV PreS基因并测序,共分析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CAH)和肝癌(HCC)患者血清86份。用C lustalx1.8软件比对,用MEGA3.1作树分型,同时测定样品HBeAg和HBV-DNA。结果南通地区存在HBV B型、C型和B/C混合感染型,其中C型比例最高,占67.44%,而B型和B/C混合感染型均占16.28%。C型患者的血清HBeAg阳性率和HBV-DN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南通地区存在HBV B型、C型以及B+C混合型,C型为优势型;C型患者的病毒复制最为活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方法用本实验室建立的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特异性引物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法,对54份新疆维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分析。随机选取11株经nPCR法鉴定为D基因型的样本,同时进行PreS/S区及PreC/C区测序以鉴定D基因亚型。随机选取2株D型HBV进行基因组全长扩增并克隆测序。从GenBank下载75株各国HBVD1亚型参考序列,根据Kimuratwo-parameter法计算中国新疆地区与其他国家的HBVD1亚型株进化距离。结果新疆维族人群HBV感染以D基因型为主,占66.67%,同时存在B(5.56%)、C(5.56%)基因型及混合感染(22.22%)。新疆存在D1和D3两种亚型,以D1亚型为主。新疆D1亚型与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及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朗、埃及等国的进化距离较近。结论新疆维族慢性乙肝患者中D基因型为优势株,主要为D1亚型,其进化距离与中亚中东等国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中国大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流行株的全基因参照序列.方法 从GenBank中获得CoxA16中国大陆分离株的所有全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用DNAstar/MegAlign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按照参照序列标准拟定CoxA16的全基因参照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并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中国大陆分离的CoxA16毒株全基因序列共8株,分离于2005-2009年,其中2008年5株,广东省5株;通过序列比对获得了大陆CoxA 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参考毒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79.0%~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3%~99.9%,与参照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9.7%~97.0%,氨基酸同源性介于95.1%~99.5%之间,同源性最低的为2008年安徽阜阳的FY18株.结论 比对分析了中国大陆CoxA16毒株全序列,成功建立了中国大陆CoxA16全基因和氨基酸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HBsAg携带者所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分布及前S区(PreS)区位点的突变情况,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44例HBsAg携带者进行乙肝相关项目调查;用型特异性引物多重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扩增HBV PreS区序列并测序。[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144名HBsAg携带者中,8.33’%的携带者近1个月内出现过≥1项肝炎相关症状;近3年内,17.36%的携带者检测过肝功能,6.94%做过肝区B超检查;首次发现HBsAg阳性的方式和时间为在就医时占20.14%,在本次调查时占79.86%。144份HBsAg携带者血清HBV基因型中61.81%为B型,38.19%为C型;其中本地常住人群B、C基因型分别占31.25%、68.75%,外来流动人群B、C基因型分别占65.62%、34.38%。经,检验,两类人群基因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基因型PreS区突变分析显示:本地常住人群基因型C型PreS1区突变率为6.25%;外来流动人群基因型B、C型PreSl区突变率分别为16.67%、6.82%,PreS2区突变率分别为2.38%、4.55%。[结论]本次调查的144名HBsAg携带人群基因型分布为B、C型,检测到基因PreS区突变及部分携带者HBV复制呈活跃状态。应该按照慢性病管理方式,开展对本地常住HBsAs携带者社区随访,定期督导与监测,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乙肝患者;加强对外地来沪HBsAg携带人群基因型分布及突变监测.对本地乙肝有效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对父亲与胎儿所携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筛选一位父亲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的慢性携带者和母亲无任何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的子宫内受染胎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父、儿所携带HBV前S基因的基因序列,探讨HBV男性垂直传播的存在。方法:应用半套式PCR检测父亲、胎儿的PreS1/S2基因,将扩增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并与文献中的中国人参照株序列相比较,结果:父、儿血清中均扩增出前S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二者的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且均有183bp的PreS1基因缺失,而与中国人参照株序列的同源性为89%,结论:父、儿前S序列的高度一致性表明HBV极可能存在男性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9.
宁夏地区2008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宁夏地区2008年引起手足口病(HFMD)暴发的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的基因特征.方法 对宁夏地区2008年HFMD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CVA16,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根据VP1区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其他省份以及国际报道的CVA16株序列(来源于基因库)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 共分离到70株CVA16,其在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8%~100.0%和98.9%~100.0%.亲缘进化树显示全部CVA16株可分为A和B两个基因型,B基因型又可分为B1和B2两个基因亚型.宁夏地区CVA16全部属于B1基因亚型,同时包含B1a和B1b两条进化分支,提示存在两大传播链.结论 宁夏地区分离的CVA16株与国内其他地区CVA16株类似,有B1a和B1b两个进化分支在共同循环,且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流行的CVA16在基因亲缘关系和流行时间关系上都很接近,存在共同进化和循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分布及有关位点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88例乙肝患者,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基因型,扩增HBV Pre-S/S区和C区序列并测序。[结果]在88名研究对象中共检出C基因型52例(59.09%)、B基因型36例(40.91%)。B基因型的平均年龄为(38.56±12.55)岁,低于C基因型的(44.54±15.72)岁,两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基因型的乙肝表面E抗原(HBeAg)阳性率(66.67%)高于C基因型(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C1762、C1764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50.00%和50.77%,分别高于B基因型的27.78%和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以C型为主,C基因型C1762、C1764位点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应加强HBV基因型和基因突变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12.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流行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探讨我国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区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广西隆安县对儿童和新生儿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免疫。免疫后10年,于1995年对1~3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并用RIA法检测了乙肝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表明,1~39岁自然人群中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为42.4%;HBsAg阳性率为9.5%,其中7~9岁的HBsAg年龄高峰已消失,尤其在1~8岁人群下降了100.0%~83.0%,人群的抗-HBs阳性率1~2岁组婴幼儿最高,为85.5%,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下降,在1~19岁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1985年的相同年龄组。表明儿童大规模免疫后,紧接着实行新生儿逐年进行计划免疫,是加速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接种乙肝疫苗对人群HBVM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接种以来 ,山东省人群中乙肝感染指标和感染模式的变化情况 ,为评价疫苗免疫预防效果 ,制订乙肝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全省 11个县 (市区 )的 74 19人进行了乙肝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 ,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其乙肝血清学指标。结果 :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2 8.2 1%。 HBs Ag、抗- HBs总阳性率分别为 5 .0 5 %、 4 5 .2 6 % ,其中未接种组为 5 .88%、 36 .14 % ,接种组为 2 .96 %、 6 8.4 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抗 - HBs阳性率城市均高于农村 (P<0 .0 1)。结论 :接种乙肝疫苗能有效的提高抗 - HBs阳性率 ,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率 ,是控制乙肝发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血清标本都用荧光定量PCR和基因芯片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然后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果中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6%.基因芯片的阳性检出率为38%,其中10例为B型,9例为C型,结合荧光定量的结果,在整个基因芯片的检测结果中检测到的最低拷贝数为1.387e3 copies/ml.19例阳性都存在拉米夫定敏感位点,共检测到3例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2例为rt204I突变,1例为rt108M、rt204V突变).[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同时进行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通量性好,适合各大临床单位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脐带血乙肝标志物的检测分析和产妇宫内乙肝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机制及产妇与脐血乙肝血清标志物相关情况。方法在具有HBV感染的孕妇中,在其分娩后留取新生儿脐血进行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新生儿脐血中乙肝的宫内感染率为3.31%。结论通过了解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机制及孕产妇乙肝标志物感染模式,积极做好孕产妇的乙肝免疫预防及新生儿的主、被动免疫工作,为减少新生儿AsC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Nutrition reviews》1946,4(4):111-112
  相似文献   

17.
18.
乙型肝炎免疫回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上海市南市区自1986年起对新生儿全面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追踪观察和管理9年。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0.39%,抗-HBs阳性率47.3%,接种率95%以上,孕妇筛检率90%以上,提前达到WHO第45届大会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EPI要求。9年免疫实施采取了综合管理措施,并按EPI的要求对免疫实施全程进行质量管理,各项接种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保证了乙肝疫苗免疫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陈敏  和春霞  张俊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607-2608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对来该市第一人民医院来门诊接种疫苗和预防检测的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5项指标.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3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为2.16%,抗-HBs阳性率为60.4%,抗-HBc阳性率为2.62%.城市儿童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儿童.而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农村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免疫儿童.[结论] 平顶山市学龄前儿童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率较高、免疫效果良好,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的有效选择.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传播,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5μg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寻找有效的疫苗治疗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特性,在疫苗研究中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就乙肝核心抗原在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