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素兰 《首都医药》2014,(12):44-46
目的阐述影响输血安全的病毒和寄生虫的病原学特点、致病机制、流行病学他点、临床特点及传播途径等,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输血传播的病毒和寄生虫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猿泡沫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利什曼原虫病、朊病毒等,为保证输血安全,各国都在对它们进行研究,本文就这些新发传染病的病原学特点、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传播途径等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输血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也存在传播病毒和寄生虫的风险,虽然在目前没有针对这些病毒和寄生虫进行检测的情况下,极易使输血者感染,但是却已经引起全世界输血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这些病毒及寄生虫认识的不断加深,会在不久的将来会对它们进行输血前检查,从而保障输注的血液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2.
3.
1997年日本学者Nishizawa在一例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可能与输血后肝炎相关的单链DNA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1例发生输血后肝炎的日本患者血清中克隆出来,系输血传播(Transfusion Transmitted,TT),因此该病毒被命名输血传播病毒(TTV)。自此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激起了研究TTV的热潮.大量实验室及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之中,该研究对TTV感染与肝病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人群TTV感染状况及肝病的致病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输血前检测血源性传染病指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相似文献   

5.
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为了减少、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除血站严格筛查献血员、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外,对住院患者特别是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们对2002年6月~2003年9月在本院治疗输血及术中用血患者(包括急诊治疗和手术患者)1 726例输血前严格按要求进行了上述4项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并探讨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此法对就诊于我院的2056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检测的价值与意义。结果检测结果显示,205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19%(23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88%(1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48%(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72%(15例),总阳性率为12.84%(264例)。结论对于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输血血液情况,防止各类严重传染病的传播,亦可以减少因输出引起的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血库血液中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特征。方法选取某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分离血浆,抽取DNA,采用巢式PCR进行检测,然后选取检测数据中阳性样本3例进行DNA序列的测定,探讨分析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以及其基因序列的特点。结果该地血库240例血液样本中,经PCR扩增后,共发现23例阳性者,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9.7%,说明血库中血源污染较为严重;对3例阳性样本的DNA序列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发现,其同源性分别为94.5%、96.0%、67.8%,较低同源性的数据表明,输血传播病毒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其基因的高度变异性。结论输血传播病毒的阳性率代表着血源的污染,研究其基因序列有利于对血库中血源的管理;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结果及其基因序列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以便为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72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TV-DNA.结果72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有18例检出TTV-DNA.TTV感染者病情有轻有重,表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及轻度慢性肝炎.结论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TTV的感染,并可能是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为急性或轻度慢性肝炎,组织学上可见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增生、汇管区炎症.TTV除血传播外,可能存在其它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输血后肝炎是输血后常见传染病之一,发病几率和危害性位居输血相关疾病之首。尤其我国属肝炎高发区,存在着许多引起输血后肝炎(PTH)的高危因素,如献血员管理不利、无偿献血尚未完全开展、血液制品管理混乱和院内交叉感染等。所以调研PTH发病率和发病类型,对于制定预防PTH的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开展输血保险,减少输血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了解海洛因依赖者输血传播 (TT)病毒感染状况 ;研究其致病性及病毒特征 ;探讨感染传播途径。方法··:采用巢式PCR和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TT病毒DNA和抗体IgG。结果·· :286例血清标本TT病毒DNA和抗体IgG的阳性率分别为7.0%和9.4 % ;无一例标本同时检出DNA和抗体IgG ;ALT升高和正常组TT病毒感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中存在TT病毒感染和无症状携带状态,感染不依赖其它肝炎病毒而单独存在 ;TT病毒可能是一种新的自限性DNA病毒 ,其对肝脏的损害作用不确切 ;静脉注射不是海洛因依赖者TT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 )静脉注射毒品者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的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别。方法 :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 10 2例汉族、维吾尔族、回族静脉注射毒品者血清中TTVDNA ,以 38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 ,比较静脉注射毒品者中TTVDNA阳性率是否与共用注射器有关。将一例维吾尔族TTV阳性扩增产物插入pGEM -TEasy载体 ,测序并序列分析。结果 :静脉注射毒品者TTVDNA阳性率为 32 35 % ,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 (5 2 6 % ) ,P <0 0 5。静脉注射毒品者中汉族、维吾尔族、回族TTVDNA阳性率分别为 32 6 1% (15 4 6 )、35 14 % (13 37) %、2 6 32 % (5 19) ,各民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静脉注射毒品者TTVDNA阳性率与共用注射器有关 (P <0 0 5 )。一例维吾尔族TTVDNA部分核苷酸测序 ,与日本株 (AB0 0 8394 )比较同源性为 98% ,属于G1a型。结论 :静脉注射毒品者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一例维吾尔族TTV核酸序列与日本株 (AB0 0 8394 )相比有高度同源性 ,属于同一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输血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 76例输血感染患者,分析患者的输血感染因素及疾病分布。结果 76例输血感染患者中有乙型肝炎55例(72.37%),丙型肝炎13例(17.11%),乙型肝炎+丙型肝炎5例(6.58%),梅毒3例(3.95%);不同危险因素所引发输血感染疾病发生率存在一定差异,窗口期为61例(80.26%),与其他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导致输血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可以应用合理防范措施,合理应用血液,确保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潘修成  魏来  吴文漪 《江苏医药》1999,25(12):899-901
目的:阐明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在血液透析、慢性肝炎病人中的临床意义及其致病作用。方法: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液透析患者10例TTVDNA阳性,其中6例有血清转氨酶(ALT)水平升高(76~243U/L),但均同时伴有HBsAg或/和抗HCV阳性,2例单纯TTVDNA阳性者血清TTVDNA持续阳性至少8个月,而ALT水平一直处在正常水平。TTVDNA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及慢性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中分别为28.3%(17/60),29.3%(10/41)和31.1%(14/45)。TTVDNA阳性、阴性两组慢性乙、丙型肝炎在年龄、病程及ALT、AST、TBil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14例非甲~戊型、非庚型肝炎患者中13例表现为单项ALT水平轻度升高,临床症状轻微。结论:TTV感染存在慢性携带状态,可能是非甲~成型、非庚型肝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但其致病性可能较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GIB)患者采用限制性输血和开放性输血策略发生输血不良事件的风险及预后的影响比较。方法:选取厦门市第五医院于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GIB患者80例,根据接受的输血策略不同,将其分为限制性输血组42例和开放性输血组38例,记录治疗24h、48h和72h后两组患者的止血率及治疗48h和72h后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统计治疗72h后患者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72h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限制性输血组患者治疗后24h的止血率为30.95%高于开放性输血组的7.89%(P<0.05);限制性输血组患者再出血率为2.63%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21.88%(P<0.05);限制性输血组患者体温升高、细菌感染等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38%低于开放性输血组的15.79%(P<0.05);治疗72h后,限制性输血组和开放性输血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全血黏度(mPas)、血浆黏度(PV)及红细胞比容(HCT)高于治疗前(P<0.05),且限制性输血组患者的PT、APTT、mPas...  相似文献   

15.
血型鉴定及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看似简单的血型鉴定试验,要取得正确可靠的试验结果却涉及很多因素,本文针对一些可能导致血型鉴定结果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血型鉴定结果错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输血就是指从采血到将血液或血制品输入患者体内的整个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目前,安全输血已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就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保障安全用血的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18):396-397
<正>输血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迄今为止,通过研究发现与输血相关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人类嗜淋巴细胞病毒(HTLV)、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等,而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最常见的为HBV、HCV和HIV。现就近来研究较多的与输血安全相关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简要介绍。1输血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造成血液传播病毒的主要原因:①窗口期献血;②病毒变异;③  相似文献   

18.
19.
<正>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抗-HCV阳性率各地报道不一。为探讨开封地区HCC患者中抗-HCV、HBVM阳性率与输血的关系,笔者对35例HCC的血清进行了抗-HCV、HBVM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输血传播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TTV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其致病性。方法对454例人员,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TTV;血清酶测定ALT、AST和TBILI。结果454例标本中TTV阳性检出率为5.95%(27/454)。其中在肝病组检出率为3.92%(6/153),分别为肝硬化7.69%(1/13),肝癌0%(0/16),重症慢性乙肝0%(0/22),急性黄疸型乙肝11.11%(1/9),未分型急性黄疸型肝炎0%(0/2),乙肝病毒携带者4.40%(4/91)。在非肝病组检出率为6.89%(21/301),分别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0%(0/25),恶性肿瘤9.76%(4/41),献血员11.0%(11/100),体检人员4.44%(6/135)。献血员和体检人员与各种疾病患者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TT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在肝炎患者中,感染TTV者和未感染TTV者的肝功能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一般人群和献血员中TTV感染呈“无症状”的“携带状态”,在多种疾病患者中TTV感染无明显加重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