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的相关性,为改善大学生攻击性提供措施和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芜湖市某高校9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中文版Buss和Perry攻击问卷。大学生攻击性得分与家庭成员关系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校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人口学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为(56.61±19.68)分,身体攻击性(12.95±4.92)分,言语攻击性(9.69±3.68)分,愤怒(11.65±4.66)分,敌意(13.59±5.04)分,指向自我的攻击性(8.73±3.78)分。各家庭成员和睦程度越低大学生攻击性得分越高。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攻击性各因子和攻击总分与父母关系、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均呈正相关(P<0.01)。校正性别、吸烟、饮酒、年级和家庭类型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与其他家人关系和睦程度下降,大学生攻击性总分仍增高(P<0.05)。结论:家庭成员关系与大学生攻击性存在相关性,和睦的家庭成员关系有利于降低大学生攻...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发生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学校体育竞赛中,学生发生运动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从心理角度调查其形成的原因,通过对学生的竞赛的动机、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等内在因素以及竞赛的功利性、规则的严谨、熟练等外因的分析,找出有效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我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自我控制是理解自我本质及其机制的关键,Hare等人[1]指出:"执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人类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临床研究指出自我控制可以有效预测精神疾病和不健康行为,例如物质滥用[2]、攻击性行为[3]、酒精依赖[4]等.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人们克服冲动、习惯或自动化的反应,有意识的掌控自己行为方向的能力[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自我控制,出现了大量考察该现象的实证研究,并提出许多相关的理论模型.Gifford[6]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Mischel等人[7]以个性的认知-情绪系统模型为基础对自我控制和调节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尤其强调了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Kuhl等人[8]的行为控制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解释为个体放弃以情绪偏好为基础的选择和使用意志策略促进以认知判断为基础的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职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文化素质较低而又好高骛远,心理脆弱而自尊心又特别强,对社会不够了解而又急于深入社会,想进步而又缺乏基础和耐性,渴望得到爱而又不懂得珍惜爱,希望受到尊重而又不尊重他人,思想行为习惯差而又不愿也不善于接受教育等,他们是矛盾的特殊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对象 随机抽取武汉大学医学院 2000级二年级学生 220人,男 142人,女 78人,平均年龄(20. 12±0. 56)岁。方法 1.自信水平评定:采用个人评价问卷 (PEI)[1]作为自信水平的测查工具。该量表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以哈尔滨工程大学216名贫困大学生和169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尊量表、控制圈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试,运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76.29±11.92)分vs(79.73±10.28)分,t=2.98,P=0.003];多元线性回归表明,自尊、自我控制二因素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R2=0.273,Beta=0.369/0.243,t=4.926/3.239,P=0.000/0.002),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二因素对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R2=0.220,Beta=0.340/0.195,t=4.672/2.680,P=0.000/0.030)。结论经济上的贫困导致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自尊反映了个体自我接纳和自我满意的程度,因此对贫困大学生主和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心理控制感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以哈尔滨工程大学216名贫困大学生和169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尊量表、控制圈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测试,运用t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76.29±11.92)分vs(79.73±10.28)分,t=2.98,P=0.003];多元线性回归表明,自尊、自我控制二因素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R2=0.273,Beta=0.369/0.243,t=4.926/3.239,P=0.000/0.002),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二因素对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R2=0.220,Beta=0.340/0.195,t=4.672/2.680,P=0.000/0.030).结论 经济上的贫困导致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降低;自尊反映了个体自我接纳和自我满意的程度,因此对贫困大学生主和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心理控制感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427名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和他们在自我控制方面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在性别、年级、家庭住址、独生子女与否上有差异,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互联网使用过度倾向的联系密切,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效果,为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情绪管理治疗对68例有攻击性行为儿童及其家庭进行为期10周的干预,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干预前后评价。结果干预后比较显示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总分和攻击性因子、社交能力、体诉有显著性降低(P0.05),父母SCL-90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有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认同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380名齐齐哈尔医学院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主观幸福感中松弛与紧张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0.041,P〈0.05);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在年级上存在差异(F=3.002,P〈0.05)。自我认同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均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培养愉快心境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修订符合我国大学生的特质自我控制的量表,考察其心理测量学指标.方法 根据理论,参考国内外同类问卷题项陈述,确定最初问卷.然后分别对549、133名哈尔滨市某大学大学生进行测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并考察其与生活满意度、适应性及积极/消极情感等效标的关系.结果 ①大学生特质自我控制量表最终为8个题目,两个维度.两个维度(克制性、冲动性)能解释总变异量的42.90%.②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探索出的两维结构合理(x2/df=1.24;CFI=0.97; GFI=0.96; AGFI=0.92; IFI=0.97; TLI=0.96; RMSEA=0.04)③克制性与生活满意度、适应性有显著的正相关(r=0.23、0.48,P<0.01),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r=-0.19,P<0.01);冲动性与生活满意度、适应性有显著负相关(r=-0.18、-0.34,P<0.01),与消极情感有显著的正相关(r=0.22,P<0.01).④量表信度较好,克制性维度的组合信度系数为0.69,冲动性维度的组合信度为0.64,整体量表的组合信度为0.80.133名被试2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0.66.结论 编制的特质自我控制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特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徐哲  张冰  赵俊鹏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127-129,132
目的详细了解职业学院学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信息来源、行为认知及风险感知等情况,从而提供更有效的AIDS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唐山市某工科职业技术学院的19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题包括AIDS相关信息、可靠信息渠道、风险感知、亲友和性伙伴之间的性和毒品行为、安全套使用或不使用的原因、亲友性行为以及一般信息。使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于获取AIDS信息的来源,被调查者的第一选择是身边的朋友、亲戚、老师、名人或媒体等;而获取AIDS信息的渠道则按比例排序依次为专业人士或医疗保健机构、朋友或亲戚以及书面资料或健康热线等,城市来源学生很少选择医生或护士;最突出的高危行为是多个伴侣,男性学生的高危比例较高。城市来源学生与农村来源学生相比,在喝酒、吸毒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安全套,最常见的原因是认为伴侣没病。学生们关注的生活事件依次为个人成绩、家庭成员死亡和患上AIDS。学生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较高,68.0%的学生正确回答了所有问题。结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以其独特的渠道接受AIDS信息,预防措施采用较少,最担心的问题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提示应该根据学生的偏好和AIDS在生活事件中的影响调整有关AIDS的教育方法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工科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559名工科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自我概念的各正向因子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现出显著负相关(-0.445~-0.136,P<0.01),与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0.119~0.432,P<0.01);负向因子自我批评则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0.134~0.215.P<0.01).(2)高、低自我概念组在各种应对方式上差异显著(P<0.01).(3)自我概念各因子对各种应对方式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结论 工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慧  高健  陈宏 《海南医学》2014,(3):436-443
目的 了解中日两国大学生性意识、性行为的现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中日大学生性意识、性行为的差异,为我国青春期性教育提供实证性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性意识与性行为调查问卷,对865名中国大学生和761名日本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中日两组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不同:漫画故事书(x2=11.11,P<0.01)和其他书籍(x2=9.99,P<0.01)的影响,中国组大于日本组;父母的影响,日本组大于中国组(x2=-5.69,P<0.05);学兄或学姐(x2=18.95,P<0.001)及老师(x2=14.40,P<0.001)的影响,中国组大于日本组;②日本组性行为的观念较中国组开放,性行为的发生率高于中国组(35.1%,4.8%;x2=182.59,P<0.001),初次性交年龄低于中国组(t=9.72,P<0.001);③有性行为者,日本组85.2%、中国组40.0%采取避孕措施(x2=37.16,P<0.001);④中国组59.5%接受过性教育,87.9%认为有必要开展性教育,日本组100%接受过性教育,79.0%认为有必要开展性教育(x2=337.95,x2=37.16,均为P<0.001);日本组性病的知晓率及对性问题的关心程度均高于中国组(均为P<0.001).究其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国性教育的时期和内容有关.结论 中国大学生掌握性知识水平不高,对性问题的关心比较淡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性行为者避孕措施采取率低.在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必须加强性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电痉挛治疗( MECT)精神障碍过程中攻击行为的发生及其认定和防范。方法对800例进行MECT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了解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有33例(4.1%)患者在MECT治疗后的2 h内意识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并出现攻击行为,造成了人身的伤害和财物破坏。结论 MECT治疗时,当电流刺激不足以引起大脑皮层痫性大发作样脑电变化、意识障碍尚未恢复正常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我控制与攻击性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性问卷对29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采取IAT实验程序测量被试内隐攻击性.结果 中学生的思维自控、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与内隐攻击性无显著相关(r=-0.11,r=-0.07,r=-0.03,P>0.05),但对外显攻击性均有显著抑制效应(β=-0.232,β=-0.188,β=-0.231,P<0.05);内隐攻击性对自我控制与外显攻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R2=0.007,P>0.05).结论 自我控制可以有效抑制外显攻击性,且这种抑制效应不受个体内隐攻击性高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方法 用自编的应付方式问卷、EPQ、SCL- 90 对6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大部分人采用积极或综合的应付方式,主、客观指标均显示这两种方法较有效,遇心理刺激恢复正常状态的时间显著较短;而消极应付方式较少人采用且效果较次。性别、个性及心理卫生状况与其应付方式关系密切。结论 学校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诱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有效的多元化的应付方式,预防心理疾患,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际容纳量表(IASCS)和UCLA孤独量表对510名大学生的人际容纳和孤独感状况进行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 大学生人际容纳的整体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2.78±0.25)分;(2.65±0.27)分]、年级差异[(2.73±0.28)分;(2.84±0.25)分;(2.78±0.31)分;(2.66±0.24)分,(P<0.01],女生得分低于男生,大二学生的得分高于其他年级;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其孤独感基本上呈显著的负相关(r总=-0.131,P<0.05),即人际容纳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就越低;大学生高人际容纳组的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低人际容纳组(P<0.01);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人际容纳对其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 大学生人际容纳与孤独感显著相关,人际容纳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孤独、抑郁情绪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与抑郁情绪状况。认识孤独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探讨孤独感产生的基础。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61名大学生进行了评定。结果:情感状态孤独因子得分与情感特质孤独因子得分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抑郁量表得分与孤独量表中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抑郁量表总分显高于全国常模(P<0.001)。结论:大学生孤独感、抑郁情绪问题较普遍。孤独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孤独感的产生与孤独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