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芪降糖片干预治疗老年人糖耐量低减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林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1(3):200-202
目的 观察金芪降糖片干预治疗老年人糖耐量低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人糖耐量低减患者 6 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32例和对照组 30例。治疗组控制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金芪降糖片每天 3次 ,每次 7片 ,疗程 3个月。对照组 30例给予控制饮食和运动治疗 ,改善原生活方式 ,疗程 3个月。观察干预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 ,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71.8% ,对照组 4 2 .0 %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血糖、血脂、血胰岛素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金芪降糖片能显著改善糖代谢、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 ,是干预治疗老年人糖耐量低减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正>糖耐量低减(IGT)是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从正常糖耐量发展为糖尿病的中间过程,在该期患者体内已出现时间不等、程度不等的糖脂代谢紊乱及伴随出现的血管病变。所以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应从干预IGT转归开始。我国著名大庆研究6年中糖耐量低减自然转变为糖尿病者高达67.7%。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IGT患者126例,符合2000年WHO关于IGT诊断标准,餐后2 h或OGTT2 h静脉血浆葡萄糖7.8~11.1 mmol/L,其中男性92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2±8)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耐量低减(IGT)干预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56例确诊为IGT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不予治疗;B组,饮食 运动治疗;C组,饮食 运动 十二甲双胍治疗,为期二年。测定治疗前后OGTT2h后血糖、胰岛素和BMI,并加以分析。结果治疗结束,二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转为糖尿病人数低于不治疗组,而转为正常人数高于不治疗组。结论 IGT干预治疗后,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糖耐量低减干预治疗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耐量低减(IGT)干预治疗后的转归。方法 56例确诊为IGT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不予治疗,B组,饮食+运动治疗;C组,饮食+运动治疗+十二甲双胍治疗,为期二年。测定治疗前后OGTT2h,后血糖,胰岛素和BMI,并加以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二治疗组上述指标匀明显低于治疗前。转为糖尿病人数低于不治疗组,而转为正常人数高于治疗组。结论 ITG干预治疗后,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糖耐量低减(IGT)是指血糖测定值低于糖尿病(DM)诊断标准但又高于正常血糖水平的“轻度”血糖升高。目前普遍认为,任何2型DM患者都有一个IGT过程,IGT是从耐糖正常逐渐演变成DM的中间阶段,它与DM和心血管疾病(CVD)发病均密切相 相似文献
6.
250例糖耐量低减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4年查出的250例IGT患者,5年后复查OGTT、BMI、血压及血脂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50例IGT中有49例(19.6%)转变为DM,年转变率为3.92%,103例(41.2%)仍为IGT,98例转为正常糖耐量。影响IGT向DM转变的主要因素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压等。结论: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血压对降低DM转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男性糖耐量低减者(IGT)患者骨密度(BMD)改变趋势及其相关机制。测定69例IGT患者(IGT—1组:n=32,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9.4mmol/L;IGT—2组:n=37,餐后2小时血糖≥9.4mmol/L、<11.1mmol/L)及60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股骨近端(Neck,Troch,ward三角)、正位腰椎(L(2~4))BMD、血钙(ca)、磷(P)、24小时尿钙(U—Ca)、尿磷(U—P)、晨尿ca/cr。结果对照组与IGT—1组、IGT—2组的血钙、磷、24小时尿钙、磷、Neck、Troch、ward、L(2~4)4个部位的BMD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IGT—1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IGT—2组与对照组尿Ca/Cr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T—1组、IGT—2组与对照组BMD比较:Neck分别下降0.2%、2.8%;Troch分别下降0.5%、4.44%;Ward分别为:增加0.3%、下降1.5%;L(2~4)分别下降0.22%、0.2%;尿钙排出增加6.8%、13.8%。结果示IGT患者的Neck、Troch的BMD呈下降趋势。IGT患者骨量改变特点为:血糖升高,尿钙排出增加,骨吸收增加。 相似文献
8.
9.
10.
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低减(IGT)临床比较常见,本组资料探讨厄贝沙坦对老年原发高血压病患者合并IGT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2 0 0 2~2 0 0 3年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合并IGT住院患者4 1例,年龄为6 0岁以上(含6 0 )岁,最小年龄6 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拜糖平(阿卡波糖)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及转归的干预价值。方法:将51例符合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予以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拜糖平。随访1年。比较两组转归及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结果:随访1年后,两组转化为糖尿病的例数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次数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OGTr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TC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OGTT后2h血糖、体重指数、TG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拜糖平可以明显降低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归,对于糖耐量减低患者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析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及早做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方法利用2008年成都地区慢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成都地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25.13%,其中空腹血糖受损占10.44%,糖耐量异常占7.03%,糖调节受损占7.67%。年龄、工作强度较小、超重/肥胖、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及高尿酸为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而较高的教育水平为其保护因素。结论成都地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应引起充分重视并早期干预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15年来国内外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临床试验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糖尿病高危人群流行病学现状,干预措施。对今后开展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推进循证医学研究,控制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35~74岁自然人群进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DM)筛查,分析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仅进行空腹血糖筛查可能造成的漏诊及误诊情况。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镇自然人群进行体检。35~74岁居民均纳入研究对象,对空腹血糖≥5.6mmol/L者作OGTT筛查。结果体检结果显示,2DM患病率为15.1%,其中新诊断2DM者为45.8%,明显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糖调节受损(IGR)163例,患病率为4.9%。若不进行OGTT试验将有12.6%新诊断的2DM、42%空腹血糖受损(IFG)、25.8%糖耐量异常(IGT)、41.3%IFG合并IGT漏诊,36.4%新诊断2DM误诊为IFG。结论2DM患病率在我国处于不断上升阶段,大城市郊区农民患病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糖代谢检查十分必要,进行OGTT试验可明显减少漏诊及误诊情况。 相似文献
15.
空腹血糖增高与糖负荷后血糖增高临床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增高和糖负荷后血糖增高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地区21~89岁人群进行了调查,根据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h血糖,将调查人群分为正常糖代谢(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iIGT)、联合糖调节受损(IFG/IGT)、单纯空腹高血糖(IFH)、单纯负荷后高血糖(IPH)和联合血糖增高(IFH/IPH)7组,分别比较各组的糖脂代谢状况.结果 iIGT 和IPH分别是IGR和DM的主要类型,分别占IGR的61.4%和初发DM的60.5%.iIFG、iIGT、IFG/IGT、IPH、IFH/IPH各组的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增高趋势.IGR人群中,IFG/IGT的SBP更高,脂代谢异常更明显,iIFG与iIGT则具有相似的代谢特征;DM患者中,FH组代谢紊乱重于IPH组.结论 iIGT 和IPH分别是IGR和DM的主要类型,测定餐后2h血糖有助于筛查到iIGT和IPH.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高脂血症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采用口服血脂康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烟酸缓释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方案治疗前,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三项血脂检测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三项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三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血脂康治疗高脂血症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糖调节受损(IGR)不同亚型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考察2年后糖耐量状态的自然转归情况。方法对92例IGR患者完成为期2年的随访。基线和随访时均进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稳态模型(HOMA)法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第一时相分泌功能指数BCF-Ⅰ和第二时相分泌功能指数BCF-Ⅱ)评价胰岛素分泌功能,以HOMA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肝脏胰岛素敏感性,以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评价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根据基线OGTT结果,92例IGR患者分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I-IFG组,n=16)、单纯糖耐量受损组(I-IGT组,n=66)和混合糖调节受损组(CGI组,n=10),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超重和(或)肥胖者比例以及血压和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HOMA-IR从高到低依次为CGI组、I-IFG组和I-IGT组,ISI从低到高依次为CGI组、I-IGT组和I-IFG组,BCF-Ⅰ从低到高依次为I-IFG组、CGI组和I-IGT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随访期内,20例IGR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21.7%。结论 IGT是IGR的主要表现形式。I-IFG人群的β细胞第一时相分泌功能受损最为明显;CGI人群的肝脏及外周胰岛素抵抗最为严重;I-IFG人群肝脏胰岛素抵抗较I-IGT人群严重,而外周胰岛素抵抗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蚌埠地区糖耐量减低调查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6-8月对蚌埠载我2282人进行糖耐量减你(IGT)调查,共发现IGT患者30例,患病率为1.31%。年龄35岁以上者IGT患我病率明显升高;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家庭史可为IGT的重要易患因素,本组统计设备奢职业间与IGT患病率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糖耐量减低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长期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院2001-2014年资料完整、完全再血管化并且随访期糖代谢类型维持稳定的冠心病患者714例,根据初次空腹、餐后血糖或糖尿病史分为糖代谢正常组(NGT)260例、糖耐量减低组(IGT)229例及2型糖尿病组(DM)225例,平均随访(43.42±33.82)月,比较其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心绞痛、心衰)、新发严重狭窄病变(≥75%参考血管)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 随访结束时,在血脂、吸烟量、血压控制相当的情况下,IGT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新发严重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分别为18.78%比9.62%,57.83%比38.82%,P<0.05);而与DM组(分别23.11%,63.75%)差别不明显.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IGT组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子(OR2.146,95%CI 1.558-2.956).结论 IGT血糖异常可能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ang No.1 granule (糖1号方, T1G)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rty patients with IGT and with Pi (脾)-Wei (胃) dampness-heat syndrome type were assigned randomly according to their visiting sequence into two equal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IGT, but to the treated group, based on current knowledge available, T1G was given additionally for 6 months. Changes in related laboratory indexes, including 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insulin (FPG and FINS), plasma glucose 2 h after meal (2hPG),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lc), serum triglyceride (T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HOMA-IR),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FPG, 2hPG, HbAlc, FINS, TG and HOMA-IR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reated group, show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mong them, HbAlc decreased from 7.08±1.41% to 6.56±1.29% in the treated group,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decreased from 7.02±1.37% to 6.93±1.31%. The level of LDL was also reduced in the treated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In the treated group, 13 out of 68 patients (19.12%) had their glucose tolerance reversed to normal, while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2/64 (3.1%) got it revers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erms of reversion rate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No severe adverse reaction was found in the therapeutic course. Conclusions: T1G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 as a treatment intervention for IGT, as it could improve glycometabolism, significantly depress the levels of post-prandial blood sugar and blood lipids, alleviat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cut-off and reverse the yie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