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5±23.6min﹚,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切口周围坏死,2例出现关节炎表现。术后10-12周时X线片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内外翻畸形等,X线片示Bo hler角由术前4.8°±11.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27.3°±9.7°;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4.5±4.6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41.3±3.8mm;跟骨体长度由术前的62.3±8.3mm恢复至术后66.5±7.8mm;跟骨体高度由术前38.3±3.8mm恢复至术后41.2±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时MFS评分优良率为82.1%﹙23/28足﹚。结论恢复跟骨形态同时要注重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配合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2004年2~至2009年2月随机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固定28例,DHS固定30例,从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疗效等方面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FNA组优于DHS组;在术后疗效方面2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FNA较DHS设计更合理,操作微创,固定牢固,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6例分别应用伤椎置钉﹙A组,n=12﹚和非伤椎置钉﹙B组,n=14﹚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2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后凸角﹙手术前、术后2周、随访末期﹚及骨折椎楔变指数,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 A、B 2组在性别、年龄、Frankel分级、后凸角及骨折节段分布等无统计学差异﹙>0.05﹚;A组在后凸角矫正优于B组,但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0.05﹚;A组在后凸角矫正丢失优于B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0.05﹚,出血量也多于B组﹙<0.05﹚。结论后路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预防后凸矫正丢失,虽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增多,但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12月对26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按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AKSS﹚进行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6月﹙平均16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全部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12周。术后无感染、螺钉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KSS评分:优19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92.31%。结论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有助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理想,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谷红注射液(GHI)对大鼠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生理盐水)、GHI组[10 ml/(kg·d)]、阳性药组[复方骨肽注射液,5 ml/(kg·d)],每组24只。各组大鼠均在麻醉状态下建立开放式截骨骨折模型,第2、4、6周时拍射X线进行影像学评估,HE染色观察骨折病理变化,同时进行离体胫骨骨矿物质密度(BMD)、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测定,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软骨中FGF-2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建模后第2、4周GHI组、阳性药组X线骨组织愈合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第2周时,阳性药组和GHI组HE切片中软骨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第4周时,对照组骨折端仍以软骨组织为主,阳性药组和GHI组的软骨组织及纤维组织逐渐被不成熟骨组织替代;治疗后第2、4、6周均显示,GHI组、阳性药组BMD值高于对照组(P0.05),但GHI组与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模治疗后第2周,GHI组、阳性药组血清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2、4、6周GHI组、阳性药组血清FGF-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2、4周,各组间FGF-2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而第6周时,各组间FGF-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谷红素注射液对促进骨折愈合有明显效果,其作用可能与促进FGF-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实验动物骨折模型不脱钙切片的制作魏典,于顺禄我们在动物骨折愈合过程的骨计量学研究中,采用了甲基丙烯酸甲丁酯进行了骨标本不脱钙包埋、切片,从而保存了骨原有矿物质及标记的四环素。因而能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与光镜下组织学观察。1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局部注射对去势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月龄雌性SD大鼠采用去势方法模拟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成立后进一步建立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模型,实验组于骨折端皮下注射辛伐他汀(10 mg·kg-1·d-1,5 d),另一组仅注射无辛伐他汀的溶剂作为空白对照组。骨折后1、2、4周取标本,通过X片、生物力学、组织病理学以及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方法评价两组骨折愈合质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痂横截面积在骨折后1周、2周分别增加21.3% (P<0.05) 和21.5% (P<0.05);骨痂最大载荷在骨折后2周、4周分别增加57.5% (P<0.05) 和31.4% (P<0.05);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新生编织骨较对照组多且排列致密;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表明辛伐他汀可明显增加矿化宽度(MLW)、矿化容积(MLV) 以及矿化率(MAR)。结论: 局部应用辛伐他汀可促进去势大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器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局麻下行PKP技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34个椎体,术后进行AVS、ODI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23例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由8.3±2.3减少到2.5±1.8,ODI评分由﹙76.5±13﹚%减少至﹙23.5±8﹚%,与手术前有显著性改善﹙0.001﹚。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椎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硬脊膜受压表现。测量X光片术前单椎体后突成角为平均23±8°,术后平均13±5°,改善角度平均10±3°。椎体高度术前平均1.3±0.6cm,术后平均2.1±0.7cm,高度增加平均0.8±0.3cm。手术前后后突角度及椎体高度的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0.001﹚。结论 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是一种脊柱微创技术,适应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人,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质疏松对骨折愈合早期的影响尚存争议,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仙灵骨葆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将50只雌性12周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骨折组、去卵巢组、去卵巢+骨折组及治疗组,后3组切除大鼠双侧卵巢制备去卵巢模型,骨折模型于去卵巢后4周制备,为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治疗组在去卵巢及骨折基础上灌胃给予仙灵骨葆250 mg/(kg•d)。给药3周,取去卵巢+骨折组、骨折组和治疗组大鼠骨折侧标本行X射线摄像仪摄片后,测量其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计数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骨痂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去卵巢处理后大鼠的骨密度、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显著降低(P < 0.05),仙灵骨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的骨密度及X射线摄像仪摄片评分,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仙灵骨葆可提高去卵巢后骨折大鼠骨痂组织的血管数量(P < 0.05),但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无影响。提示,去卵巢后大鼠骨折早期愈合过程延迟,仙灵骨葆可促进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早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41例,随机分为微创组20例,对照组21例应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记录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植骨例数、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微创组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5.5±14.95分钟和103.33±18.99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6.5±81.58 ml和228.10±167.08 ml,切口长度分别为13.08±1.48 cm和18.90±2.72 cm,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5.6±2.78周和18.48±3.67周,HSS评分分别为85.95±6.43分和80.71±7.31分,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30.45±5.78°和111.48±7.95°。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0.05﹚。微创组有5例术中植骨,有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对照组有14例术中植骨,有2例发生5°以上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能很好的完成股骨远端C型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白兔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效果,为NGF在骨不连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各选2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右胫骨粗隆下3~5 cm处造成横行骨折骨不连模型,实验组在骨折处每周注射NGF一次,连续12周;对照组在骨折处每周注射生理盐水一次,连续12周。试验期间两组均同时接受X线和组织学检查以观察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 实验组动物骨痂出现时间为(2.0±0.5)周,骨折线模糊时间为(8.2±1.2)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2±1.7)周;对照组骨痂出现时间为8周以上,未出现骨折线模糊和骨折愈合。实验组骨折愈合情况远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F有较强的促进骨不连骨痂生长和愈合作用,NGF在骨不连的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背景:聚酸酐材料具有表面溶蚀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释药速率可调性,为人体药物缓释材料,但关于聚癸二酸酐缓释系统的应用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系统对兔股骨骨髓炎感染模型的预防作用。 方法:按Norden法将30只兔制作股骨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兔模型,分别用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和加替沙星进行干预,并与模型组作对照,共分3组,每组10只,观察建模后兔一般情况、解剖学观察、X射线片表现、骨培养及细菌计数、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8周,模型组兔建模后,食欲差,皮毛不光滑,体质量减轻,3只兔于3周内死亡,其他7只X射线片上骨膜反应较重,可见小块死骨形成,解剖学检查均可见脓肿形成,骨培养及组织学检查均可见骨髓炎表现;加替沙星组建模后体质量减轻,2只兔于建模后3周内死亡,解剖学检查可见有4只动物有脓肿形成,X射线片上可见8只动物骨膜反应较轻,未见死骨形成,骨培养及组织学检查6只兔有骨髓炎表现;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治疗组兔一般情况好,解剖学检查未见异常,X射线片检查、骨培养和细菌计数、组织学检查均未见骨髓炎表现。结果证实,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制剂预防股骨骨髓炎感染效果较好。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疲劳骨折是部队训练常见伤,目前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愈合时间长,功能恢复差,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自体骨髓移植以及石膏固定治疗3种方法对疲劳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疲劳骨折Ⅱ型的30例男性士兵,随机分为3组:①体外冲击波组:在CT定位下以疲劳骨折断裂带中心点为冲击点,单次治疗。②自体骨髓移植组:取髂前上棘下部或髂后上棘骨板较厚的部位骨髓3~5 mL注入疲劳骨折断端,单次治疗。③石膏固定组:采用休息,固定,口服活血化淤药物的方法治疗。3组分别于治疗后第2,4,6,8周依照X线影像学及功能恢复标准判定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根据X射线结果,体外冲击波组与自体骨髓移植组在治疗后第8周时骨折愈合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二者均优于石膏固定组(P < 0.05)。功能恢复观察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组优于自体骨髓移植组,自体骨髓移植组优于石膏固定组。提示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促进疲劳骨折愈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冲击波;疲劳骨折;愈合;骨髓移植;固定;治疗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42  相似文献   

15.
背景:将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与中药相结合,即中药超声透入疗法,在动物实验和临床中用于骨折的治疗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然而其促进骨折愈合机制的研究却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中药超声透入对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骨缺损愈合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的影响。 方法:84只兔构建双侧桡骨中段骨缺损的骨折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成3组:中药组给予以接骨Ⅰ号为耦合剂的低强度脉冲超声透入治疗,超声组每日于骨折部位予以普通超声耦合剂的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照组行假刺激。分别于术后第3,6,9,12,15天取骨痂行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形态发生7 mRNA表达和平均吸光度值变化,第4和6周行X射线片检查以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骨缺损愈合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X射线检测结果显示中药组骨折愈合效果最好。中药组骨形态发生蛋白7 mRNA表达和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超声组和对照组(P < 0.05),在术后第9和12天最较明显(P < 0.01)。结果证实,中药低强度脉冲超声透入疗法能促进兔桡骨骨折的修复、缩短骨折修复时间,其修复作用与促进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的固定与骨溶解之间的关系,以减少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11月人工关节无菌性松动行髋关节翻修术者28例30髋.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0髋,年龄38~80岁,平均66岁.分别将金属头与金属臼组合、金属头与高分子聚乙烯臼组合、陶瓷头与高分子聚乙烯臼组合、首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设为A、B、C、D四组,每组10髋.手术中取假体周围磨损颗粒及周围各组织,组织学观察成骨情况,颗粒分布及其周围的组织细胞学反应.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在OLYMPUS-BX51镜下将组织切片分成若干个视野,测量每个视野中小梁骨面积﹙bone area, BA﹚和该视野组织总面积﹙total tissue area , TTA﹚,并计算BA/TTA比值.所得数据在各处理组间进行比较,以方差分析法作显著性检验﹙a=0.05﹚.结果A、B、C组与D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A、B、C组均明显抑制周围网织骨形成,并有以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无菌性松动及假体周围磨损颗粒除可激活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症产生骨溶解外,还可抑制网织骨形成.其造成的人工髋关节假体—骨界面骨重建障碍可能是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减少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可能是磨损颗粒刺激下细胞因子介导的骨—假体界面骨代谢异常在人工髋关节无菌性松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背景:淫羊藿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但对骨折愈合的治疗尚缺乏依据。 目的:观察中药淫羊藿对家兔骨折愈合的作用。 方法:建立家兔单侧桡骨3 mm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将其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予中药淫羊藿熬制液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加骨折局部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术后2,4,8周,每组各取4只兔子通过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生物力学测试(仅8周时)以及组织切片等评价骨折愈合的程度。 结果与结论:在各个时期段,X射线摄片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骨痂的形成、改建及髓腔再通等均比空白组要好。实验组骨密度均优于空白组(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生物力学性能优于空白组(P < 0.05),对照组数值介于两者之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胶原纤维、软骨组织、骨小梁及骨基质的形成时期均早于空白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淫羊藿能促进家兔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雷洛昔芬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但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雷洛昔芬对兔下颌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制备双侧下颌角1.5 mm×10.0 mm骨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予7.5 mg/(kg•d)雷洛昔芬至30 d,对照组不作处理。 结果与结论:X射线观察造模后1周两组骨缺损区骨痂形成不明显。3周实验组缺损区模糊,对照组缺损区仍可见;4周实验组骨痂多,髓腔再通;对照组骨痂较多,髓腔未通。造模后1,3,4周实验组骨密度和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均于第4周时达到高峰;造模后3,4周实验组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P < 0.01)。提示雷洛昔芬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加速骨矿物沉积,同时诱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理想的骨折固定系统,在骨折早期应能达到坚强固定,后期要能防止应力遮挡作用诱发的固定骨段的骨质疏松。可降解骨科内固定材料无疑为此种骨折固定系统提供了理论可能。 目的:旨在评估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由可降解聚-DL-乳酸泡沫衬垫材料和钛合金接骨板组成)对兔胫骨干中段骨折的固定效果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线锯造成兔右侧胫骨中段骨折模型。用相对分子质量为 200 000的自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材料膜垫(厚1 mm)和4孔钛合金Tc4接骨板制作成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固定实验组兔胫骨中段骨折,以单纯Tc4钛合金接骨板固定对照组。于第2,4,8,12周处死动物,从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组织学和骨生物力学等方面观察和评定骨折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X射线及大体标本示术后两组对位效果佳,无移位。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同期实验组标本较对照组标本骨痂内骨小梁排列紧密、髓腔开通完全、新生骨组织改塑重建完整。生物力学结果显示8周时两组愈合骨最大抗弯曲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2周时实验组愈合骨抗弯曲刚度优于对照组。提示自制可变刚度接骨板系统用于兔胫骨骨折固定效果可靠,有利于骨折段骨痂改塑重建,利于骨折愈合,用于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钢板,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