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师干老在五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应用脾胃学说的观点,治疗耳鼻咽喉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简介如下。干老认为,耳鼻咽喉是头面部的清空之窍,需要脾胃清阳之气的濡养,若脾阳不及,则令九窍不通。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仿变论》中所云:“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因此,对其多从脾胃论治。临床中对耳闷、耳鸣、耳聋、头昏等经久不愈者,干老多采用补中益气或益气升清法治之,效果满意。常用药有:柴胡、葛根、升  相似文献   

2.
气虚致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上气不足、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三种证候。对上气不足证的认识,李东垣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说:“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在总结《内经》有关上气不足的论述后他又指出:“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杲《脾胃论》中的代表方,由黄芪、党参(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效.补中益气汤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耳鼻咽喉诸器官位于人体上部或体表,乃清阳游行交会之所,被称为"清窍",与全身各部及脏腑联系密切.《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说:"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又主升发清阳之气,宗《内经》"清阳出上窍"、"阳气出上窍",故临床上以此方加减应用于耳鼻咽喉疾病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举例如下. 1典型病例 1.1慢性喉炎 案例1:患者,男,50岁,2009年10月12日就诊.声嘶2年,近来加重,尤其是在劳累或讲话多时声嘶症状更加明显,饮食、睡眠、二便无明显变化.曾在某医院行纤维喉镜检查,诊为慢性喉炎,给予含片和雾化吸入(具体不详),效果欠佳,故来寻求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4.
孟动玲 《光明中医》2012,27(12):2581-2582
耳鼻咽喉诸器官位于人体上部或体表,乃清阳游行交会之所,被称为"清窍"。因此,清窍通利,功能正常,必赖清阳升发之功。临床上对于由于清阳不升,以及由于清阳不升所致的浊阴不降引起的耳鼻咽喉疾病,采用升清法为主,配合应用降浊阴法,往往取得很  相似文献   

5.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升清阳、降浊阴为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常获效验,举例如下。1慢喉痹陈某,女,42岁,2011年10月5日初诊。咽部不适、干涩、隐痛3年,纳差。舌淡胖苔薄,脉细缓。咽部广泛轻微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大而扁平、色淡红。诊断为慢性咽炎。辨证属清气不升,咽喉失养。治以益气升清,清润咽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陈皮3g,当归6g,升麻5g,葛根10g,麦冬10g,五味子5g,甘草  相似文献   

7.
张福产 《河北中医》1999,21(5):296-297
益气聪明汤为金·李东垣所创,最早载于《东垣世效方》。方由黄芪、人参、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蔓荆子、黄柏8味药组成,具有补养脾胃、益气升清、散风热的作用,主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之头痛、眩晕,或内障初起视物不清,或耳鸣、耳聋、齿痛等症。后世医家沿用者不乏其人,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清·汪昂《汤头歌诀》均有记载。家父张志坚,于临床中喜用此方加减治疗头痛、项强、胃痛、久泄等症,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1 头痛、项强头痛有外感、内伤及虚实之分,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有外邪入侵所致。益气聪明汤有补气升清…  相似文献   

8.
升清降浊法在耳鼻喉科临床应用广泛,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脾主升清,胃主和降.升清降浊的基础当从脾胃出发.耳、鼻、咽喉皆属清空之窍,依靠清阳之气濡养,清阳既升,浊阴亦降,官窍才能正常通利.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当从脾胃论治,培养后天之本,在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上,益气健脾,升阳通窍.耳鸣耳聋则补中益气,盈其耳窍;咽炎喉炎则补益脾气,水至金充;鼻炎口疮则健脾通窍,化浊清道.另外,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可适当添加升提之品引药上行,以助药力.  相似文献   

9.
石菖蒲治疗咽喉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菖蒲临床上常用于湿浊蒙蔽清窍所致的神志昏蒙及湿阻胃肠之胸腹胀满症。但石菖蒲还具有清咽利喉、启声发音之功效,今人用之不多。《本经》谓菖蒲“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本草从新》载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声音……”。笔者用石菖蒲治疗慢性咽喉疾患10余例,取得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丸,是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创立的,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弱,内伤寒热之证。症见头昏自汗、少气懒言、脉虚大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各种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近年来报道治疗白血病。特别是对无力性疾患,诸如肝、肾、子宫等内脏下垂,疗效甚佳。还可用于: 1.治疗老年气虚感冒 研究证实,对感冒易感者,本品既能提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方,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多年来据《内经》“清阳出上窍”、“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之旨,随证加味运用该方于鼻、齿、喉疾患,疗效显著,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润鹏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22,(12):1797-1799
康平本《伤寒论》在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前加了一个“脉”字,《脉经》认为,“弱则无血,弱则有热”“弱则为悸”“弱为虚,为悸”“弱则血不足,必弱为虚”“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可知弱脉的病机为无血、有热、血不足、阳气不足,故桂枝汤证隐藏症状还有“短气、悸、项强头眩”。桂枝汤证有汗与否,当看外感内伤。外感之桂枝汤证出现弱脉,为外感风邪,津液开泄,使脉道中的津血减少所致。内伤之桂枝汤证病机为脾胃气弱,生化无力,津液虚少,故可能出现由于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所导致的无汗。因此,桂枝汤证也可以无汗。《伤寒论》认为:“若其人脉浮紧……不可与之也。”“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小便数为肾与膀胱虚,有客热扰之,为桂枝汤的禁忌证。故桂枝汤的禁忌证有“脉浮紧”“下焦精血不足”与“小便数”。  相似文献   

13.
鼾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患,它是西医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中医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始终未能把鼾症列入其中,这多少都会对中医教材的建设与中医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内容,促进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建设,为了提高对鼾症中医诊疗知识的认识,建议增加“鼾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杨克勤 《中医研究》2010,23(12):50-52
益气聪明汤最早出自罗天益编著的《东垣先生试效方》,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亦有论述。该方由黄芪、人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眩晕、内障初起、视物不清等症。近年来,笔者在临证中广泛运用益气聪明汤治疗中医脑病,疗效俱佳,兹举案例6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16.
鼾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疾患,它是西医教材《耳鼻咽喉科学》的重要学习内容。但是中医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始终未能把鼾症列入其中,这多少都会对中医教材的建设与中医人才的培养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为了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内容,促进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材的建设,为了提高对鼾症中医诊疗知识的认识,建议增加“鼾症”为《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授课内容。  相似文献   

17.
辛夷在鼻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辛夷芳香质轻,性浮而散,善治头面风邪而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常用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辛夷,味辛、温,归肺、胃经,具散风寒、通鼻窍之功。主治头痛、鼻塞、鼻炎、鼻渊、齿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述:“鼻气通于天,天着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顷,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之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  相似文献   

18.
著名老中医张赞臣(1904~),擅长诊治耳鼻咽喉口腔科疾患,对耳鼻咽喉部疮疡尤有独到经验,其治疗有内治六法,外治三法,现整理如下:内治法采用消肿散结法为主,结合具体辨证,方法各异。1.疏邪解表消肿法:祖国医学有“疮家不可发汗”之说。张老认为,此种禁忌主要对疮疡溃后阴血亏损之症;而疮疡初期,表症明显的,如头痛、形寒发热、局部焮红肿痛,脉舌一般正常或脉浮数,苔薄白等症  相似文献   

19.
益气升阳法乃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中的重要法则之一 ,也是李氏内伤脾胃学说的重要部分之一。一则应用甘温益气药以培本滋养化源 ,充沛元气 ;二则应用升提之品鼓荡升举阳气。临床主要应用于脾虚气弱 ,气机下陷 ,固摄和升举功能障碍或衰退的气虚下陷症。益气升阳法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现将有关报道的典型病例及临床经验做一汇集 ,以飨读者。1 冠心病金氏〔1〕治一患者张某 ,男 ,63岁。心悸、胸闷、活动后气促、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与劳累有关。伴头晕乏力 ,自汗 ,纳谷不香 ,食后腹胀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弱。心电图检查 :部分导联S -T…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根据《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宗旨而制定的方剂,用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之证,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之证。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人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益胃,为辅药;陈皮理气化滞,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以为引使。诸药配合,共成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剂。笔者根据其组方原理,在临床上辨证运用于多种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