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B-型钠尿肽系列测定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B-型钠尿肽(BNP)系列测定联合TnT、CRP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83例ACS患者分别在入院时、48h、72h测定其BNP、TnT、CRP值,以死亡、心肌梗死、症状性心衰为随访终点,平均随访12个月,对BNP等生化指标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中发现,BNP〉250ng/L的患者与BNP≤250ng/L的患者相比,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为9%和27%(OR3.7,95%CI:2.3-5.7,P〈0.01)。在TnT阴性的患者,高BNP组与低BNP组相比,其危险比为5.9(95%CI2.6-13.3,P〈0.01)。在临床稳定、没有难治性心肌缺血的患者,BNP值快速下降,基线、48h、72h时的BNP值分别为248.6±10、188.9±8(-24%)、126.8±11(-49%),与基线相比,48h、7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在基线时水平较低,而在72h显著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OR值为24.0(95%CI:8.4-32.5,P〈0.01)。而在基线时BNP值较高,72h时明显下降者,MACE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持续升高者相比,为16%vs38%(OR18.5,95%CI:7.6-21-3,P〈0.01)。结论对ACS患者,BNP是一个强有力的预后判断指标,并且BNP的系列测定与单一基线水平测定相比,其预后判断价值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ACS患者血清hs—cTnT、全血BNP水平与住院转归的关系方法ACS住院患者236例,其中UA102例、NSTEMI 114例、STEMI120例,入院当13均行血中hs—cTnT、BNP水平检测,并与2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进行比较;分析ACS患者不同转归之间血中hs—cTnT、BNP水平的差异,并行亚组分析。结果1、ACS患者血清hs—cTnT与全血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2、ACS患者中,预后不良(转ICU或死亡)组hs—cTnT及BNP均高于好转出院组(P=0.006,P〈0.001)。3、亚组分析:UA患者中,预后不良组hs—cTnT与好转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预后不良组BNP(2344±1623.3)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654.2±923.7)(P=0.001)。NSTEMI患者中,预后不良组的hs—cTnT(1.97±2.58)明显高于好转组(0.66±1.15)(P=0.001),而预后不良组的BNP水平(1886.1±936.5)也明显高于好转组(729.9±825.1)(P〈0.001)。STEMI患者中,预后不良组hs—cTnT水平(5.40±3.58)高于好转组(3.22±3.33)(P=0.02),预后不良组的BNP水平(1304.4±1528.8)也高于好转组(560.2±957.8)(P=0.042);结论ACS患者血中hs—cTnT、BNP水平与住院期间的转归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ACS预后判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运重建后,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患者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首次ST段抬高AMI住院患者114例,测定入选时,入院后第1、7天的血浆BNP水平,根据发病6 h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情况分为:开通组69例和未开通组45例,入院后7 d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出院后随访2年,记录其临床事件。结果开通组与未开通组血浆BNP水平在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开通组血浆BNP水平在第1、7天较开通组明显升高(P0.01)。多元COX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入院第1天BNP经自然对数转换后的数值及发病6 h内IRA状态是AMI后2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P0.01)。ROC曲线显示,第1天的血浆BNP能够预测AMI后2年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其分界值332 ng/L时的敏感性为76.9%,特异性为73.3%。结论血浆BNP水平是AM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BNP的动态变化支持早期开通IRA在改善近、远期预后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分层随访1年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在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后的变化以及BNP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研究入选了88例老年SCAD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收集临床、CAG和经皮冠脉介入(PCI)资料。所有入选者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测定静脉血浆BNP浓度。其中29例在DES植入后进行了CAG复查和BNP测定。随访1年时的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再次PCI、再次心血管原因入院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DES植入8月后BNP水平明显降低(P〈0.05)。平均随访12.5月,BNP高水平组死亡、非致死性ACS、再入院和再次PCI联合终点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P=0.003)。结论老年SCAD患者DES植入8月后BNP水平明显降低,可能反映了心功能的改善; 基线BNP水平对SCAD 1年时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可能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ACS患者246例纳入研究,记录ACS患者基线时各指标,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和死亡情况,以及入院时的血糖值。按血糖水平进行分组,A组:2.8~6.9mmol/L,B组:7.0~11.09mmol/L,C组:〉11.1mmol/L,组间比较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基线指标为自变量,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46例ACS患者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影响不良事件发生即预后的变量分别是入院时血糖水平、心梗面积(用CK-MB值评估)、心梗范围(MIS)、ST段抬高ACS发生率、再梗死率、心率。各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等6个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其次是入院其血糖水平、ST段抬高发生率、心梗范围、心梗面积、心率、再梗死率。结论入院血糖水平与ACS患者住院期间近期预后不良相关,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ACS患者风险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78例ACS患者分为脂联素≤4.5 mg/L组10例(观察组)、脂联素〉4.5 mg/L 6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4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及心力衰竭加重各2例。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不同,其6个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各异;表明血清脂联素水平可预测AC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因ACS入院患者42例,予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予75mg/d维持,在服用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h、4h、6h、24h、48h和服药后30d取血,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其抑制程度判断是否为氯吡格雷抵抗,观察氯吡格雷抵抗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后2h、4h、6h、24h、48h和30d时,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分别为59.5%、52.4%、38.1%、38.1%、47.6%和41.5%,16例24h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者有3例出现心血管事件,虽未达统计学差异,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抵抗组。结论:PCI治疗的部分患者中存在氯格雷抵抗,并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不同危险层次的血浆BNP水平及其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塞/梗塞延展、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的相关性。方法ACS167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63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48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56例,另健康对照组4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BNP水平。按UA、NSTEMI、STEMI三个危险层次,与有或无心衰两种情况依次分组与对照组比较,并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作相关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UA组、NSTEMI组、STEMI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82,P=0.0017,P=0.0000)。且ACS三组之间血浆BNP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63)。剔除心衰病例后,不仅UA组、NSTEMI组、STEMI组与对照组相比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42,P=0.0083,P=0.0000)。UA组、NSTEMI组与STEMI组之间差异也仍存在显著性(P=0.0421)。ACS三组中BNP水平,有心衰者显著高于无心衰者(UA组P=0.0411、NSTEMI组P=0.0163、STEMI组P=0.0152)。住院期间BNP水平较高患者中院内MACE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25%vs66.7%);MACE发生率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8.13,P=0.0293)。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多变量参数后血浆BNP水平仍与院内MACE独立相关(Wald=10.557,P=0.0042)。结论ACS患者血浆中BNP水平的变化提供了有关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与早期危险分层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役吸附法检测120例ACS患者[分为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无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和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入院和出院时血浆BNP水平,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血浆BNP水平:ACS患者STEMI组、NSTEMI组的明显高于UAP组,UAP组的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心衰、死亡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高于未发生者(P〈0.05);ACS患者经过治疗后血浆BNP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BNP水平是ACS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亦可作为判断ACS患者疗效及指导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浆脑钠素(BNP)在诊断心力衰竭尤其是早期心力衰竭中的作用,观察BNP水平与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评价血浆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把所有受试者分为2组: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进一步分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组,急性心功能不全组,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恶化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BNP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观察BNP水平与LA、LVEF、LVEDD的相关性。对出院时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根据出院后的服药情况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卡维地络组,观察其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 (1)观察组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各心功能不全组间BNP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BNP水平随NYHA分级升高而升高;(3)BNP值与LA、LVEDD呈显著正相关、与LVEF值(%)呈负相关;(4)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的BNP水平高于无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卡维地络组病人的血浆BN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BNP测定是辅助诊断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心力衰竭早期,BNP水平还可以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氯沙坦干预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脑钠肽(BNP)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左室射血分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患者,其中58例伴左室肥厚,42例不伴左室肥厚,另选5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间血浆BNP水平。左室肥厚组给予氯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BNP、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①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不伴左室肥厚组及健康对照组[(62.21±9.70)pg/ml比(39.35±10.57)pg/ml比(13.89±5.34)pg/ml,P〈0.01];②BNP的浓度与LVMI呈正相关(r=0.44,P〈0.05);③与治疗前比较,氯沙坦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6个月后,血浆BNP[(62.21±9.70)pg/ml比(38.78±7.94)pg/m1]、LVMI[(128.71±12.64)g/m。比(107.36±11.32)g/m。]均显著降低(P〈o.01)。结论:氯沙坦可明显降低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脑钠肽水平,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肽(BNP)浓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意义及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以ACS患者7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40例为研究对象,ACS患者被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38例,测定其血清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TnI)水平,并选择ACS患者中60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0例)和常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ACS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P〈0.01),AMI组BNP、hs—CRP、TnI水平均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BNP水平与hs—CRP呈正相关(r=0.913,P〈0.01)、与TnI呈正相关(r=0.526,P〈0.01);与常规对照组比较,他汀治疗组治疗后BNP、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与急性冠脉缺血的严重程度正相关。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BNP水平,提示其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在T2DM合并冠心病(CHD)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T2DM合并CHD患者(T2DM+CHD组)64例和T2DM未合并CHD患者(T2DM组)64例,进一步将T2DM+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检测各组BNP、sVCAM-1等指标水平. 结果 与T2DM组相比,T2DM+CHD组血清BNP、sVCAM-1水平升高,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sVCAM-1与HbA1c呈正相关,且BNP与sVCAM-1呈正相关(r=0.376,P<0.05;r=0.652,P<0.05; r=0.309,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TC、LDL-C、BNP和sVCAM-1是T2DM合并CHD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BNP、sVCAM-1水平对T2DM合并CHD危险分层有重要的判断意义,BNP可作为预测T2DM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脑钠肽水平的相关性及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非心血管疾病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行血尿酸、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尿酸、脑利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及血尿酸与脑利钠肽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尿酸、脑利钠肽明显高于对照组[(486.56±78.4)μg/ml比(320.12±82.24)μg/ml,(984.2±482.6)μg/nd比(26.1±5.2)μg/ml](P〈0.05,P〈0.01),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8±3.6)%比(55±4.5)%,P〈0.01)]。血尿酸及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701,P〈0.01;r=-0.695,P〈0.01),尿酸与脑钠肽呈正相关(r=0.807,P〈0.01)。结论高血尿酸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又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和血浆脑钠肽一样,可以反映心功能恶化程度。血尿酸及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ACS患者68例,另选32名同期到院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两组入选对象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EuSA)法测定血浆CRP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浆BNP及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亚组中血浆BNP水平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亚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对照组(992pg/ml〉581pg/ml〉305pg/ml〉48pg/ml,P均〈0.05)。血浆CRP水平为STEMI亚组〉NSTEMI亚组〉UAP亚组〉对照组[(41.2+7.1)mg/L〉(29.1+5.0)rag/L〉(14.6+3.4)mg/L〉(5.5+2.1)mg/L,P均〈0.05]。血浆BNP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635,P〈0.01)。结论ACS患者血浆BNP和CR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二者在ACS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CHF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32例)和螺内酯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另加螺内酯20mg,2次/d,观察期3个月,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螺内酯组总有效率(90.6%)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1.3%,P0.05);两组治疗后BNP、LVEDd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1),螺内酯组血浆BNP浓度由(839±67)ng/L降至(359±51)ng/L(P0.01),LVEDd由(66.01±3.7)mm降至(59.1±2.4)mm(P0.05),LVEF由(36±1.2)%升至(49±5.9)%(P0.01),且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显著降低血浆脑钠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90例行PCI的AMI患者,于PCI后1d、7d测定血浆中BNP、hsCRP、cTnI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并与AMI药物治疗患者(45例,药物治疗组),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两组患者hsCRP、BNP、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hsCRP[(13.5±3.3)mg/L比(7.5±0.3)mg/L]、BNP[(2036±135)ng/L比(336±27)ng/L]、cTnI[(7.3±0.3)ng/L比(2.3±0.3)ng/L]水平明显降低(P<0.01),PCI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7.8%比46.7%),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优于药物治疗,联合检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韦文林  李锦忠  农善华  王英杰 《内科》2014,(3):268-269,34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血清脑利尿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和心内科ACS住院治疗患者120例,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并选取普通胸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浆β-EP和血清NT-proBNP并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BNP、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BNP、β-E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患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β-EP和血清NT-proBNP水平不仅能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受损程度,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AC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CCU病房住院的AMI患者20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135例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65例为NSTEMI组;另选择有心绞痛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0例作为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博适公司Triage型BNP定量诊断仪测定BNP浓度。结果:①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467±645)pg/ml比(29±50)pg/mi,P〈0.01];②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之间BNP水平无明显差异[(586±574)ng/ml比(460±435)ng/ml,P〉0.051。结论:检测B型利钠肽浓度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i选择我院60例AMI患者(AMI组)和58例UAP患者(UAP组),检测两组入院时及入院2周后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1084.7±385.3)pg/m1比(72.57±3.35)pg/ml,P〈0.01];入院2周后,AMI患者BNP水平显著下降[(256.4±134.5)pg/m1],P〈0.01,但仍显著高于UAP组[(65.29±3.62)pg/ml],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程度,对改善心功能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