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早产儿。随机分组,常规肠内外营养组采取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护理,早期微量喂养组则采取早期微量喂养护理。比较两组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护理前后患儿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早产儿体质量恢复到正常的时间、体质量每天增加的水平、按需哺乳的时间、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相比较常规肠内外营养组更好,P0.05。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常规肠内外营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护理对于早产儿效果确切,可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量喂养对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胎龄≤34周、出生后1周内反复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量喂养组(38例)和中断喂养组(40例),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改善及喂养结局的差异性.结果 相对于直接中断喂养,微量喂养3~5天的患儿...  相似文献   

3.
王丽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53-2455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新生儿科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4月前收治的早产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4月后收治的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于生后常规禁食24 h,24 h出现肠呜音或排胎便后常规喂早产儿配方奶,观察组于生后3 h~24 h开始早期微量喂养。观察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例、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拔胃管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及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拔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成熟,缩短恢复出生体重和达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属于早产儿的主要问题,由于早产儿的发育不成熟,因此对食物的耐受程度较差,很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在喂养后会出现腹胀、呕吐等临床现象,会严重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蛋白质的缺乏,造成体质量降低等情况,影响早产儿的发育,甚至会导致早产儿死亡,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干预,而早期微量喂养属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原因,认识并解决喂养不耐受的问题,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2002~2008年在我院出生的210例早产儿进行分析.结果 共出现喂养不耐受56例,表现为腹胀、呕吐、胃潴留,多发生在肠道喂养后第一周.结论 体重越低,越易发生喂养不耐受,如腹胀、胃潴留,体重越大的早产儿,易出现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提示我们在喂养开始的一周内应注意监测,注意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早产儿、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患儿47例给予小剂量的红霉素5~8mg/(kg&#183;d)分3次口服,观察残留奶量、呕吐、腹胀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72.3%。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能促进早产儿胃排空,减少胃内残留量,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不耐受,提高喂养耐受性,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能否降低胎龄为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科孕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在生后24h内随机分配到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组(简称持续喂养组,共29名)或早期间歇推注喂养组(简称间歇喂养组,共30名),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持续喂养组婴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6.9%,间歇喂养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65;95%CI(0.013,0.323);P=0.000]。结论:早期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较早期间歇推注喂养更能降低胎龄25~28周的极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分析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早产儿(胎龄≤32周)81例,按照患儿喂养护理方式差异性分组研究,其中常规组40例,经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41例,针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特点给予针对性舒适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与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每日摄入奶量、机体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胃肠道舒适护理对早产儿进行护理服务,其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儿饮食喂养舒适度,让胃肠道功能改善发育,降低喂养不耐受现象,促进早产儿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preterm infant)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2003年已升至7.76%.其病死率为12.7%~20.8%[1].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早产儿的各个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喂养后极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这样不但增加了家长心理及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因此,如何根据早产儿消化特点,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是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长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现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32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n=67)与对照组(n=65),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为观察组,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总胆红素水平及喂养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生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达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胎粪排空时间及总胆红素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每天呕吐次数>3次、胃潴留>30%奶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促进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生长发育、加强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胃肠道不耐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宋淑杰  曲淑兰  王艳阳  张昕  鲁秀玲  赵旭 《吉林医学》2009,30(13):1350-1350
早产儿消化系统有其特殊的特点,喂养困难、喂养后易出现不耐受,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故应进行药物治疗。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对20例早产儿进行观察,证明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腹胀缓解有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安转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1):1532-1533
目的:观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患儿入院后常规置于暖箱保暖、心电监护、防治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静脉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对照组将早产儿配方奶置于奶瓶中经其吸吮橡胶奶头喂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微量喂养:生后24 h内视患儿病情酌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或滴管喂养、留置胃管饲早产儿配方奶等办法,同时坚持给患儿进行抚触疗法。比较2组患儿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较对照组腹胀和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恢复到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微量喂养联合抚触疗法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利于早产儿尽早达到全肠道内营养及生长发育需求。适宜的喂养方法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早产儿喂养成熟的策略。方法选择东莞市横沥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6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择同期非喂养不耐受早产儿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再按早开始(<3 d)和晚开始(≥3 d)胃肠喂养分成2组,比较有关临床因素。结果喂养耐受和不耐受2组的胎龄、出生体质量、开奶日龄、达80 kcal/(kg.d)日龄、体质量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日龄及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喂养组和晚喂养组两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达80 kcal/(kg.d)日龄、经胃肠达80 kcal/(kg.d)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和住院天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3d内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道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富华  庞爱菊 《当代医学》2011,17(32):68-69
研究证明,胎龄越小,胎儿消化系统的协调功能越差,胃肠激素水平也相对较低,早产儿的胃排空能力与足月儿相比是延迟的。而且早产儿的下食管括约肌发育不成熟,非常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的现象。很多专业人士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现象展开了探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配合多潘立酮治疗等方法,减少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缩短了住院时间。本文将重点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12月收治的203例早产儿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38%。喂养不耐受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较非喂养不耐受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治疗率喂养不耐受组分别为65.48%、48.81%、46.43%、44.05%,显著高于非喂养不耐受组39.50%、25.21%、25.21%、29.41%(P〈0.05);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和窒息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多因素有关,预防产前及生后各危险因素,有利于改善早期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产儿胃肠功能弱尤其胃肠动力差,予出现喂养不耐受。肠道喂养后,经常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问题,限制其成活率的提高。因此,早产儿胃肠功能建立及诱导成熟是生存的基础。对我科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抚触按摩、捏脊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取得明显效果。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入住本科早产儿。早产儿诊断标准为:孕周<37周;无消化道畸形者;未用胃肠动力药物。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指开始喂养后临床上开奶时间延迟、呕吐、腹胀、胃潴留、胃内有咖啡样物,残余奶排空减慢,排便不畅等症状体征中的一项或多项,诊断依据符合《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入选60例,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0例,对照组30例,男女无明显差别。2方法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施加。2.1早产儿抚触按摩3次/d,15 m in次/,共10 d。15 m in按摩分为3个小节进行,每阶段5 m in,在第1和第3小节,将婴儿置于俯卧位,分别对其头面部、肩部、背部、下肢和上肢进行按摩,第2小节,呈仰卧位,按摩胸部、腹部、单独屈伸上、下肢,同时屈伸下肢。进食后1 h内及脐孔尚未闭锁的患儿,不能接受按摩。2.2捏脊疗法2次/d,将早产儿置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