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表现.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白天发作组和夜间发作组,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并与临床资料及心超检查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发作在年龄和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P《0.05),白天发作组较夜间发作组病例多(P《0.05).结论自主神经失衡是阵发性房颤发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机制和昼夜分布规律变化。方法统计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机制和相关的心率失常。结果:在126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占86例,非器质性心脏病40例。发作时间的最高峰在4:00~8:00,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占90%,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存在昼夜分布规律,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地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我院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在我院选取60例已经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统计其患者在24小时期间发生心房颤动的频率和发作的时间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此外观察患者在发作开始之初有无触发性房早以及房颤发作前所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患者在24小时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了216次,有164次发作之前可出现房性早搏(75.92%),出现联律的间期为(346.7±38.5)ms,而早搏的指数为(0.41±0.05)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联律间期(412.3±40.2)ms以及早搏指数(0.56±0.07)来说较短。此外,过半的患者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都出现长短周期的现象。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绝大多数都是由于房早所引起的,并且触发性房早的联律相对于非触发性房早的间期更短一些,其早搏指数也更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对30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统计房早次数,阵发性房颤的发作阵次,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结果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4h平均房早(10998±1896)个,阵发性房颤(232±42)阵,其中25例(83.3%)由房早诱发,3例(10%)由短阵房速诱发,2例(6.7%)由房扑诱发。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360.2±40.2)ms和(808±89)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418±40.6)ms和(716±102)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比未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长(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由房早始动,其与房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有关,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以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肖虹 《当代医学》2013,(30):35-36
目的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机制和昼夜分布规律变化。方法通过对1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统计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机制和相关的心率失常。结果在126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占86例,约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68.3%,非器质性心脏病40例,约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1.7%。发作时间的最高峰在4:00~8:00,与其它时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占90%,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存在昼夜分布规律,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地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6.
7.
韦振东  赵红 《广西医学》2007,29(2):267-26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时无法诊断Ⅰ°房室阻滞(AVB).近年来,房颤时Ⅱ°AVB的诊断亦受到质疑[1],争议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证实房颤患者房室传导的情况.本文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房颤伴长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作进一步分析,以探讨其合并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心脏病中甚为常见,如不伴有快速阵发性心室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由于这种异位心律间断发生,听诊或常规心电图容易遗漏。为此笔者应用24小间动态心电图(简称 DCG)监测检出老年陈发性房颤87例,作一步探讨。资料与方法本文所选择的87例老年阵发性房颤住院患者系1983年9月至1991年12月间,经272次(平均3.1次/人)DCG 监测证实,其中男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本文对 1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中所表现的长短周期现象、二联律法则、蝉联现象、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心电现象进行讨论 ,期望以后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1996年 6月~ 2 0 0 1年 5月 ,1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动态心电图资料。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3例 ,年龄 36~ 80岁。其中冠心病 4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 ,原发性高血压 2例 ,糖尿病 2例 ,其余 8例无明显器质性疾病。1.2 方法动态心电图分析仪采用美国CENT -URY2 0 0 0及携带闪光卡记录盒 ,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对其Holter(24h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同PAF(心脏彩超)的最终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设为A1组(观察组);同期选择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0例,设为A2组(对照组);针对A1组与A2组患者分别实施Holter检查以及PAF检查,对A1组与A2组患者的检查指标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在24小时房早次数方面,A1组多于A2组患者明显(P<0.05);在房早联律间期方面, A1组短于A2组患者明显(P<0.05);A1组与A2组患者在左心房内经大小方面,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疾病的出现同诸多因素相关,房早提早量以及左心房大小等诸多因素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方法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15例窦性心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合并心室长间歇进行分析。男10例,女5例,年龄51岁~78岁,平均年龄(66.5±7.46)岁,特发性心房颤动7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2例,高血压3例。结果15例患者共发生特发性心房颤动605阵,大于2.0s的长间歇162次,大于2.5s的长间歇53次,大于3.0s的长间歇19。次时间分布为白天21次,夜间122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窦性P-R间期在0.15s~0.20s之间的有8例,Ⅰ度房室阻滞4例,Ⅱ度1型房室阻滞2例,P波时限〈0.11s的7例,P波时限〉0.11s的8例。24h最高心率76~176次/min,平均(126.4±23.4)次/min,最低心率34~46次/min,平均(42.1±2.91)次/min,心率52~91次/min,平均(68.5±11.11)次/min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歇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心肌缺血、房内阻滞、房室阻滞等是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心房颤动是指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肌颤动。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是心房扑动的15~20倍,与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构成快速房性心律失常[1]。本文就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病因、心电图特征进行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电瀑布图在动态心电图分析中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用模块分析方法、散点图分析方法及心电瀑布图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回顾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典型病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在心电瀑布图中的特征,评估心电瀑布图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结果 心电瀑布图分析诊断准确率(98.33%)高于模块分析(76.67%)及心电散点图分析(90.00%),心电瀑布图分析漏诊率(1.67%)低于模块分析(23.33%)及电散点图分析(10.00%);心电瀑布图分析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平均耗时(1.27±0.50)h,低于模块分析(2.63±0.41)h及心电散点图分析(1.89±0.51)h。结论 心电瀑布图能高效、准确分析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种心脏病、非心脏病及正常人.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是目前心律失常和电生理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局灶性房性早搏的触发作用、局灶驱动源驱动心房的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Af的发生和维持[1],因此治疗方法有很大区别,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能为不同机制的Af提供一定的线索,为Af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99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效率。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87.1%,准确度为82.8%。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敏感、有效及无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32例阵发性房颤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房颤发生前均有房早出现,且呈进行性增多,诱发房颤的房早多出现在前一心动周期的收缩中期;且诱发房颤的房早P波落在ST段上及T波升高时限内占87.6%。  相似文献   

18.
变异性心绞痛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心绞痛是自发性心绞痛的一种类型,其发作与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关系。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变异型心绞痛的重要原因,易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猝死,应引起重视。变异性心绞痛具有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ST段抬高且有对应导联压低,发作的大多数有明显周期性,每日定时发作及发作时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等特点。由于其常常发生于夜间或凌晨,且是一过性,这样利用常规心电图确定发作时心电图改变相当困难。因此,动态心电图在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现和诊断中优势突出。成为了一个很有力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院在2000例动态心电图中,对80例变异型心绞痛的动态心电图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心内科治疗的62例心律失常患者分别进行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检查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于窦性心动过速和过缓、房性和室性早搏、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于房颤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24 h持续动态监测心电变化情况,能够获得心律失常患者系统、全面的心电图资料,在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宋瑞华 《大家健康》2017,(12):41-4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 ~1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进行治疗的120例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67%,观察组对于部分心律失常的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诊断敏感性比常规心电图高,是一种无创的、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有助于协助冠心痛的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