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建立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生酮饮食对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10只雌性BALB/c裸鼠右下肢皮下注射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标准饮食组(SD组)和生酮饮食组(KD组),分组当天测量裸鼠体质量、移植瘤体积、血糖及血酮浓度,以后每5 d测量1次。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摘眼球取血处死裸鼠,取血后进行血脂四项检测。剥离移植瘤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接种肿瘤细胞后第15天起,KD组裸鼠血酮浓度较SD组升高,血糖浓度较SD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0天起,KD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体积小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种肿瘤细胞后第30天,KD组裸鼠的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高于SD组,甘油三酯(TG)浓度低于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法分析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45±0.10)高于SD组(1.0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KD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4-HNE表达水平(4.40±0.89)高于SD组(2.40±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生酮饮食可以抑制人肺癌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氧化应激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人非小细胞肺癌的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移植瘤模型,并探讨移植瘤成瘤性与小鼠品系间的关系,为后续建立优良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取手术切除获得的2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1 h内移植于NOD/SCID小鼠或BALB/c裸鼠皮下,观察移植瘤成瘤情况,测量移植瘤体积,绘制生长曲线图,计算成瘤率、成瘤潜伏时间和成瘤时间,分析并比较移植成瘤组和未成瘤组所对应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并取移植成瘤组和所对应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NOD/SCID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55.6%),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前者的成瘤潜伏时间和成瘤时间均短于后者(P < 0.05)。患者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中鳞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移植瘤成瘤建模无明显相关(P=0.109、0.153、0.077),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均能保持病人肺癌肿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结论:成功构建了NOD/SCID小鼠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NOD/SCID小鼠更适宜用于肺癌病人源性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为进行体外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生酮饮食对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探讨生酮饮食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24只雄性BALB/C裸鼠皮下注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系后随机分成2组, 分别给予正常饮食(standard diet, SD)及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 KD), 两组饮食均不限制总量。当肿瘤体积达到600~700 mm3时实验终止, 并将接种当日至肿瘤达到目标体积的时间定义为肿瘤生长期。比较不同饮食对裸鼠重量、血糖、血酮体、血胰岛素水平以及肿瘤生长等的影响。   结果  与SD组相比, KD组裸鼠肿瘤生长明显延缓, KD组及SD组皮下移植瘤达到目标体积的时间分别为(33.8±6.7)天和(24.8±3.1)天。KD组裸鼠血酮体水平显著升高, 血胰岛素水平轻度下降, 而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 KD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明显增大, 而血管密度则显著降低。   结论  不限制总量的生酮饮食可明显延缓裸鼠人结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生长。生酮饮食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肿瘤其他特性如侵袭性和转移性等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放射处理条件下蛋白磷酸酶2A (PP2A)的抑制对鼻咽癌CNE2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放射增敏的效果。方法:建立鼻咽癌细胞CNE2体外实验与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BS)、单纯去甲斑蝥素药物组(NCTD,体外40μmol/L,体内27μmol/kg)、单纯放射组(体外8 Gy,体内20 Gy)及联合处理组。采用四甲基噻唑蓝(MTT)、免疫共沉淀、流式细胞术等方法研究去甲斑蝥素和或放射处理对鼻咽癌CNE2细胞PP2A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及裸鼠体内移植瘤的影响。结果:体外和体内实验均显示,单纯NCTD处理组5 h后PP2A活性均被抑制,约为对照组的70%,而单纯放射组处理5 h后PP2A蛋白活性明显升高,分别约为对照组的210%(体外)和165%(体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NCTD处理组、单纯放射组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CNE2细胞G2/M期阻滞及细胞凋亡率的增加,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PP2A的活性明显降低,分别约为对照组的80%(体外细胞实验)和72%(体内裸鼠实验);同时G2/M期细胞显著增多(87.88%±2.10%),细胞凋亡率也明显提高(77.15%±7.62%);裸鼠移植瘤抑瘤率达到87.98%,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移植瘤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联合处理组大量细胞坏死,部分融合成片,核膜核仁破碎,在肿瘤组织细胞非死亡区可见到被瘤细胞吞噬形成的凋亡小体。结论:PP2A很有可能成为提高鼻咽癌临床放射治疗作用的增敏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激酶B1(LKB1)对肺癌H46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肺癌H46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给予空载质粒(pEGFP-Ctrl)、照射+空载质粒(IR+pEGFP-Ctrl)、过表达LKB1质粒(pEGFP-LKB1)、照射+过表达LKB1质粒(IR+pEGFP-LKB1)处理;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及放射增敏比;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记技术检测各组瘤组织中LKB1表达情况,分析LKB1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相较于pEGFP-Ctrl组,IR+pEGFP-Ctrl组、pEGFP-LKB1组和IR+pEGFP-LKB1组的肿瘤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瘤率分别为31.30%、14.78%和43.48%,其中IR+pEGFP-LKB1组较其他组最为明显。IR+pEGFP-LKB1组LKB1的放射增敏系数为1.18。转染pEGFP-LKB1组的LKB1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记水平上表达增高,其余组未见LKB1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肺癌H46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LKB1具有增强肺癌H46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放射敏感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小鼠荷瘤模型,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过表达的胃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效应。方法:分别以MFC、MFC/pcDNA3.1和MFC/IL-17细胞接种615小鼠,细胞浓度为5×106个/mL,按每只200 μL注射于小鼠背部皮下。每组10只,观察小鼠皮下肿瘤生长情况。3周后处死小鼠,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内IL-17、VEGF、Podoplanin 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MFC/IL-17组小鼠于接种后5~7 d开始形成肿瘤结节,且生长迅速,肿瘤质量为(5.384±0.391)g,大于MFC组[(1.726±0.445)g]和MFC/pcDNA3.1组[(2.064±0.397)g](P < 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MFC和MFC/pcDNA3.1组相比,MFC/IL-17组小鼠肿瘤组织内IL-17、VEGF、Podoplanin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 <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MFC和MFC/pcDNA3.1组相比,MFC/IL-17组小鼠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P < 0.05)。结论:IL-17可能通过上调VEGF、Podoplanin和CD31的表达促进血管和淋巴管形成,加速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在裸鼠模型中对人胃腺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SGC-7901/L-OHP)的逆转耐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继发性耐药细胞株SGC-7901/L-OHP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组、奥沙利铂(L-OHP)组及奥沙利铂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L-OHP+PPC)组,连续给药14天。21天后处死裸鼠,剥离肿瘤组织,记录肿瘤体积和抑瘤率,对切除的肿瘤组织分别提取肿瘤组织的RNA和蛋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LR4、Nanog及ABCF2表达水平。结果 加药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OHP组及L-OHP+PPC组移植瘤细胞的增殖均受到抑制(P<0.001),两药联合有交互作用(P=0.008);L-OHP+PPC组的体积抑瘤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及L-OHP组(P<0.001)。L-OHP+PPC组TLR4/Nanog/ABCF2的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01;Nanog:P<0.001;ABCF2:P<0.001);L-OHP+PPC组TLR4/Nanog/ABCF2的mRNA表达较L-OH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01;Nanog:P<0.001;ABCF2:P<0.001)。两药联合对TLR4/Nanog/ABCF2的mRNA表达均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01;Nanog:P<0.001;ABCF2:P<0.001)。L-OHP+PPC组TLR4/Nanog/ABCF2的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06;Nanog:P=0.017;ABCF2:P=0.014);L-OHP+PPC组TLR4/Nanog/ABCF2的蛋白表达较L-OH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01;Nanog:P<0.001;ABCF2:P<0.001)。两药联合对TLR4/Nanog/ABCF2的蛋白表达均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LR4:P=0.014;Nanog:P=0.01;ABCF2:P=0.01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在裸鼠模型中对人胃癌耐奥沙利铂细胞株(SGC-7901/L-OHP)有逆转耐药的作用,可能通过影响TLR4、Nanog、ABCF2表达逆转人胃癌耐药细胞的耐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透骨草总生物碱(TTAT)对乳腺癌骨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提取透骨草中所含生物碱,通过碘化铋钾或改良碘化铋钾与碘化汞钾试剂显色反应进行鉴定。将42只裸鼠分为正常组(常规饲养)、模型组(仅造模)、TTAT低浓度组(100 mg/kg TTAT腹腔注射)、TTAT高浓度组(500 mg/kg TTAT腹腔注射)、盐酸多柔比星(DOX)组(5 mg/kg DOX腹腔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ZOL)组(0.4 mg/kg ZOL颈后皮下注射),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他组裸鼠右后肢胫骨内注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建立乳腺癌骨转移模型,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组造模1周成瘤后开始给药,隔日1次,连续给药6周。给药期间,每周定期测量各组裸鼠体质量及肿瘤体积,密切观察各组裸鼠生活状态。实验结束时颈椎脱臼法处死各组裸鼠,以右侧髋关节为界切除右后肢,采用影像学技术、HE染色法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评估TTAT对骨转移裸鼠的胫骨及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核因子-κB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蛋白以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JN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从500 g透骨草中提取得到3.28 g提取物,显色反应呈现阳性,表明提取物中含有生物碱;与模型组比较,100和500 mg/kg TTAT组瘤质量分别为(3.50±0.70)g和(2.63±0.59)g,较模型组瘤质量(5.01±1.03)g均明显下降(P < 0.01);影像学评分均升高(P < 0.01);HE染色结果显示100和500 mg/kg浓度组TTAT均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癌巢形成,使核分裂像减少,并对乳腺癌胫骨骨转移裸鼠病变骨质具有保护作用;TRAP染色结果显示此2个TTAT组中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 < 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TAT显著降低肿瘤组织中RANKL/OPG比值(P < 0.05),同时下调p-ERK、p-JNK的表达(P < 0.05)。结论:透骨草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乳腺癌胫骨骨转移裸鼠肿瘤生长和骨质病变,其抑制乳腺癌骨转移作用可能是通过OPG/RANK/RANKL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对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在含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培养基中加入二甲双胍培养细胞24 h后,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及ATP水平。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随机分成四组:正常饮食(SD)组、SD+二甲双胍(Met)组、生酮饮食(KD)组、KD+Met组,实验干预8周后,检测瘤体体积、重量以及裸鼠血糖水平。结果 培养基中葡萄糖水平≥10 mmol/L时,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不明显,但在低糖培养基(≤5 mmol/L)中, 10mmol/L二甲双胍能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同时,低糖培养基中各细胞ATP水平显著降低(P<0.01)。体内实验中,KD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肿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与KD组相比,KD+Met组可进一步抑制移植瘤生长(P<0.05)。结论 低糖增强肿瘤对二甲双胍的敏感度,其机制可能与减少机体ATP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烯利促进青春期前SD雌性大鼠性早熟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先后两批SD雌性孕鼠自行产子后由亲鼠自养,雌仔鼠在出生15日龄(PND15)时,根据体质量,按窝别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和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34、269、538 mg/kg)乙烯利染毒组。各组动物均经口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第1批动物用于观察阴道开口时间;第2批动物处死后取血液,下丘脑和垂体组织,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血清FSH()促卵泡生成素和LH(黄体生成素)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A)相关基因KISS-1、GPR54、GnRH、GnRHR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乙烯利中剂量组阴道开口时间提前(P < 0.05);高剂量组阴道开口时间明显延长(P < 0.05)。在qPCR检测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乙烯利中剂量组HPGA轴相关基因表达增加,高剂量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血清中LH、FSH水平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剂量时乙烯利具有促进青春期前SD大鼠性早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HPGA轴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对脊髓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胫骨内注射20 μL PBS)、模型组和华蟾素干预组,每组12只。模型组与华蟾素干预组大鼠胫骨内注射20 μL Walker 256乳腺癌细胞构建骨癌痛模型。华蟾素干预组于造模第7天开始腹腔注射华蟾素注射液,其余各组每天予以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造模前以及造模后第2、5、7、9、13、15天分别测定热缩足阈值和机械缩足阈值,造模第7天行胫骨X线摄片观察骨质破坏程度,末次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取外周血、L4~L6节段脊髓,利用免疫组化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外周血及脊髓中相关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X线显示模型组大鼠胫骨骨皮质破坏明显、骨质连续性缺乏、骨组织肿胀明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明显骨组织肿胀、骨连续性较好,提示造模成功。行为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华蟾素干预可明显缓解骨癌所诱发的机械痛敏、热痛敏(P < 0.01)。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显著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P <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表达增强(P < 0.05);与模型组相比,华蟾素能降低TNF-α和IL-1β表达(P < 0.05)。结论: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有较好的镇痛效应,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内皮抑素基因和32P-磷酸铬胶体内照射治疗大鼠乳腺癌种植瘤,并利用乏氧显像剂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评估治疗后肿瘤乏氧状况的变化。方法 80只雄性Wistar大鼠皮下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给药,建立种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32P组(32P-磷酸铬胶体)、endo组(含endostatin基因的质粒)和32P+endo组(32P-磷酸铬胶体和含endostatin基因的质粒的混合物),治疗起始和治疗后7天,进行99mTc-HL91乏氧显像,计算各组大鼠肿瘤部位与对侧正常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T/NT)。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生长率,治疗20天后取肿瘤组织染色,计算各组大鼠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凋亡指数(A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率。结果 32P组和endo组肿瘤生长率低于对照组,32P+endo组最低(P<0.001)。32P组MVD、VEGF高于对照组(P<0.05),endo组和32P+endo组低于对照组(P<0.05)。32P组和endo组AI高于对照组,32P+endo组最高(P<0.001)。endo组和32P+endo组T/NT比值高于对照组和32P组(P<0.05)。结论 肿瘤经不同治疗方法后乏氧的改变各不相同,99mTc-HL91能在体内监测肿瘤的乏氧状况,从而早期评估肿瘤血管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