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房水迷流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房水迷流综合征(AM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例(22眼)A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一组手术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参照。结果:①AMS与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相比,年龄显著较小(分别为(48.7±14.6)岁及(60.6±13.2)岁,t =3.56,P<0.001)、手术前药物治疗时间显著较长(分别为(13.7±16.0)mo及(2.8±9.7)mo,t = 3.83,P<0.001)、C/D值相对较大、接受手术的次数相对较多;②19例中,13例为住院期间发病,6例入院时诊断为AMS,后6例中,5例有手术操作不精或/和术后处理欠妥的表现;③22眼中,10眼眼压<30mmHg,4眼眼压<24mmHg;④22眼中,睫状体晶状体阻滞者17眼、睫状体玻璃体阻滞者1眼、睫状体晶状体阻滞治疗后又发生睫状体玻璃体阻滞者4眼,后一类型的预后最差。结论:年龄小、药物治疗时间长、晚期青光眼、手术次数多、手术操作不精、术后处理欠妥等因素与AMS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有的患者发病初期眼压并不太高,睫状体晶状体阻滞治疗后又发生睫状体玻璃体阻滞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都是年龄相关性眼病,且是相互影响的两种眼病。临床上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越来越多,由于晶状体因素所导致的瞳孔阻滞在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和房角分离已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抗青光眼手术方式。我们就闭角型青光眼相关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小梁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术方式.但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如浅前房、低眼压、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促进白内障发展等.社旗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伴有晶状体浑浊的闭角型青光眼64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36眼,采用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其疗效.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患者手术中房水逆流的处理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虹  张舒心  齐越 《眼科》2008,17(1):16-19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中发生房水逆流的应急处理措施及其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术中发生房水逆流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26例(132眼),术中未发生房水逆流的闭角型青光眼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各100例(100眼)作为对照.方法 发生房水逆流的青光眼患者术中采取睫状体平部玻璃体水囊抽吸术或前部玻璃体切割切术治疗.对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眼压等参数进行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指标 术前最高眼压(HIOP)、术前最大量药物治疗后眼压(IOP)、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ENS)、眼轴长(AXL)、平均角膜曲率(K)、用SRK-T公式矫正至-0.5D以内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IOLD).结果 术中发生房水逆流的闭角型青光眼93.18%(123/132)的眼术中采取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水囊抽吸术、6.8%(9/132)术中采用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作为紧急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包括浅前房20眼(恶性青光眼7眼、脉络膜脱离9眼、迟发性局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4眼)、玻璃体少量积血1眼.观察组与两个对照组(术中未发生房水逆流的闭角型青光眼组及白内障组)的各观察指标(HIOP、IOP、ACD、LENS、AXL、K、IOL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与闭角型青光眼对照组的IOP、ACD、AXL、IOLD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观察组与白内障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OP、ACD、IOLD为术中发生房水逆流的危险因素(r=0.085、-1.868、0.352,P均<0.01).结论 玻璃体水囊抽吸术或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中发生房水逆流时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术前眼压高、前房浅、人工晶状体矫正度数较大时应高度警惕术中房水逆流发生.(眼科,2008,17:16-19)  相似文献   

5.
冯桂强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112-2113
目的:探讨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住院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1例11眼,采取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临床效果。结果:患者11例11眼术后,眼压得到控制,视力不同程度提高,随诊3mo以上(平均5mo)眼压持续稳定,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睫状体平坦部晶状体切除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治疗无晶体性青光眼的手术方法通常仅对瞳孔阻滞所致的闭角型青光眼和恶性青光眼有效,对原发或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甚差。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结膜纤维化增生,玻璃体疝入滤过部位,虹膜嵌顿在滤道及睫状体剥离的裂隙闭合。为了既能消除抵抗房水外流的主要部位,又不进入无晶体眼前房,作者设计了一种非穿通性小梁切除术(简称NP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睫状体囊肿与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260例(260只眼)连续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眼前段检查.结果 在260只连续检查的闭角型青光眼中有睫状体囊肿的20只眼(7.69%)共22个囊肿,其中单发性囊肿的有18只眼(90%),多发性囊肿的有2只眼(10%).囊肿分布颞侧9个(41%),下方9个(41%),鼻侧2个(9%),上方2个(9%).在22个囊肿中有13个囊肿其所对应处房角关闭,9个囊肿其所对应处房角未关闭,卡方检验P=0.394.结论 睫状体囊肿在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发生率较高的.而且他们分布的位置多在颞侧和下方.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脑脊液压力较正常人低,而高眼压症患者脑脊液压力较正常人高.跨筛板压力差增大可能导致青光眼损害,脑脊液压力升高是青光眼的保护因素.跨筛板压力差增大导致筛板向后弯曲变形变薄,视盘凹陷加深,杯盘比增大,导致青光眼病变发生发展.本文就跨筛板压力差的概念、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光眼的关系等方面综述.  相似文献   

9.
晶状体位置异常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往往与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相关。晶状体悬韧带异常主要影响晶状体的厚度、屈光力与位置,进而影响眼前节解剖结构和屈光状态,导致前房深度变化或不稳定。衰老、遗传、外伤、炎症等因素均可影响悬韧带结构与功能。深入研究悬韧带的病理生理有助于理解一些常见的临床现象如合并近视(甚至是高度近视)的闭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中的隐匿性晶状体不全脱位、一些闭角型青光眼对缩瞳及虹膜周切治疗的反常反应、年轻的闭角型青光眼往往是全身遗传性疾病的眼部表现等。目前亟需研究与开发简便、精准的术前和术中悬韧带的评估手段和标准。(眼科,2022,31:169-17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28例(32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实施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32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30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内。全部患者前房深度均明显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绝大多数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是有效的,与滤过性手术相比,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25眼)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单纯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角及前房深度.随访时间半年.结果 23例(25眼)术后平均眼明显降低(P<0.001),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前房角均有增宽,部分重新开放,前房深度加深.结论 单纯品状体乳化吸出术是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应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中虹膜睫状体囊肿的发病情况,虹膜睫状体囊肿与前房轴深、房角的关系。方法: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40例1057眼进行眼前节检查。结果:闭角型青光眼740例1057眼中检出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者42例60眼,占被检眼数的5.68%。60眼虹膜睫状体囊肿中虹膜睫状沟囊肿56眼(93.33%),睫状冠囊肿4眼(6.67%);其中单发囊肿33眼(55.00%),多发囊肿27眼(45.00%)。不伴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患者前房轴深1.16~2.37(平均1.843)mm;合并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患者前房轴深1.67~2.78(平均2.297)mm。伴有及不伴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粘连>2个象限的比率分别为66.67%和44.59%。结论:虹膜睫状体囊肿在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发病率较高,多为虹膜睫状沟囊肿,对前房轴深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房角粘连范围,引起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的闭角型青光眼相关发病因素。方法收集有虹膜睫状体囊肿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作为青光眼组,以囊肿合并单纯白内障患者59例作为白内障组,均行UBM及A超检查。结果 94位受检者共检出囊肿202个,青光眼组检出多发性囊肿比例高(61.9%),且多见于颞下象限的虹膜睫状沟和睫状冠。青光眼组囊肿平均大小为(0.5920±0.1151)mm,中央前房深度为(2.267±0.123)mm,平均眼轴长度(23.27±0.85)mm;白内障组分别为(0.4661±0.0946)mm、(2.560±0.214)mm、(24.34±0.42)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较大、多发的囊肿是公认的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发病因素,但是浅前房、小眼球等闭角型青光眼的原发因素也参与了此类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继发性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g T  Liu L  Li Z  Zhang S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13-415
目的 研究继发性瞳孔阻滞性青光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的影像特征。方法 对 11例临床上疑似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 ,而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诊断为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患者的影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并不表现为典型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影像特点 ,但是后房均存在 ,支持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诊断。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影像特点因原发疾病的不同而异 :外伤后晶状体半脱位的患者 ,晶状体和睫状突间的距离于脱位处增大 ,晶状体位置前移 ;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 ,具有严重的虹膜前、后粘连的特点 ;抗青光眼手术后引起的继发性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患者 ,其睫状突与晶状体赤道部间有明显的距离 ,有虹膜周边切除孔或滤过内口不通畅的特点。结论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继发性瞳孔阻滞性青光眼的诊断及其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后房存在与否为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闲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浅前房、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57例(472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入院时行UBM及眼压检查,将术前发生睫状体脱离且需行滤过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2例(26眼)列为A组,随机选取30例(32眼)非睫状体脱离且行滤过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B组,将A、B2组合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分为浅前房组(C组)和非浅前房组(D组).分析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浅前房、术前睫状体脱离与眼压的关系.结果 A、B2组患者所有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浅前房者14例(17眼),C、D组患者术前眼压分别为(49.90±4.70)mmHg(1kPa=7.5mmHg)、(3.71±3.02)mmHg;术后第1天眼压:C组(9.75±0.98)mmHg;D组(15.76±1.74)mmHg;眼压下降幅度:C组(38.30±4.33)mmHg、D组(19.04±2.72)mmHg;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C组与D组的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小梁虹膜夹角为0°的象限个数及小梁睫状体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虹膜晶状体夹角(C组:14.53°±0.44°;D组:12.74°±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前是否并发睫状体脱离与术后是否发生浅前房未见统计学相关性.术前眼压越高,虹膜晶状体夹角越大,治疗后眼压下降幅度越大,及术后第1天眼压越低,发生浅前房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Wang T  Liu L  Li Z  Zhang S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65-368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研究睫状体改变在青光眼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biomicroscopy,UBM)结合A超检测99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58只正常眼的活体眼前节结构,并对两组测量参数进行对比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闭)50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闭)49只眼。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正常眼相比,角膜小、前房浅、眼轴短、晶体厚、相对晶体位置偏前、睫状突肿胀、睫状体前置,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闭与慢闭相比,前者前房更浅,相对晶体位置更偏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较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慢闭与正常眼相比,前者的睫状体与晶体距离亦较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与其自身的解剖特点有关。其中晶体位置前移导致的瞳孔阻滞及继发的房角变窄是闭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共同机制;而睫状突肿胀、睫状体位置的改变及与年龄相关的晶体厚度增大是导致晶体位置前移的可能原发因素。对于急闭而言,瞳孔阻滞是其发病的更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青光眼的主要类型,单纯非瞳孔阻滞因素作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机制中的一种,由虹膜、睫状体的形态或位置异常形成,调节因素可能参与其中.基于房角关闭机制可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应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激光虹膜成形术和白内障摘除术可能是治疗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目前证据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通常合并有低眼压和宽房角、其房水的产生和排除均发生改变。本文报告了6例并发有闭角型青光眼的睫状体脉脉络膜脱离。  相似文献   

19.
我科对54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小梁切除术,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性21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7例(56只眼),其中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2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4只眼.5只眼房角开放>180°者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其余患者均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除2只眼外均同时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眼压控制良好49只眼,其余7只眼用药或再手术后眼压得到控制;术后视力仅3只眼仍为光感,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提高;54只眼前房形成良好,2只眼前房形成迟缓,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对于初次发病、房角开放>180.、晶状体混浊加重瞳孔阻滞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可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术既能有效控制眼压又能改善视力,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也减少了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