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小鼠部分肝切除术(PH)后的再生过程中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1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6个PH组,每组3只。假手术组小鼠只打开腹腔暴露肝脏并不切除肝脏;PH组小鼠进行70%肝切除术,并分别于术后第6小时以及第1、2、3、5、7天处死。另外采用丙酮酸乙酯(EP)作为HMGB1的特异性抑制剂进行干预实验,9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H组和EP干预组,每组3只,EP干预组小鼠在70%肝切除术后按40 mg/(kg·d)给予EP腹腔注射,术后第2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提取总蛋白及核浆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提取的不同蛋白样品中HMGB1、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小鼠于进行70% PH后的1周内,肝组织内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第2天上升至顶峰(P < 0.05),之后逐渐回落,细胞质中该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一致。干预实验中,相比较假手术组,术后第2天PH组中TLR4、RAGE、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提高(P < 0.05)。EP干预后,虽然肝组织内胞核蛋白中的HMGB1以及总蛋白中TLR4与RAGE的表达水平与PH组比较没有明显改变,但胞浆蛋白中的HMGB1和下游NF-κB p65、Cyclin D1、PCNA的蛋白表达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HMGB1在小鼠肝再生过程中对细胞的增殖发挥了调控作用,该蛋白可能作为调控肝再生的潜在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切除术后小鼠肝再生过程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表达及其活性的变化,探讨MnSOD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经典小鼠肝切除模型,将3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0%肝切除组(30% PH组)18只,70%肝切除组(70% PH组)18只,以及对照组2只。2个肝切除组分别于术后6 h和1、2、3、5、7 d这6个时间点随机各抽取3只小鼠处死,对照组小鼠在行假手术后即处死。取肝组织,制备冰冻切片使用DHE染色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肝组织中MnSOD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组织中MnSOD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MnSOD试剂盒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的MnSOD活性。结果:肝切除术后,与对照组相比,30% PH组小鼠肝组织ROS水平在术后6 h和1 d增加,MnSOD mRNA表达水平增加(P < 0.05),MnSOD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 > 0.05);MnSOD的活性在术后第1和2天较高,第3和5天较低,第7天恢复。70% PH组小鼠肝组织ROS水平在术后第1~5天均升高,MnSOD mRNA的水平先下降后逐渐恢复,MnSOD的蛋白含量降低,MnSOD的活性在术后第6小时和1天增加,第2~7天均处于降低状态(P均 < 0.05)。结论:在肝切除术后小鼠的肝再生过程迅速启动,尤其是在70% PH后肝细胞迅速增殖,并在术后一段时间逐渐恢复到静息状态,其机制可能与MnSOD含量和活性的下调从而导致ROS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抑制脂多糖(LPS)激活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机制。方法:采用1.0 μg/mL LPS刺激神经小胶质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再用不同浓度(0.1、0.5、2.5、10.0 μg/mL)原花青素进行干预,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对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毒性,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p38、p-p38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 μg/mL LPS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5),TLR4和p-p38蛋白表达亦显著增加(P < 0.05);给予不同浓度原花青素干预后,与1.0 μg/mL LPS组比较,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分泌水平均下降(P均 < 0.05),TLR4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均 < 0.05)。结论:原花青素可能通过TLR4/p38 MAPK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激活神经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siRNA技术干扰人食管鳞癌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基因表达,观察经X射线照射后细胞增殖活性、存活能力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方法: 针对HMGB1 mRNA序列,设计合成有效的干扰序列HMGB1 siRNA,并转染食管鳞癌KYSE30细胞,同时设置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阴性对照组以及未进行转染的空白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别用MTS比色、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 siRNA干扰对食管鳞癌细胞KYSE30细胞的增殖活力、存活能力、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MGB1 siRNA干扰后,KYSE30细胞HMGB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均 < 0.01);MTS数据显示HMGB1 siRNA干扰后经X射线照射显著抑制了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HMGB1 siRNA组的D0值分别为2.57、2.54、1.55 Gy;Dq值分别为1.69、1.65、1.30 Gy;SF2值分别为0.27、0.27、0.13;外推数N值分别为1.93、1.91、2.31;X射线照射后HMGB1 siRNA组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同时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P < 0.01)。结论: siRNA干扰技术可用来抑制食管鳞癌细胞中HMGB1基因的表达,联合X射线照射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水平和存活能力,诱导了细胞凋亡,增加了放射敏感性,该作用可能与调控bcl-2baxcaspase-3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毛蕊花糖苷对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迁移、胶原沉积、纤维化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ERK1/2、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HSC细胞分为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重组大鼠PDGF-BB(rrPDGF-BB)预处理24 h后,不同浓度的毛蕊花糖苷干预],PDGF-BB组(rrPDGF-BB预处理24 h,无毛蕊花糖苷干预),对照组(无rrPDGF-BB预处理,无毛蕊花糖苷干预);分别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Col-I)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HSC活化标志物α-SMA蛋白、凋亡效应分子caspase-3,及ERK1/2、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GF-BB组能促进HSC的迁移(P < 0.01),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能明显抑制HSC的迁移(P < 0.01),且毛蕊花糖苷抑制HSC的迁移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r=0.894,P=0.038);随着受试物浓度的增加,Col-I分泌呈现降低趋势,其中毛蕊花糖苷6 mg/L组抑制胶原产生的作用效果最明显(P < 0.01);毛蕊花糖苷(1.5,3.0,6.0 mg/L)组能够抑制α-SMA蛋白的表达、激活caspase-3的活性,使ERK1/2、P-ERK1/2、Akt、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测定蛋白的表达在毛蕊花糖苷各剂量组间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0.826 < r < 0.997,P < 0.01)。结论:毛蕊花糖苷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的活化、迁移和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毛蕊花糖苷激活caspase-3,阻断ERK1/2、Akt信号通路,抑制HSC中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及胶原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RNA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反义链3(RBMS3-AS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宫颈永生化细胞Ect1/E6E7和宫颈癌HeLa、Caski和SiHa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RBMS3-AS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NA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RBMS3)蛋白水平。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si-RBMS3-AS3组(转染RBMS3-AS3小干扰RNA)、阴性序列组(转染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si-RBMS3-AS3+si-RBMS3组(共转染RBMS3-AS3和RBMS3的小干扰RNA)和si-RBMS3-AS3+阴性序列组(共转染RBMS3-AS3与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四甲基噻唑蓝染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La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中RBMS3-AS3表达水平均高于Ect1/E6E7细胞(P < 0.05),而RBMS3蛋白表达低于Ect1/E6E7细胞(P < 0.05)。与对照组或阴性序列组相比,si-RBMS3-AS3组HeLa细胞的活性、侵袭细胞数、Cyclin D1、Bcl-2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细胞凋亡率及RBMS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与si-RBMS3-AS3+阴性序列组比较,si-RBMS3-AS3+si-RBMS3组HeLa细胞活性、侵袭细胞数及Cyclin D1、Bcl-2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结论:抑制RBMS3-AS3表达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这可能与上调RBMS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脲链佐菌素(STZ)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认知功能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单次右侧脑室注射STZ(3 mg/kg)诱导AD大鼠,14 d后连续4周皮下注射利拉鲁肽干预;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改变,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er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大鼠的逃逸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逸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治疗组大鼠逃逸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er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增加(P<0.05),经利拉鲁肽干预后表达减少(P<0.05)。结论:利拉鲁肽能改善STZ诱导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降低大鼠海马区Ser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协同刺激分子B7同系物4(B7-H4)在小鼠食管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133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42只和诱癌组91只。诱癌组小鼠采用饮水法给予50 μg/mL 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15周,诱导小鼠食管癌前病变。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评价食管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7-H4蛋白在小鼠血清中的表达。结果:从16~28周,4NQO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出现肉眼可见的增厚、凸起、肿块等病理改变。HE染色结果显示,小鼠食管组织癌前病变级别与诱癌时间呈正相关(r=0.55,P < 0.01)。另外,B7-H4在食管组织的表达水平与食管癌前病变级别呈正相关(r=0.57,P < 0.01)。与对照组相比,第26周和第28周诱癌组小鼠食管组织B7-H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5或P < 0.01)。与正常小鼠相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小鼠血清B7-H4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 0.05)。结论:小鼠食管癌前病变进程中,B7-H4蛋白在血清和食管组织中表达上调,B7-H4可能参与了食管癌前病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催化性抗氧化剂AEOL-10150对氮芥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实验对象为C57BL/6小鼠,采用腹腔单次注射盐酸氮芥(2 mg/kg)构建急性肝损伤模型,染毒后0.5和6 h分别给予AEOL-10150(5 mg/kg)进行治疗干预,染毒3 d后处死小鼠,收集眼球血液和肝组织,观察肝组织大体改变和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活性氧(ROS)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组织氧化还原调控分子Nrf-2的mRNA表达水平,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结果: 2 mg/kg的氮芥单次腹腔注射3 d后可以成功诱导小鼠肝组织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与氮芥染毒组小鼠相比,AEOL-10150治疗组动物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减轻,血清ALT和AST活性降低,同时肝组织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伴有GSH含量增加和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均为P<0.05)。此外,AEOL-10150治疗组小鼠的肝组织MPO活性及血清TNF-α、IL-1β浓度较氮芥染毒组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 AEOL-10150能够有效减轻氮芥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抗氧化作用及抗炎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小鼠睾丸损伤及睾丸组织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ICR初断乳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和DEHP染毒组(250、500、1 000 mg/kg),经口灌胃,1次/天,6天/周,连续8周,于末次染毒24 h后处死动物,称取睾丸、附睾质量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精子计数,检测睾丸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睾丸组织p-CRE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0、500和1 000 mg/kg DEHP染毒组小鼠附睾脏器系数及精子计数均明显降低(P < 0.05),1 000 mg/kg组小鼠睾丸系数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DEHP染毒组小鼠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出现层次减少、排列疏松、紊乱等改变;随着染毒剂量升高,睾丸组织中p-CREB蛋白表达下降,DEHP 500和1 000 mg/kg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DEHP可致小鼠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细胞损伤、精子数下降、p-CREB蛋白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HMGB1基因对X线照射后食管鳞癌细胞增殖活性、存活能力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含有HMGB1 shRNA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食管鳞癌EC9706细胞(HMGB1 shRNA组),并以转染阴性序列的细胞为对照组,两组均设置X射线照射和未照射2个亚组。采用Western blot法评估HMGB1基因的干扰效果;MTS法和集落形成实验分别检测食管鳞癌EC9706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存活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干扰HMGB1基因对EC9706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照射后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干扰HMGB1基因明显降低了HMGB1蛋白的表达(P < 0.01),MTS法检测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后干扰HMGB1显著抑制了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水平(P < 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HMGB1 shRNA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加(P < 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后HMGB1 shRNA组细胞24 h的划痕愈合率为(20.78±4.38)%,低于阴性对照组的(39.02±3.25)%(P < 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后HMGB1 shRNA组细胞在3.5 h的迁移细胞数为(67.00±16.56)个,低于阴性对照组的(194.00±19.74)个(P < 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后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3.64±1.24)%,HMGB1shRNA组细胞凋亡率为(20.67±1.38)%;与阴性对照组比较,X射线照射后HMGB1 shRNA组细胞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加,而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的表达明显降低(均为P < 0.01)。结论:干扰食管鳞癌细胞中HMGB1基因的表达后经X射线照射,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水平和存活能力,诱导了细胞凋亡,增加了放射敏感性,并调控EMT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NA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反义链3(RBMS3-AS3)对宫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宫颈永生化细胞Ect1/E6E7和宫颈癌HeLa、Caski和SiHa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RBMS3-AS3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RNA结合基序单链相互作用蛋白3(RBMS3)蛋白水平。将HeLa细胞分为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si-RBMS3-AS3组(转染RBMS3-AS3小干扰RNA)、阴性序列组(转染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si-RBMS3-AS3+si-RBMS3组(共转染RBMS3-AS3和RBMS3的小干扰RNA)和si-RBMS3-AS3+阴性序列组(共转染RBMS3-AS3与乱序无意义阴性序列),四甲基噻唑蓝染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eLa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蛋白(Ba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和SiHa中RBMS3-AS3表达水平均高于Ect1/E6E7细胞(P < 0.05),而RBMS3蛋白表达低于Ect1/E6E7细胞(P < 0.05)。与对照组或阴性序列组相比,si-RBMS3-AS3组HeLa细胞的活性、侵袭细胞数、Cyclin D1、Bcl-2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细胞凋亡率及RBMS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与si-RBMS3-AS3+阴性序列组比较,si-RBMS3-AS3+si-RBMS3组HeLa细胞活性、侵袭细胞数及Cyclin D1、Bcl-2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结论:抑制RBMS3-AS3表达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这可能与上调RBMS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转换酶1(ECE-1)基因去甲基化在腹主动脉缩窄术(AAC)左室肥厚大鼠中的作用,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P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模型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假手术组分离腹主动脉但不结扎。6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舒张末后壁厚度(LVPWT)、射血分数(EF)、短轴收缩率(FS),称重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WI),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面积(AMC),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心肌ECE-1基因去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房利钠肽(ANP)、ECE-1 mRNA表达变化,ELISA检测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PI3K、PI3K、p-PKB、PK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LVPWT、LVED、EF、FS、HWI、AMC、ANP和ECE-1 mRNA、ECE-1基因去甲基化水平以及p-PI3K、p-PKB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PWT、HWI、AMC增大,心肌组织ECE-1基因去甲基化水平升高,ECE-1和ANP mRNA表达上调,血浆ET-1水平上升(P < 0.01),LVED、EF、FS减小,心肌组织p-PI3K、p-PKB蛋白表达下调(P < 0.01或P < 0.05)。结论:ECE-1基因去甲基化可能参与了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的形成过程,该过程可能与PI3K/PKB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酚A(BPA)在低剂量条件下单独或联合高脂饮食(HFD)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浓度[1、10、100、1 000 μg/(kg·d)]BPA暴露的动物模型。确定最佳剂量后将另外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HFD组、BPA组、BPA联合HFD组、BPA联合人参皂苷Rh1(Rh1)组。通过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标评价小鼠糖脂代谢功能。结果: 形态学实验及生化测定结果显示,小鼠在10 μg/(kg·d)BPA暴露下肝脏脂质积累程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BPA暴露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与单纯HFD饲养小鼠相比,HFD饲养的BPA暴露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脂肪生成相关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酶(FASN)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使用Rh1处理BPA暴露小鼠,与单纯BPA暴露组相比,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BPA暴露能够诱导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并加重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BPA调控一系列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诱导脂质积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使用Rh1抑制PPARγ的表达可减轻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因此PPARγ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可能是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酚A(BPA)在低剂量条件下单独或联合高脂饮食(HFD)对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建立不同浓度[1、10、100、1 000 μg/(kg·d)]BPA暴露的动物模型。确定最佳剂量后将另外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HFD组、BPA组、BPA联合HFD组、BPA联合人参皂苷Rh1(Rh1)组。通过检测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及葡萄糖耐量等指标评价小鼠糖脂代谢功能。结果: 形态学实验及生化测定结果显示,小鼠在10 μg/(kg·d)BPA暴露下肝脏脂质积累程度最高。与对照组相比,BPA暴露导致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与单纯HFD饲养小鼠相比,HFD饲养的BPA暴露小鼠肝脏TG含量升高,葡萄糖耐量降低(P均 < 0.05)。脂肪生成相关调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酸合酶(FASN)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 < 0.05)。使用Rh1处理BPA暴露小鼠,与单纯BPA暴露组相比,肝脏TG含量显著降低(P < 0.05)。结论: BPA暴露能够诱导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并加重HFD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BPA调控一系列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诱导脂质积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使用Rh1抑制PPARγ的表达可减轻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因此PPARγ转录水平的表达上调可能是BPA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