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莉 《中原医刊》2002,29(2):33-33
膀胱输尿管返流是指因膀胱粘膜下输尿管的先天性异常或因尿路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结核等病理改变 ,在膀胱充盈时 ,尿液从膀胱沿输尿管方向逆流。严重者可引起输尿管扩张 ,甚至肾积水、梗阻性肾病。本病常于合并泌尿系感染后作B超时被发现。因其病理改变、排尿不畅、残余尿量增多而致使泌尿系感染迁延不愈。我科近 3年收治泌尿系感染 12 1例 ,其中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者 2 6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护理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2 6例膀胱输尿管返流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在 14~ 2 5岁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尿路感染(UTI)患儿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尿路感染患儿143例,按年龄分成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VUR的发病情况.按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分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比较VUR发病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的UTI患儿VUR的发病率依次为36.36%、34.78%和15.09%,有显著性差异(P<0.05).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的VUR发病率分别为13.68%和52.65%,,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岁以内(包括1岁)的UTI患儿中VUR的发病率显著高于5岁以上的患儿,且易形成肾疤痕,因此UTI患儿应常规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对1~5岁的UTI病人,由于仍处于肾疤痕的好发期,VUR的发病率也较高,应放宽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的指征而及早发现VUR.反复尿感的患儿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可早期发现VUR.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了解尿路感染(UTI)患儿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的发病情况,及时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尿路感染患儿143例,按年龄分成三组,比较不同年龄组VUR的发病情况。按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分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比较VUR发病情况。结果不同年龄组的UTI患儿VUR的发病率依次为36.36%、34.78%和15.09%,有显著性差异(P〈0.05)。首次尿感组和反复尿感组的VUR发病率分别为13.68%和52.65%,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岁以内(包括1岁)的UTI患儿中VUR的发病率显著高于5岁以上的患儿,且易形成肾疤痕,因此UTI患儿应常规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对l~5岁的UTI病人,由于仍处于肾疤痕的好发期,VUR的发病率也较高,应放宽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的指征而及早发现VUR。反复尿感的患儿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行排泄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可早期发现VUR。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改良Lich-Gregoir法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疗效.方法 用改良Lich-Gregoir手术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18例,共25侧输尿管,其中重肾Y形输尿管下肾输尿管返流3侧.患儿年龄4个月~10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示膀胱输尿管返流Ⅱ级2侧,Ⅲ级10侧,Ⅳ级10侧,V级3侧.结果 经术后4~12个月随访,VCUG显示17例患儿24侧返流完全消失,仅1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其一侧V级返流术后转变为Ⅰ级.术后所有患儿未发现尿潴留、热性尿路感染及新的患肾瘢痕出现等情况.术后住院6~7 d.结论 改良Lich-Gregoir输尿管抗返流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经典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改良L ich-G regoir法治疗儿童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疗效。方法用改良L ich-G regoir手术治疗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18例,共25侧输尿管,其中重肾Y形输尿管下肾输尿管返流3侧。患儿年龄4个月~10岁。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示膀胱输尿管返流Ⅱ级2侧,Ⅲ级10侧,Ⅳ级10侧,Ⅴ级3侧。结果经术后4~12个月随访,VCUG显示17例患儿24侧返流完全消失,仅1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其一侧Ⅴ级返流术后转变为Ⅰ级。术后所有患儿未发现尿潴留、热性尿路感染及新的患肾瘢痕出现等情况。术后住院6~7 d。结论改良L ich-G regoir输尿管抗返流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经典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6.
核素直接法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素直接法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在儿童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X线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以下简称X线造影)诊断为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儿童进行了核素直接法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以下简称核素膀胱显像)。结果X线造影低估了患儿肾内尿返流的发生,核素直接法膀胱输尿管返流显像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结论怀疑有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儿童应首选核素膀胱显像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Lich-Gregoir法在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VUR)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改良Lich-Gregoir手术治疗的原发性VUR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4~12个月,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显示19例患儿27侧返流完全消失,仅1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其一侧Ⅴ度返流术后转变为Ⅰ度。术后未发现尿储留、热性尿路感染及新的患肾瘢痕出现等。术后平均住院8~9d。结论改良的Lich-Gregoir输尿管抗返流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治疗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的经典开放手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Cohen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林  叶辉 《北京医学》2011,33(1):27-28
目的探讨Cohen术治疗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对收治的32例膀胱输尿管返流患儿行Cohen手术。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个月~9岁,〈1岁者9例,1~3岁者13例,〉3岁者10例。结果 32例患儿均于Cohen术后半年行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检查,其中2例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成功率为93.75%。泌尿系感染、发热等症状消失,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6例行膀胱镜检见术侧输尿管口呈"火山口型"。结论 Cohen术式不干扰膀胱外组织及支配膀胱运动的盆底神经丛,创伤少,并发症少,解剖清楚,术野清晰,手术成功率高,是治疗儿童膀胱输尿管返流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确诊为返流性肾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返流性肾病在CT表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CT检查时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返流性肾病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超声造影在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病变中的初步探讨。方法:对25例反复尿路感染,临床怀疑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进行声学造影。结果:25例患者中,22例(40条)输尿管内,2例肾盂肾盏内可见造影剂微泡,1例声学造影未见异常;诊断明确。19例经临床手术证实;5例追踪复查自愈,1例声学造影未见异常。结论:超声造影能直观、准确的反映膀胱输尿管返流,明确诊断。超声造影能敏感检测出膀胱输尿管返流,同时无放射性,重复性好,可作为膀胱输尿管返流初步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性别、临床症状、血白细胞计数、血CRP、尿白细胞计数、尿培养与泌尿系超声显示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相关性,探讨门诊泌尿系感染患者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新世纪妇儿医院2013年9月至2016年8月泌尿系感染并进行泌尿系超声的婴儿患者57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与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婴儿泌尿系感染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临床以全身症状为主,发热有时是唯一症状.泌尿系超声显示膀胱输尿管反流及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两组中,患儿性别、发热情况、血白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尿培养均无明显差异;膀胱输尿管反流组CRP增高者16例(80.0%)高于非膀胱输尿管反流组[8例(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门诊泌尿系感染患儿如CRP增高建议积极进行泌尿系超声检查,以期尽早发现膀胱肾输尿管反流.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中输尿管膀胱采取合适的吻合方法,可以达到抗返流防止吻合口狭窄、尿瘘等目的。我院在肾移植术中采用输尿管膀胱隧道式抗返流吻合5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尿路疾患需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同时合并膀胱粘膜慢性病理改变的患者 ,探索一种抗返流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膀胱三角区粘膜沟内固定法对 31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其中 16例为二次手术 ,11例伴有严重的膀胱粘膜慢性病理改变 ,包括小梁形成、假性憩室和慢性炎症。结果  90 %的患者 3mo时IVP检查未见肾积水加重 ,排尿期膀胱造影未见返流征象。 2 5例随访 1~ 3a显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当膀胱粘膜存在慢性病理改变时 ,膀胱三角区粘膜沟内固定法是一种理想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粘膜下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的抗返流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来行粘膜下隧道式输尿管膀胱吻合术和单纯隧道延长术、手术要点。结果 :本组病例中 3例术后有轻度输尿管积水 ,占 14 2 % ,2例出现Ⅰ°Ⅱ°输尿返流占 9 5 % ,其余病例经排尿期膀胱造影 ,均无返流、积水、感染。结论 :充分游离输尿管并保持足够的血运 ,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蓝志相  梁建波  李伟  玉海  胡斌  蔡斌  张伟国 《广西医学》2014,(12):1787-1788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末端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改良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末端疾病13例,从髂血管处寻找输尿管并游离至膀胱壁,离断输尿管并提出体外整形,输尿管末端缝合成半乳头,放置双J管,置入腹腔,采用2点定位法将输尿管膀胱吻合。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73~135 min,平均102.3 min,出血量20~100 ml,平均40.2 ml,术中未损伤重要血管、肠道;术后1~2 d拔除盆腔引流管,无尿漏病例;6~8周拔除双J管,无发热及腰胀。复查B超、静脉肾盂造影、膀胱造影,肾积水减轻或消失,未见输尿管狭窄及反流。结论改良腹腔镜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末端疾病疗效可靠,同时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抗反流功能。  相似文献   

17.
娄辉 《中外医疗》2011,30(7):100-100
目的探讨儿童膀胱尿道造影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中的价值。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就治的93例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儿童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3例泌尿道感染患儿均行儿童膀胱尿道造影术,其中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40例(43.01%),男23例,女17例;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53例(56.99%);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中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5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35例。结论掌握儿童膀胱尿道造影术应用时机,采取正确、合理的检测方法,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过度检查。临床上若早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可避免形成肾疤痕,减少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AR  Prem  Hugh  N  Whitfield  Reading  Chris  Dawson  张宁 《英国医学杂志》2006,9(6):368-371
许多儿科泌尿疾病患者会寻找内科专家看病,本文简述了一些常见的这类疾病,包括包茎、丸下降不全,回缩丸、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下裂、新生儿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和一些常见类型的肿瘤。  相似文献   

19.
核素显影在诊断成人膀胱输尿管返流及肾瘢痕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99TcmDTPA肾闪烁显像及间接法膀胱造影(IVRC)在诊断成人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及肾瘢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为92例经99TcmDTPA肾闪烁显像及IVRC诊断为VUR者,将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诊断、尿培养、肾动态显影有无肾瘢痕、返流曲线角度、排泄性膀胱输尿管造影(VCUG)及双肾B超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同位素99TcmDTPA肾闪烁显像及IVRC诊断为VUR的患者中尿路感染占68.5%(63/92例),明显高于慢性肾脏疾病(CKD)31.5%(29/92例,χ2=18.003,P=0.000),肾闪烁显像提示肾瘢痕在UTI组和CKD组分别占54%和55.2%,而B超提示肾脏形态失常的在UTI组和CKD组分别为7.9%和21%,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χ2=31.231,P=0.000和χ2=7.32 3,P=0.007); 5例经IVRC诊断为VUR的患者同时行VCUG检查,其中3例提示有VUR(返流等级均为Ⅰ级),相符率60%;尿路感染组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分别占50%、38%和12%,前两者明显高于后者(χ2=14.26,P=0.000和χ2=7.68 3,P=0.006); 结论 99TcmDTPA肾闪烁显像诊断肾疤痕和IVRC诊断VUR的敏感性分别高于B超声检查和VCUG.尿路感染患者V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KD患者,提示反复尿路感染与VUR形成有关.目前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细菌和支原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40例儿童64例成人慢性复发性尿路感染作静脉尿路造影(IVU)和排原则膀胱尿道造影的检查结果。儿童组的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发现率66.2%(53/80个肾),有肾损害病例(46个肾)全部有VUR。成人组的VUR发现率25%(32/128个肾),有肾损害病例70%(28/40个肾)。肾损害的IVU表现可分为单或多灶性肾瘢痕、弥漫性肾损害伴肾盂积水及弥漫性重度萎缩肾或小肾3种形式。讨论了返流性肾病(RN)的诊断标准结合实验性动物模型对VUR与肾损害的关系及RN的病理特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