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资料来提高现在人们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的了解与认知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表现为出血性脑梗死共22例,其中发生在颞叶12例,颞顶枕叶4例,颞枕叶3例,颞顶叶2例,额颞顶叶1例。结论通过分析资料得出MR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认知与诊治都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卵巢肿瘤临床中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4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42例,研究组给予MRI诊断,对照组给予B超诊断,观察两组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对卵巢肿瘤的定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卵巢肿瘤中采用MRI诊断,其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都比较高,且能对肿瘤准确定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是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展神经麻痹等脑神经疾病。临床上脑神经痛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神经痛。大多数脑神经痛属于原发性,尽管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是神经血管压迫学说为大多数学者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片治疗的脑梗死疑诊患者75例,对发病6h后缺血部位和正常脑区域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血管造影成像以及灌注成像,对两区域的血管成像以及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变区的MTT明显短于对照区,CBV以及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脑梗死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可以为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临床依据,血管造影成像可以及时发现脑梗死发生缺血性病变的病因,为脑梗死的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中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晕或眩晕、肢体麻木或(和)无力等。常见的临床体征为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等,MRI显示,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中脑腹侧。MRA显示,大多数患者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头晕或眩晕、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等是中脑梗死常见的临床表现。MRI是诊断中脑梗死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技术。MRA能较准确反映血管病变的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早期脑梗的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的临床诊断对比,探讨其对于诊断超早期脑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0例超早期脑梗患者进行前后不同的检查,一次进行常规CT检查,隔一段时间后再行一次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分析两次的CT图像,一周后进行CT复查,比较诊断两种方法对超早期脑梗死的检出率。结果常规CT检查50例患者中有17例发现有疑似脑缺血区,,阳性检出率为34.0%;CT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有48例患者存在脑缺血区低密度影,阳性检出率96.0%;其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CT检查对超早期脑梗的诊断虽然有一定价值,但是因为其准确率有限,目前不能满足疾病诊断的需要;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成为超早期脑梗的预防和诊断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加权(DWI)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对显示急性脑梗死非常敏感。本研究通过对141例临床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探讨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肛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某院收治的肛瘘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MRI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准断肛瘘分型及肛瘘脓肿、内口、瘘管的符合率分别为96.34%、100%、93.41%、98.33%,与手术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瘘患者采用MRI诊断,能够准确得出瘘管分型,并判断瘘管、内口数目及有无脓肿形成,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头颅CT联合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准确度.方法 2019年4月-2020年6月,在天津港口医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抽取84例开展此次研究,回顾病例,所有患者在确诊前,均开展头颅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以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作为金标准,评价头颅CT联合磁共振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跟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11例有跟腱外伤病例的患者进行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查看11例跟腱外伤患者各自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跟腱外伤中的特征性表现。结果有3例患者跟腱完全性损伤,其中此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主要为跟腱肌腱普遍增粗,而且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肌腱束的连续性全部分开中断,肌腱内T1wI、T2WI上呈混杂性信号;有7例患者为跟腱部分性损伤,其中此类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为肌腱广泛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呈局限性高信号,跟腱肌腱束内毛糙而且呈现不规则形态。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完全性损伤有5例,部分性损伤为6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跟腱的图像,通过图像能清楚看到跟腱肌腱内的形态及其病变,能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范围、程度,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及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于急性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间本院接收治疗的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60例,通过对所有的60例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分析研究其显示成像的能力及价值。结果对60例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45例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5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48例患者成像显示近端破口,其中有Ⅰ型患者10例,Ⅱ型患者15例,Ⅲ型患者23例。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分型中Ⅰ型以及Ⅱ型患者共有36例,Ⅲ型患者24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检查准确率比较高,对于真、假腔的分辨清楚,可以很好地成像显示夹层隔膜,对临床诊断有较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对患有早起脑梗死的患者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分期技术的临床诊断的意义,为该类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诊断中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临床症状疑为脑梗死的患者均采用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进行检查,测量79例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和最大峰值时间,根据所测定数据对其脑梗死进行影像学分期并对79例患者进行CT复查。结果 79例疑似病例采用CT平扫仅有12例结果显示脑部出现低密度梗死灶,诊断率为15%;采用脑CT灌注成像发现72例局部区域的血流异常灌注,诊断率为91%,然后与对侧的rCBF、rCBV以及MTT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局部低灌注的脑梗死前期Ⅰ1期患者16例、Ⅰ2期患者23例、Ⅱ1期患者19例和Ⅱ2期患者14例。CT复查的结果显示所有异常灌注的区域均出现特征的低密度梗死灶。有7例患者采用CT平扫以及CT灌注成像均未及时、准确诊断。结论脑CT灌注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可以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应该在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脑CT灌注(CTP)诊断急性脑梗死及评估责任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24 h内均行CTP、MRI-T2WI及MRI-DWI检查.重建CTP及CTA图像,评价梗死灶的CT灌注参数、颅内责任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56排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5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常规头部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CTP可获得急性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并能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及其范围,提示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挽救存活脑组织。头颈CTA可评估患者头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CTP有61例显示灌注异常,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CBF、MTT、TTP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心梗死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而MTT、TTP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85例患者中CTA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60例,均为初次发病患者。本组60例均行CT和MRI检查。分析CT及MRI图形,记录不同部位下的病灶数量。结果MRI检测结果:基底节区病灶数量为18个、脑干病灶数量为15个、丘脑病灶数量为14个、额叶病灶数量为11个、顶叶病灶数量为8个、小脑病灶数量为7个、颞叶病灶数量为6个、枕叶病灶数量为4个。CT检查结果:基底节区病灶数量为10个、脑干病灶数量为8个、丘脑病灶数量为9个、额叶病灶数量为4个、顶叶病灶数量为3个、小脑病灶数量为4个、颞叶病灶数量为2个、枕叶病灶数量为4个。MRI共检测出病灶数量为83个,CT检查出病灶数量共43个,CT检查病灶数量结果与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病灶检查结果优于CT,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季鹏  袁晓毅  王全帮 《安徽医药》2012,16(2):204-20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分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22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3例,急性期19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DWI有助于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情况.方法 调查研究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168例腕关节损伤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56例,分别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三组患者的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以及不同检查方法的优势.结果 多层螺旋CT组的检出率为73.21%,核磁共振成像组的检出率为75.00%,联合组的检出率为96.4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组和核磁共振成像组(P<0.05);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于腕关节损伤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一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P<0.05).结论 对于腕关节损伤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的效果最佳,能够综合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提高检出率,明确具体损伤情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95例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的种类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与脑梗死组,均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结果TIA组患侧TIP和CBF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侧的TIP、CBV、CBF等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健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IP、CBV、CBF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能与TIA相鉴别,建议可作为二者临床鉴别诊断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AIRIS-Ⅱ0.3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上进行MRA检查10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2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3D—TOFMRA原始血管图像用MIP重建。结果 103例MRA检查均一次成功,100例显示满意,其效果类似于DSA。22例正常对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 研究表明,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显示清晰对颅内动脉的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尤其在怀疑脑血管病变时,可以作为一种首选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