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搏骤停脑复苏后脑功能损伤的恢复十分困难,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脑保护方法的探索,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作用早已为人们所公认。但目前国内外对脑降温方法有所不同,国外主张全身亚低温治疗而国内多主张头部局部降温,为探讨两者对脑复苏的效果及其治疗价值,本文对25例病例进行了临床研究与分析,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观察对象病例入选标准:①所有病人均为心搏骤停者;②心搏停止后开始复苏时间在8min内,复苏成功时间大于15min;③心肺复苏后心肺功能及生命体征稳定;④所有病人均需在ICU进行监护。排除标准:①年龄大于60岁或小于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温林格氏液对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急诊科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冰帽方法降温,观察组采用林格液诱导亚低温,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基本生命体征、降温成功率、IH-TT及三个月随访的脑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SpQ2高于对照组;降温成功率(94.44%)高于对照组(33.33%);IH-TT值低于对照组,脑功能恢复较好(44.44%)的患者多于对照组(27.78%),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输注低温林格液诱导亚低温对患者进行脑组织保护治疗安全有效,是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重要措施.而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防肺水肿,降温过程中防治寒颤、缓慢复温是保证治疗实施的护理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82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局部降温治疗,试验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全身降温治疗,且两组患者全程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GC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临床疗效明显,再辅以精心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治疗对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苏后脑功能不全是成功现场心肺复苏(CPR)后导致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亚低温治疗(MTH,32~34 ℃)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措施,其可改善心脏骤停(CA)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本文就心脏骤停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亚低温治疗的发展历史、作用机制、降温技术及潜在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亚低温状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的刺激,降低新陈代谢从而保护机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心肺脑复苏(CPCR)时人工亚低温是有效的,并可采用选择性头部低温。2005年11月本科采用亚低温治疗成功救治了1例心肺复苏(CPR)后昏迷患者,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脑复苏后脑保护的作用机制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近2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后基础心肺复苏成功患者4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为对照组,B组22例为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基础心肺复苏用药及程序相同.B组在复苏即刻加用电脑控制降温仪降低体温.A、B两组均在复苏即刻、复苏第1、3、7 d,抽静脉血5 ml送化验室检测丙二醛(MDA)、尿酸(UA)和血小板凝聚率(PAGT),于复苏第7天进行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结果 亚低温组GOS分级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亚低温组治疗后MDA、UA浓度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亚低温组治疗后PAGT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 亚低温有明显改善心肺脑复苏神经功能的作用,是安全、有效、易于推广的心肺脑复苏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肺复苏后早期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以往多采用冰帽和冰敷进行体表降温,但达到亚低温的时间较长,能否采用其他方式形成超早期亚低温,超早期亚低温是否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经心肺复苏(CPR)达到基础生命支持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与亚低温治疗组各20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予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的致残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脏骤停后CPR患者实行亚低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正确使用电脑降温毯及专科护理等是降低亚低温治疗脑复苏并发症的关键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脑功能。方法: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1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行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和统计,评价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使用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亚低温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的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和脑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对66例心肺复苏后获得ROSC的患者进行分组,根据是否用亚低温治疗以及ROSC后不同时间予低温治疗分为常温组和低温A、B组。比较低温两组和常温组中第1、3、7、28天的GCS评分、SOFA评分和28 d的生存率和CPC评分。结果:各组ROSC率、28 d生存率和第1、3、7天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7天GCS评分和第28天的CPC评分常温组与低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低温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患者ROSC的28 d生存率影响不大,但对ROSC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明显益处,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在ROSC后1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患者开始时机对生存率和CPC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方式亚低温对兔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目前采用的亚低温方法很多,不同方法形成亚低温的速度不同,更快形成亚低温是否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目的:评估和比较体外血液冷却和体表降温形成亚低温对兔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地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实验。选取家兔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体表亚低温组(10只)和体外血液冷却降温组(10只)。干预:电击室颤致搏心停5min再复苏,体表亚低温组采用体表冰敷形成亚低温,体外血液冷却降温组采用体外血液冷却法形成亚低温,24h后评定总体情况分类(overallperformancecategory,OPC)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deficitscore,NDS)。第72小时处死,取脑病检,评定组织病理学损害评分(histopathologicdamagescore,HDS)。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冷却所需时间。②OPC和NDS,HDS。结果:体外血液冷却降温组(8.3±3.2)min形成亚低温的时间明显快于体表亚低温组(86.3±13.9)min,体外血液冷却降温组HDS(42±28)优于体表亚低温组(63±31),OPC,ND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越早形成亚低温脑保护作用越好,体外血液冷却法比体表降温能更早形成亚低温,具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后,体温升高超过于正常可导致氧供与氧需之间明显不平衡,从而影响脑功能恢复,适当的低温可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自由基的反应。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ICU对1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工业国家,每年大约有0.04%~0.13%的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停搏后几乎不存在大脑功能的完全恢复,入院进一步治疗的复苏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仅为11%~48%。就成功复苏而言,脑功能能否恢复是衡量复苏成败的重要指标。目前,复苏后亚低温控制已列入心肺复苏指南。国际将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称为亚低温。近20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灌注加权成像(PWI)技术研究心肺复苏(ROSC)成功后72h内脑功能、脑灌注的动态变化趋势和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五指山猪30只,致颤8min后按标准心肺复苏,复苏成功28只,随机分为低温组(14只)和常温组(14只)。低温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运用血管内降温法进行亚低温治疗(33℃低体温维持12h后以0.5℃小波动复温),常温组不干预体温,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于基础状态及ROSC后6、12、24、72h行脑组织PWI检查。结果低温组72h成活率(78.6%与42.9%,P〈0.05)、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常温组(45.27分与119.50分,P=0.001),表明复苏后两组平均通过时间均延长,局部脑血流量、脑血容积下降;低温组平均通过时间、局部脑血流量数值变化较常温组幅度小,脑组织缺血程度较常温组轻。结论ROSC后早期脑组织即出现严重的脑损伤,复苏后6h损伤最严重,PWI技术可以对复苏后脑组织循环和灌注进行动态监测,亚低温疗法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复苏后生存率,改善脑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降温监护治疗仪在心肺脑复苏(CPCR)中的应用时机及护理方法。方法:将确定心跳和呼吸停止时间在6 min内、经心肺复苏(CPR)术后自主循环恢复并能维持24 h以上的68名复苏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4例,A组患者在实施常规CPR同时,2 min内即用颅脑降温监护仪进行亚低温治疗;B组患者经CPR、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再用颅脑降温监护治疗仪进行亚低温治疗。两组均在2~4 h内使体表温度降至32~34℃,持续12~24 h。比较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情况、意识恢复(GCS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人数及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48 h时、72 h内意识恢复(GC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降温监护治疗仪实施越早越好,最好在实施常规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同时开始,并配合高质量CPCR技术及精心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心搏骤停后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复苏成功患者的生活质量一直是急诊医学和危重症医学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技术、降温开始时间、降温速度、目标温度、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复温、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说明亚低温治疗在急诊脑复苏抢救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搏骤停后脑保护提供了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最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ACA降温毯在进行亚低温治疗时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及脑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PACA降温毯对患者进性亚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及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生命体征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平稳,患者脑功能及意识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PACA降温毯在临床亚低温治疗中,是一种简单快捷,疗效肯定的治疗器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孔美珍 《天津护理》2009,17(3):175-175
严重哮喘可致呼吸衰竭,患者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即可出现心脏骤停。随着心肺脑复苏技术的发展,心脏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技术水平已有明显提高,但复苏过程中脑保护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本文报道一例在抢救重度哮喘所致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用经股静脉置入双腔导管体行外循环亚低温治疗措施,成功地进行了脑保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治疗手段日趋多样.近年来,亚低温被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外伤及脑卒中等领域.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冰袋降温法、医用冰毯降温法、选择性头部降温、全身亚低温疗法等.这些方法降温效果各有不同,存在不少缺点,部分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治疗手段日趋多样.近年来,亚低温被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脑病、心肺复苏后脑保护、脑外伤及脑卒中等领域.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是冰袋降温法、医用冰毯降温法、选择性头部降温、全身亚低温疗法等.这些方法降温效果各有不同,存在不少缺点,部分方法还处于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