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脱机患者吸氧应用加温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56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脱机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实验组患者吸氧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对照组患者吸氧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痰液粘稠度和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舒适度、痰液粘稠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痰痂形成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吸氧中应用,可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痰液粘稠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后使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3~8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试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氧疗进行气道湿化;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持续加温湿化氧疗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湿化效果满意,痰液黏稠度较稀薄,肺部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加温湿化吸氧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41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21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加温湿化吸氧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道湿化法进行呼吸道护理,对2组患者呼吸道湿化效果进行判定,并比较2组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情况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结果 治疗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痰痂的形成、呼吸道刺激性症状、呼吸道黏膜出血,呼吸道阻力、肺部感染及平均ICU入住天数等各项指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温湿化吸氧法比常规呼吸道湿化法更适合于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28例和32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液体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氧气雾化在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形成,操作安全简便,缩短留置气管套管的置管时间,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加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加温气道湿化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将 10 8例喉部术前或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治疗组 6 0例与对照组 48例 ,治疗组采用加温 (湿化液温度 35~ 38℃ )湿化气道 ,对照组采用常温湿化气道 ,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 ,气道粘膜出血 ,肺部感染 ,皮下气肿 ,咽瘘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 6 0例中刺激性咳嗽 ,气道粘膜出血 ,肺部感染 ,皮下气肿 ,咽瘘发生例数分别为 8、 3、 6、 1、 0例 ;对照组 48例中分别为 2 5、 12、 2 2、 5、 1例。平均住院天数前者为 13d ,后者为 18d (P <0 0 1)。结论 :加温气道湿化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常温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流量湿化吸氧在气管切开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脱机后采用普通气泡氧气湿化装置供氧,观察组患者脱机后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设备供氧。比较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文丘里联合湿化器与高流量湿化氧疗2种主动湿化方式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70例气管切开脱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氧疗组与文丘里组,每组各35例。氧疗组脱机后实施高流量湿化氧疗,文丘里组脱机后实施文丘里联合湿化器湿化,比较2组气管切开脱机后第1、2、3天进入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湿度、痰液黏稠度及呼吸参数[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并比较干预期间并发症。结果:湿化第1、2天,2组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化第3天,2组气管切开处气体温度...  相似文献   

8.
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湿化对预防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均匀地气管套管内滴入湿化液,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肺部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法可降低痰液黏稠度,保护气道黏膜,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2007年5月,我们对43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实施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41.2岁;气管切开时间29~54d.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平均35.5岁;气管切开时间32~49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双加温湿化氧疗仪与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治疗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将2012年4月-2013年1月入院的患者设为A组(人工鼻组)30例,2013年2月-2014年9月入院的患者设为B组(双加温湿化氧疗组)30例。比较2组3d内气管切开处吸入气体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气道痰液粘稠度。 结果 B组气道温度和湿度控制好于A组,痰液粘稠度低于A组。 结论 双加温气道湿化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吸氧中,湿化效果好于人工鼻,是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因昏迷、呼吸道梗阻、呼吸不畅、痰多且粘稠、严重缺氧等原因,需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气体失去正常呼吸道黏膜加温、滤过、湿化等作用,又因频繁吸痰使气道黏膜和纤毛运动受损导致气道干燥,痰液干涸,呼吸道粘稠分泌物增多,咳嗽及排痰机制障碍而影响通气功能,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叫。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给药与传统方法相比有利于呼吸道湿化,稀释痰液,降低呼吸道感染率。2005-01~2007—06我科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给药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唐敏 《当代护士》2016,(12):10-13
综述了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脱机患者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正常生理气道湿化、湿化液的选择、湿化装置及湿化方法的选择、湿化的量、湿化效果评价,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及组合湿化液和湿化装置,使用合适的湿化方案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4.
赵莉  王秀玲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7):1716-1717
2003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对30例气管切开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输液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输液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管套管内湿化,观察痰液的粘稠度及量。结果:患者未出现因套管口痰痂形成所致的气道阻塞。结论:输液泵持续输注液体进行气道湿化可有效防止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16.
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高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实验组(36例),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实验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这种有创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具有的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干涸不宜咳出,甚至形成痰痂导致气道阻塞。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护理尤为重要。近年来,临床上对于气道湿化的方式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带有人工气道危重患者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0例带有人工气道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痰液黏稠度、管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持续加热湿化吸氧法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使用人工鼻法。  相似文献   

19.
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瑛 《浙江临床医学》2007,9(4):533-534
人工鼻又称温-湿交换过滤器(1IME),是由数层吸水材料及亲水化合物制成的细孔网纱结构的过滤装置,它能模拟鼻的功能,将呼出气体中的热和水气收集并保留下来,吸气时气体经过人工鼻,以温热、湿化的状态带入气道内,保证气道获得有效、适当的湿化;同时,它对细菌有一定的过滤作用,能降低管路被细菌污染的危险性。本科采用美国产专用气切人工鼻(Humid—Vent Filter)对60例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管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在气管切开行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及约束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及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1例(2.22%)、气道黏膜损伤8例(17.78%)、肺部感染4例(8.89%),对照组痰痂形成12例(26.67%)、气道黏膜损伤34例(75.56%)、肺部感染13例(2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约束部位皮肤压痕5例(11.11%)、约束侧肢体肿胀2例(4.44%),对照组发生皮肤压痕32例(71.11%),肢体肿胀14例(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约束时间(8.00±2.33) d、ICU住院时间(10.73±2.56)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15.00±4.55) d,对照组肢体约束时间(13.04±3.64) d、ICU住院时间(16.04±2.98)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28.00±5.1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道管理方案能有效减少气道湿化及约束相关并发症,缩短患者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