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前臂筋膜间隙内组织压力增高,使筋膜间隙内血循环障碍,造成神经和肌肉缺血坏死,从而引起前臂及手部严重的功能障碍,是肘部及前臂外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自1881年Volkmann报道第1例此病以来,关于此病的发病机制,病变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及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将对其外科治疗方法做一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上肢Volkamnn挛缩常发生在创伤后前臂或前臂掌侧骨筋膜室的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缺血,导致肌肉神经的变性或纤维瘢痕化,引起挛缩而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故又称为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上常见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前臂骨折等,严重创伤引起外,尚有因外固定小夹板绑扎过紧或观察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引起Volkmann挛缩严重的后果,甚至病人终身残废。现将我院自1988年8月至1990年2月遇到的3例报告总结如下,加深本病的认识,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3.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又名Vdlkan挛缩,它是由于创伤后使前臂骨筋膜腔内肌肉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变性,变性后的肌肉又为纤维组织取代而形成瘢痕,发生挛缩而产生功能障碍。本病大多发生在2~16岁之间,它是上肢骨折、  相似文献   

4.
前臂缺血性肌挛缩(forearm isehemiec ontracture)是在肘部、前臂创伤、骨折或血管损伤等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德国医生Volkmann于1881年首先报道.由于会给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目前治疗Volkmann挛缩多数采用手术,病人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极少部分病人会再次出现远端肢体活动障碍,其程度比术前还要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疗效。方法:将42例前臂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病例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分别采用单纯屈肌滑移术(21例)、屈肌滑移术加神经内松解术(12例)、屈肌滑移术加骨矫形术(7例)治疗。结果:本组42例中,3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96月(平均36.5月)。参考手功能评分标准,疗效优31例(73.8%),良6例(14.3%),差2例(4.8%)。优良率为88.1%。结论:屈肌滑移术治疗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疗效可靠,对复合型病例和术后复发病例仍有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约占肘部损伤的50%~70%[1],其并发症多,骨筋膜室综合征、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我们自2001年至2007年收治肱骨髁上骨折并发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胫腓骨骨折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高发区,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和骨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由于不同原因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局部循环障碍,导致肌肉缺血、坏死及神经麻痹,称之Volkmann缺血挛缩或急性肌肉缺血坏死。由于前臂和小腿都有两根骨骼其中由强韧的骨间膜相连,其周缘又由坚实的深筋膜包绕,一旦骨笛膜的压力增高缓冲余地很小。因此本病易发生于前臂和小腿,其中以小腿发病率最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本征的关键。如能早期发现可保存健康的肢体,如失去机会轻者截肢重者危及生命,护理和康复是本征治疗的重要环节。1临床资…  相似文献   

8.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上肢骨折,占儿童肘部损伤的60%,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施以保守治疔,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但早期 Volkmann 挛缩和后期肘内翻畸形是常见并发症。文献报道肘内翻的发生率为24%~58%,Volkmann 挛缩的发生率为3%,我们采用闭合整复,根据尺、桡偏受伤机制的不同,选择前臂旋前或旋后位长臂石膏托屈肘90°固定,疗效显著,减少了肘内翻及 Volkmann 挛缩的发  相似文献   

9.
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的康复治疗北京积水潭医院物理康复科韩晶娟,赫光国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是由于前臂血液循环障碍,使肌肉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由纤维组织代替变性的肌肉,结果使腕和手发生屈曲性挛缩而丧失功能。由于前臂筋膜较其它部位致密,伸张性差,水肿...  相似文献   

10.
由于骨折、血管损伤、筋膜间隙高压症所致前臂及小腿之缺血性肌挛缩较为常见.而手内在肌挛缩虽亦为缺血性肌挛缩所致,然尚未被广大临床医师所熟悉,故有些病人长期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影响了手的功能.我院自1979年6月至1984年3月共有7例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1.
前臂尺桡骨折是儿童骨骼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之一,约见全身肢体损伤骨折的21.5%。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居第二位[1]。骨折后早期如处理不当可引起Volkmann挛缩,发育畸形,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闭合复位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临床对移位明显复位困难不稳定的尺桡骨折可以行闭合撬拨复位经皮髓内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12.
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是由于前臂血液循环障碍,使肌肉神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由纤维组织代替变性的肌肉.结果使腕和手发生屈曲性挛缩而丧失功能。由于前臂筋膜较其它部位致密,伸张性差.水肿严重或外部压迫时,很容易压迫血管发生缺血。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及前臂骨折。前臂肌肉缺血性挛缩的治疗,长期以来是骨科临床面临的一个难题,这种病手术治疗效果多不令人满意,加之临床医生对康复治疗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爪形足是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而引起的疾病。骨筋膜室综合征,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由于缺血原因引起程度不同的坏死的肌肉组织逐渐瘢痕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临床上,小腿和足部挤压伤或骨折等可引起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如果处理不当可造成缺血性肌挛缩所致爪形足。自1976年4月至1987年3月间我科共收治爪形足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急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03年9月急诊收治的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积极地脱水并筋膜室切开减压,清除坏死失活组织,合并骨折者分别给予内、外固定,术后抗炎、脱水、高压氧等对症治疗,二期闭合切口。结果,16例中除1例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致腓深神经损伤严重不能恢复出现足下垂,1例出现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外,其余病例治疗效果良好。对于急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应予早期诊断、及早彻底筋膜室切开减压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由筋膜、骨一筋膜和皮肤所限制形成的间隔腔隙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物为肌肉和神经。在病理情况下,间隔室内的压力增高,致使肌肉、神经遭受缺血损害,称为间隔室综合征。在四肢损伤中,续发性的肌肉、神经受损是本综合征最严重的合并症(如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而且,后者的主要原因也正  相似文献   

16.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是尺桡骨、胫腓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如发现不及时或护理不当可导致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甚至造成缺血性肌挛缩及肢体坏疽,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故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对促进小腿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73例前臂闭合性骨折行手术切开内固定,并与67例前臂闭合性骨折行手法复位外固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73例早期手术内固定组无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及切口感染者,骨折延迟愈率为6.8%,二次手术率为1.4%;67例手法复位外固定病人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3.9%,因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而致残者占4.5%,切口感染率为4.5%,骨折延迟愈合率为7.5%,二次手术率为16.4%.手术组的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与二次手术率明显低于手法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8.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筋膜室内组织压因肢体受压而升高,损害室内肌肉和神经的血液供应,组织急性严重缺血时出现的一系列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是挤压综合征的局部表现,多见于小腿和前臂,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发展为骨筋膜室内组织(主要是肌肉)的坏疽、缺血性肌挛缩甚至包括肢端在内的整个肢体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前臂逆行桡动脉筋膜瓣移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83年起,我们在前臂桡动脉逆行皮瓣移位修复手部创面及再造拇指经验,以及利用深筋膜延长非轴型皮瓣存活的经验的启发下,设计应用前臂逆行桡动脉筋膜瓣移位术修复手部烧伤及瘢痕挛缩,效果良好。现将应用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闭合复合,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针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46例,仅对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3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38例平均随访16个月(10~25个月).肘关节功能按Flynn标准进行评定,优15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9.5%.所有骨折在术后3~4周愈合,无固定失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Volkmann挛缩、肘内翻畸形.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穿针治疗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住院时间短、取针简便,而且可以避免肘内翻和前臂Volkmann挛缩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