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结果提示硝喹对小肠的毒性是抑制隐窝细胞的分裂,破坏隐窝细胞而影响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而叶酸有加速DNA合成的功能,从而减轻肠粘膜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参与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0只C57 BL/6小鼠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建立6000 m高原低氧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粪便、血液和近端结肠组织。采用16S rDNA测定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检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HE和PAS染色观察结肠肠道黏膜结构的改变;RT-qPCR测定结肠组织ZO-1、Occludin、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小鼠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显著升高,高原低氧模型建模成功;16 SrDNA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黏蛋白降解菌艾克曼菌,普雷沃氏菌、梭状芽胞杆菌XVIII等致病菌含量上升,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罗斯氏菌、Odoribacter菌、Lachnospiracea菌、Butyricicoccus菌和欧氏菌等益生菌含量下降;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上皮连续性中断、腺体萎缩、隐窝变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肠道结构损伤且黏膜屏障破坏;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ZO-1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暴露组小鼠肠道黏膜受损,炎症因子IL-6和TNFα 的mRNA表达量上升,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肠道损伤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相对丰度上升,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菌群的这些改变造成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出现肠道损伤,最终导致高原肠道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3.
潘氏细胞防御素是由哺乳动物小肠隐窝潘氏细胞所分泌的一种天然抗生素肽,含有32~36个氨基酸残基.已经发现20余种潘氏细胞防御素mRNA.其合成、分泌速度快,抗菌谱广,杀灭微生物作用强大,是肠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潘氏细胞防御素的分类、分布、基因表达、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谢建新  顾岩 《解剖学杂志》1999,22(2):124-127
目的:探讨小肠粘膜萎缩的发生机制。材料和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正常和萎缩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分布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0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调亡细胞主要位于肠绒毛的顶部,萎缩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小肠(P〈0.05);而PCNA阳性表达细胞主要位于腺隐窝区,萎缩小肠粘膜上皮细胞PCNA的阳性计数较正常小肠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俞瑜  周联  王培训 《现代免疫学》2004,24(4):337-337,348
隐窝素(cryptdins)是由小肠上皮细胞全成、分泌的一组小分子抗菌肽(3-4kD),在宿主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最大区域-胃肠道中。隐窝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微生物活性,为小肠对抗微生物感染提供第一线的先天性免疫防御。为了建立一个抑制隐窝素合成的动物模型,我们应用RT-PCR技术进行抑制物的筛选,然后通过Northern杂交技术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参粗提物对辐射导致急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小动物X射线辐照仪诱导小鼠急性肠道损伤,检测小鼠辐射损伤后的生存时间。小肠组织切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肠上皮组织病理学改变。BrdU掺入实验检测肠隐窝细胞增殖与再生;应用免疫荧光染色、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肠细胞凋亡和DNA损伤;运用qRT-PCR检测肠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在X射线诱导小鼠急性肠道损伤模型中,人参粗提物(200 mg/kg)明显延长小鼠辐射损伤后的生存期(由6天延长至7天),并改善肠上皮组织病理状况。人参粗提物明显提高肠隐窝细胞损伤后增殖修复水平(再生隐窝数由17.1个增加到25.3个),抑制p53-PUMA介导的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由1.2个下降到0.7个),减少DNA损伤累积,促进修复相关细胞因子、抑制损伤相关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结论 人参粗提物对X射线诱导的小鼠急性肠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与抑制细胞凋亡、减少DNA损伤累积和调节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儿肠道菌群对小鼠肠道动力及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罗马Ⅳ诊断标准的IBS患儿和健康儿童的粪便制成粪菌液。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健康儿童粪菌液灌胃,实验组予IBS患儿粪菌液灌胃处理。测定小肠推进率;ELISA测定血清胃动素(MOT)和胃泌素(Gas)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肠道组织中ASICs表达及分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小肠推进率及血清MOT和Ga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小鼠小肠和结肠组织中ASIC3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小肠及结肠中ASIC3表达量与小肠推进率均成负相关(P<0.05)。结论IBS患儿的肠道菌群可促进小鼠肠道组织ASIC3表达,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动力的影响可能与ASIC3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35只雄性Wistar大鼠,手术建成短肠大鼠全肠外营养模型,分为饮食、常规全肠外营养、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和正常组,持续8天静脉输液或喂养后,采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残留小肠、胃和结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提示: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残留小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及肠壁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的各组相关指标,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透射电镜观察: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明显高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并且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胃和结肠粘膜和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胃的相关指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研究证明:含2%谷氨酰胺的静脉营养液可防止短肠大鼠残留小肠|胃和结肠粘膜的萎缩,饮食刺激是胃肠道粘膜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定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凝集素亲和细胞化学ABC法比较分析了63例7~38周人胚胎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凝集素受体的定位分布.发现升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降结肠粘膜能表达刀豆素体、大豆素受体和荆豆素-1受体,且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刀豆素A受体和大豆素受体存在量的差异,两段结肠粘膜均不表达麦胚凝集素受体.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升结肠和降结肠粘膜的糖复合物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质和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常SD大鼠不同发育时期肠道绒毛及PP(Peyer's patches)即派氏结形态学变化和T淋巴细胞发育及活化状况.方法:SD大鼠48只饲养于相同条件下,于16天、3周、5周、7周、9周、11周时随机取8只,取小肠组织及PP,常规制作小肠组织HE染色切片后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SD大鼠小肠粘膜及PP形态学发育情况.收集PP,酶消化后得到单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P中CD3+淋巴细胞及CD3+CD4+、CD3+CD8+、CD3+CD4+CD25+淋巴细胞发育情况.用RT-PCR方法检测PP中的淋巴细胞IL-4 mRNA、IFN-γ mRNA及IL-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3~7周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面积及隐窝深度随周龄呈增长趋势,7周后各指标呈小幅波动.(2)PP数目及面积随周龄呈增长趋势.(3)5周时CD3+、CD3+CD4+淋巴细胞及IL-4 mRNA表达显著高于3周时(P<0.01),5周以后各周龄间无显著性差异;5周时CD3+CD8+、CD3+CD4+CD25+淋巴细胞及IFN-γ mRNA和IL-2 mRNA表达显著低于3周时(P<0.01),5周后各周龄间无显著性差异,16天时PP中淋巴细胞IL-4 mRNA、IFN-γ mRNA及IL-2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3周时(P<0.01).结论:小肠粘膜7周前随周龄逐渐发育成熟,7周后小肠粘膜发育渐趋稳定;PP数目和面积随周龄呈增长趋势,成年期达到最大值;断乳前后是PP中淋巴细胞发育活化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1.
探索体内给予TGF-β质粒是否有利于诱导过敏小鼠肠道TGF-β表达;同时,分别采用质粒常规肌肉给药和壳聚糖纳米口服给药途径,比较OVA过敏小鼠肠道过敏炎症的缓解状况,了解TGF-β质粒经壳聚糖微粒口服给药是否优于常规肌肉给药,更利于食物过敏治疗。构建pBudCE4.1/TGF-β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制备壳聚糖-DNA纳米颗粒。建立BALB/c小鼠OVA肠道过敏模型,并随机将其分为口服壳聚糖/pBudCE4.1/TGF-β1质粒(Chit)组、口服pBudCE4.1/TGF-β1裸质粒对照(Nak)组、肌肉注射pBudCE4.1/TGF-β1裸质粒对照(Nak-im)组、口服pBudCE4.1/TGF-β1空质粒对照(Pla)组、激发(Cha)组、生理盐水对照(Ns)组。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小肠组织中TGF-β1、IFN-γ、IL-4 mRNA表达,ELISA法测定小鼠小肠黏液中总IgA、OVA特异性IgA、外周血清OVA特异性IgE含量,组织荧光法测定小肠剩余组织胺含量。六组小鼠中,Ns组小鼠小肠组织TGF-β1和IFN-γmRNA表达、小肠剩余组织胺、小肠黏液中总IgA、OVA特异性IgA含量最高(P<0.01),小肠组织IL-4 mRNA、外周血清OVA特异性IgE含量最低(P<0.01);Nak-im、Chi组小鼠小肠组织TGF-β1和IFN-γmRNA表达、小肠剩余组织胺、小肠黏液中总IgA、OVA特异性IgA含量较Cha、Nak、Pla三组升高(P<0.01),且Chi组较Nak-im组高(P<0.01);Nak-im、Chi组小鼠小肠组织IL-4 mRNA表达、外周血OVA特异性IgE含量较Cha、Nak、Pla三组降低(P<0.01),且Chi组较Nak-im组低(P<0.01)。pBudCE4.1/TGF-β1质粒经常规肌肉或壳聚糖纳米微粒口服形式给药,均可促进过敏小鼠肠道TGF-β1表达,缓解肠道炎症,且以壳聚糖口服给药途径优于肌肉给药途径。进行壳聚糖为载体的基因转运研究可望提高TGF-β1治疗食物过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讨神经激肽A(NKA)在大鼠结肠发育中的表达及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和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大鼠胚胎13d至成年结肠中NK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在结肠,首先于胚胎17 d的肌间丛及上皮处出现NKA-IR的表达,随发育相继出现于纵肌、环肌、粘膜肌、固有膜、粘膜下层和粘膜丛,30 d时具备成年分布特征;(2)定量分析的结果与NKA~IR在结肠各层的变化一致;(3)NKA-IR细胞具有典型的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征。结果提示:(1)NKA在结肠的发生发育主要在生前5 d~生后4周内;(2)NKA在结肠的发生发育有两个关键时期,即生前5 d~生后1周和生后1月末;(3)NKA-IR细胞可能是肠道内分泌NKA的内分泌细胞;(4)NKA可能对大鼠结肠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与结肠功能的建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结肠粘膜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经肝穿刺证实的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结肠粘膜进行了免疫病理学研究。发现该组病人结肠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增多,上皮间淋巴细胞减少;CD3^+、CD8^+细胞增多,CD4^+细胞变化不大;少量上皮细胞有HLA-DR的表达。提示有轻度炎症反应,但炎症程度远不如非特异性结肠炎,且有质的不同。这种轻度炎症反应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结肠粘膜机械屏障受损、抗原刺激粘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35只雄性Wistar大鼠,手术建成短肠大鼠全肠外营养模型,分为饮食、常规全肠外营养、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和正常组,持续8天脉输液或喂养后,采用光镜、电镜和图像分析等方法,对残留小肠,胃和结肠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提示:2%谷氨酰胺-全肠外营养组残留小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粘膜及肠壁全层厚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全肠外营养组,饮食组洛组相关指标,均明显大于其它各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经肝穿刺证实的中、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结肠粘膜进行了免疫病理学研究。发现该组病人结肠粘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增多,上皮间淋巴细胞减少;CD3+、CD8+细胞增多,CD4+细胞变化不大;少量上皮细胞有HLA-DR的表达。提示有轻度炎症反应,但炎症程度远不如非特异性结肠炎,且有质的不同。这种轻度炎症反应与中、重度慢性肝炎病人结肠粘膜机械屏障受损、抗原刺激粘膜免疫系统导致局部免疫状态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多种创面愈合,在内脏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促进作用。 目的:观察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后p38MAPK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 方法:以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45 min造成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即刻应用改构体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进行干预。分别于再灌注2,6,12,24 h取大鼠小肠组织标本,用于实验。 结果与结论:在正常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主要分布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肠腔侧、侧壁和小肠隐窝朝向隐窝腔的一侧细胞膜上。缺血-再灌注初期,p38MAPK蛋白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和mRNA的表达未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其逐渐增强,并于再灌注后6~12 h达高峰。经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大鼠小肠组织p38MAPK蛋白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蛋白和mRNA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小肠黏膜损伤程度减轻。说明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和p38MAPK的表达促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有关小肠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与外周血T细胞相比较,小肠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在很多方面均表现出其独特的性质,如:在定位方面显示出对上皮有特殊的亲嗜性;表达复杂的表型特征且大多缺乏T细胞标志;存在着独立于胸腺之外而分化成熟的细胞亚群;严格的回归限制性;具抑制粘膜超敏反应、细胞毒作用及分泌淋巴因子等多种功能等等。随着有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提示这群淋巴细胞与其他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一个复杂的免疫器官,在肠道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分析结直肠粘膜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表达。 方法: 结直肠癌病例组40例,正常人肠道粘膜对照组20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结直肠癌组、正常人群肠道粘膜UGT1A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UGT1A蛋白的表达。 结果: (1)UGT1A mRNA量的差异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UGT1A mRNA表达明显低于其周围正常粘膜,而后者低于正常人群肠粘膜组织的表达量,P<0.01。结直肠癌病例组、正常人群结直肠粘膜组织呈现个体差异表达。(2)结直肠粘膜组织UGT1A各同Ⅰ型的多态性表达:癌组织、癌周正常粘膜及在正常人群肠道粘膜中UGT1A各同Ⅰ型表达例数各不相同。UGT1A1、1A3、1A4、1A6、1A9 mRNA表达水平在癌组织表达低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而UGT1A8、1A10在癌组织中mRNA表达量高于周围正常粘膜,P<0.01。(3)UGT1A蛋白的差异表达:其灰度值比值在癌组织显著低于周围正常组织,后者又显著低于正常人肠粘膜,P<0.01。各组蛋白表达的深浅度亦各不相同。 结论: (1)UGT1A基因位点的多态表达不仅存在于结直肠癌组织及周围的正常组织,亦存在于正常人群肠粘膜;(2)结直肠粘膜上皮UGT1A基因位点在转录水平及功能水平均存在着多态调节,不同个体对致癌物的易感性不同可能是这种差异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 ,由正常结肠粘膜经癌前病变 (即腺瘤 )发展为肿瘤。异常的隐窝病灶 ( aberrantcryptfoci,ACF)是镜下可见的一簇异常的结肠隐窝 ,是结肠癌发展中潜在的遗传学改变。最近 ,在人类 ACF中已证实有 DNA短串联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 ,即微卫星不稳定性 (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 (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P)是由 DNA错配修复基因 (主要是h MLH1和 h MSH2 )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综合征 ,MSI为 HNPCC的分子学标志。作者研究了 1 7个MSI阳性的结…  相似文献   

20.
国人回肠粘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我国正常人的回肠粘膜组织形态,我们利用纤维结肠镜活检81例正常人的回肠粘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了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宽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上皮间淋巴细胞与肠上皮细胞之比,杯状细胞与肠吸收上皮细胞之比及隐窝中核分裂细胞计数等。连续切片发现淋巴滤泡可分为三型即粘膜下型、粘膜型及二者的过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