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超鸣  周静 《当代护士》2018,(4):113-114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1月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13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7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系统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10.45%(7/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36%(19/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8.96%(6/67)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4.78%(3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早期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患者病情改善以及疾病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ICU已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输液、胃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血液净化等治疗。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也增加。在美国,每年医院血液感染约超过20万例,其中90%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各种深静脉导管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给药、补液及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治疗中,中心静脉导管可以说与生命紧密相连。近年来,尽管在静脉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技术上不断进步,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仍很常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菌群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血液净化室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131例患者进行血液细菌培养,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31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有123例检出不同种类的病原菌,阳性率占93.9%;耐药率较高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恶臭假单胞菌。结论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针对维持性血液净化置管人群,建立监测系统,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感染人群及时、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正中心静脉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皮穿刺置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管径较粗、血流速度快且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以减少药物刺激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降低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对外周静脉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已被广泛应用~([1])。但与其相关的感染问题也随之日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我院ICU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76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41例和无感染组724例。分析两组各项基线资料及治疗情况的差异,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各项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感染组年龄、入院时APACHEⅡ评分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人数占比均高于无感染组(P<0.05)。感染组机械通气、应用多腔导管、静脉营养人数占比以及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种类均高于无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种类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时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种类。临床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达到降低感染风险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医院重症监护室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该医院2007~2008年期间重症监护室227例静脉留置导管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监测。结果在2年时间内,该重症监护室227例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7例,感染率为7.49%。从感染病人标本中检出致病菌1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47.37%,真菌占31.58%,革兰阴性杆菌占21.05%。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在1周以内,感染率为1.75%;留置时间2~3周,感染率为27.59%。股静脉留置者感染率为9.90%,颈内静脉留置者感染率为20%。结论重症监护室病人静脉留置导管时间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股静脉留置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TPN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8.1%,其中年龄≥60占57.1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5d占85.71%,置管时间≥4周占42.86%,使用三通管占57.14%,入住ICU占71.43%。TPN治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在年龄≥60岁、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3d、置管时间≥4周、使用三通管、人住ICU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置管时间、导管附加装置、人住ICU。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心脏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200例,其中2021年6月至12月行常规护理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月至6月实施集束化护理的100例患者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前感染相关指标、细菌培养阳性率、CRBSI发生率、导管置留天数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试验组拔管前体温、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异常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热、血象增高的异常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20.00%(5/25)vs 45.95%(17/37),χ2=4.387,P=0.036]、CRBSI发生率(5.00%vs 17.00%,χ2=7.354,P<0.01)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天数及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已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心脏重症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以减少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12月于无锡市人民医院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8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将患者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划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及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营养指标水平、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质量。结果2组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较低(P均<0.05)。护理2周后,2组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有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置管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护理规范性、基础护理、专科操作和风险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其营养指标水平,促进其尽早康复,且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标准化中心静脉导管上下机操作流程,并对护士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培训,注重无菌观念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方法,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开始监测时中心静脉导管均无细菌定植,计算2013年CRBSI发生率。结果:1~6月监测100例有3例患者存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导管使用天数6 721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446‰;7~12月监测156例总导管使用天数7 334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全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21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5‰)。结论: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操作流程,加强健康宣教,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宋秀银  陈国庆 《全科护理》2021,19(10):1425-142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ICU收治的180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病人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以获取病人相关信息,统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人例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病人是否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组,感染组病人14例,非感染组病人16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置管时间>7 d、股静脉置管、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18分、操作人员手卫生差、抗生素使用时间>7 d、CD4+/CD8+<1、营养不良、ICU入住时间>7 d(P<0.05)。结论: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病人存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置管时间>7 d、股静脉置管、APECHEⅡ评分≤18分、操作人员手卫生差、抗生素使用时间>7 d、CD4+/CD8+<1、营养不良、ICU入住时间>7 d,需加强风险因素识别,强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5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0例(采用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和对照组430例(采用普通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特点。结果发生CRBS166例,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41例,两组导管留置7d前CRBSI感染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7d后实验组CRBSI感染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1,4.30,P〈0.05)。实验组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菌。结论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色彩标记卡在我院ICU病房对于降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的ICU患者374例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的ICU患者36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色彩标记卡,用以提示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和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CRB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色彩标记卡用于ICU患者能够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180例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8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普外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为主;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的感染率最高;并与侵入性操作、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应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80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科室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普外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为主;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的感染率最高;并与侵入性操作、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免疫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应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已日益广泛,主要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补液、药物治疗、静脉营养等。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ssociated infection,CVCI)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进行有效防治,对62例此类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并发症小等优点,可以为肿瘤病人提供一条无痛、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占第3位,占所有感染的19%[1]。我科自2008年开展PICC以来,已置管354例,随着置管例数的增多,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日益突出,我室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00例发生CRBSI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