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0 引言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指针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份的一类自身抗体,临床上将其作为诊断系统性血管炎等疾病的血清学标志,又是研究这类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方法.为探讨ANCA在皮肤血管性疾病患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我们对46例皮肤血管炎患者进行了血清ANCA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 体(ANCA)对系统性血管炎、炎症性肠炎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NCA已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的临床常规检测项目。本文着重介绍了ANCA特异性靶抗原性质、ANCA临床应用价值及实验室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一组以人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ANCA不仅是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物,也在多种非血管炎疾病中起重要作用。ANCA靶抗原种类繁多,在不同疾病中阳性率分布不同,所累积的器官和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文主要对近年来ANCA相关性疾病的临床意义及ANCA的血清学检测作一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所谓抗嗜中性粒细胞质抗体(ANCA)是1982年用间接荧光抗体首次确认的针对嗜中性粒细胞质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此后,研究人员分析抗原,确定了几种ANCA抗原。其中以最初确定的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抗原与许多疾病的病因、病理密切相关,当前,将这些疾病叫做ANCA相关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患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分布及特征,探讨ANCA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在诊疗中对病情做出更加精准判断,并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同时进行间接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ANCA为阳性的住院患者信息,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共分析ANCA阳性患者247例,其中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106例,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阳性141例,患者60岁以上ANCA阳性率均有所增高(P<0.05)。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占比最高,达143例(57.89%),除常见的呼吸系统(17.41%)及肾脏(21.86%)受累外,有15例患者(6.07%)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其他疾病以pANCA阳性为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SSc)等疾病中均有分布。pANCA阳性SLE患者中81.82%...  相似文献   

6.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又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是西方国家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就是体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因此又称之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相关的原发性小血管炎主要指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和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高尔基体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对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的影响. 方法:用IIF法检测4种自身抗体阳性血清可能出现的ANCA荧光图谱;用ELISA法确认上述4种血清的靶抗原. 结果:用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检测ANCA受自身抗体的影响较大,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受到的影响较小,同时应用猴肝切片可将这4种自身抗体与ANCA区别. 结论:联合应用猴肝切片与乙醇和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抗原片,有助于准确判断ANCA结果.  相似文献   

8.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系统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systemic vasculitis,AASV)是一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并累及中、小血管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的突出特点是病人血清ANCA多识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其中多数为显微镜下型多动脉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即使临床诊断为Wegener肉芽肿(WG)的病人,其ANCA识别MPO者也达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9.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又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是西方国家仅次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就是体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因此又称之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相关的原发性小血管炎主要指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和原发性局灶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ANCA的检测,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认识相对较迟。目前国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认识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 (简称ANCA相关小血管炎 )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 7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非特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损害 ,肾脏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阳性 ,贫血 ,血沉快 ,血γ -球蛋白升高 ;肾脏病理改变既有广泛的新月体形成 ,也有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坏死。结论 儿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病例不罕见 ,广泛开展ANCA检查及肾活检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临床谱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ic an-tibody,ANCA)是一组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质成分为抗原的自身抗体。 1982年由 Davies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ndirect im munofluoroscence,IIF)首先在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 [1 ] 。 1985年 Vanderwonder发现在 Wegenger肉芽肿 (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患者血清中存在 ,并认为对 WG诊断有高度特异性 ,且抗体滴度消长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以后的研究又发现 ,ANCA与其他血管炎 ,如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 )、Churg- strauss…  相似文献   

12.
邵俊华  薛静 《浙江医学》2014,(4):321-323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是一类抗中性粒细胞胞质的自身抗体,其靶抗原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3(PR3)或髓过氧化物酶(MPO),与ANCA密切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称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根据2012年欧洲风湿病年会(EULAR)颁布的最新分类方法[1]可分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和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其预后取决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本文回顾了25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尽早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是血清中一类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最先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韦格尔肉芽肿 (Wegener肉芽肿 )病人血清中检测到。自 1989年Targan等[1] 报告了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关系以来 ,深入研究发现它可作为UC的血清学标志 ,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其相关抗原的研究较多 ,但确切抗原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UC病人血清中ANCA的阳性率及对其可能的相关抗原进行检测 ,以探讨ANCA与UC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病例组选自 1999年 9月…  相似文献   

14.
周润华 《华夏医学》2008,21(1):201-204
ANCA(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是一种与中性粒细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相关的炎性疾病,这种疾病首先造成小血管损伤和中性粒细胞渗入组织的改变,继而单核细胞也进入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和肉芽肿病变。该疾病的病因仍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需要一种促炎症反应的环境。其他的影响因子可能有:环境的触发、基因的易感性和病原体传染。其主要的细胞水平的改变为中性粒细胞(这可能是引起组织损伤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乙肝转氨酶升高患者中检测阳性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针对临床上乙肝并转氨酶升高的213例患者ANCA用MPO、PR3检测,其中肝硬化39例,肝癌31例,乙肝DNA103者84例。结果本组患者中ANCA阳性31例,阳性率为14.5%,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胞质型(C-ANCA)。结论乙肝并转氨酶升高患者ANCA阳性率相对较高。提示ANCA与乙肝活动期关系密切,HBV感染或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6.
血清ANCA检测对肾脏疾病患者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血清中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在肾脏疾病患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IF)和ELISA方法检测了205例肾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的ANCA及其靶抗原。结果 在205例肾脏痰病患者血清中,ANCA阳性40例占19.5%,其中38例为pANCA阳性(38/205);2例为eANCA阳性(2/205)。结论 不同ANCA荧光模型与疾病种类及预后密切相关;提高pANCA与ANA荧光模型的鉴别,有助于血管炎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同时应用IIF和ELISA方法检测ANCA,可以提高ANCA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刘勇  周洲 《大家健康》2013,(11):42-43
目的探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乙肝转氨酶升高患者中检测阳性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针对临床上乙肝并转氨酶升高的213例患者ANCA用MPO、PR3检测,其中肝硬化39例,肝癌31例,乙肝DNA>103者84例。结果本组患者中ANCA阳性31例,阳性率为14.5%,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胞质型(C-ANCA)。结论乙肝并转氨酶升高患者ANCA阳性率相对较高。提示ANCA与乙肝活动期关系密切,HBV感染或引发机体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8.
回顾分析4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疾病的预后。ANCA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以肾受累者多见。ANCA为其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必要时需行肾活检病理诊断以确诊。环磷酰胺和糖皮质激素对该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和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意义,为临床诊断AIH进行筛选和确立相应的实验辅助诊断指标。方法:收集40例AIH患者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ASMA、ANCA、AMA。结果:AIH患者血清ANA的阳性率为52.5%,ASMA、ANCA、AMA的阳性率分别为7.5%、22.5%、20%,后3种自身抗体检出的总阳性率为50%(20/40)。统计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NA、ASMA、ANCA和AMA在AIH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是一种累积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是MPA重要的诊断依据。MPA还可同时存在其他自身抗体,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抗GBM)抗体,抗磷脂抗体等。ANCA和抗GBM抗体双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