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大腹壁切口疝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11%[1] .切口疝是腹内脏器经手术切口所致缺损而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疝.欧洲疝学会将其定义为:在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2].切口疝的修补手术复杂,尤其是对于疝环最大距离≥10cm的巨大切口疝的修补是一项较困难的手术[3].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围手术期时间跨度长,病情变化各异,有时候甚至病情变化突然,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围手术期处理应该是从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度着手,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非简单的皮肤切口、引流管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2.
复合修补在下腹巨大切口疝患者腹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下腹巨大切口疝由于缺损巨大且毗邻耻骨、髂血管等重要结构而修补困难,探讨联合应用腹腔内网片植入术及Sublay修补术修复下腹巨大切口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8月,收治26例下腹巨大切口疝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36~85岁,平均61岁。其中直肠癌术后切口疝11例(下腹正中切口),子宫切除术后切口疝6例(Pfannenstiel切口),膀胱切除术后切口疝9例(下腹正中切口)。11例既往曾行切口疝修补术。发生切口疝至入院时间为1~15年,平均8.5年。根据欧洲疝学会分型标准均为M3-4-5W3。疝环最长径为13~21cm,平均17.5cm。术前2周开始逐步扎紧腹带,直至将疝内容物全部还纳、患者体征平稳后,采用腹腔内网片植入术联合Sublay修补术重建腹壁。结果 26例均成功完成复合修补手术。术中见疝环面积为76.2~160.6cm2,平均112.5cm2;应用聚丙烯网片面积为75.3~170.5cm2,平均120.4cm2;应用复合补片面积为130.4~305.3cm2,平均220.0cm2。手术时间105.0~195.0min,平均155.5min;术后住院时间7~16d,平均12d。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例(15.4%)发生血清肿,3例(11.5%)发生下腹慢性疼痛,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未见疝复发及其他不适。结论腹腔内网片植入术联合Sublay修补术具有覆盖完全、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下腹巨大切口疝的有效方法;注意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细节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约为2%~11%,而感染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约为23%。随着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普及,大部分患者得到了康复,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复发,David统计切口疝5年复发率为12.3%,13年复发率为23.1%,随着时间的延长,切口疝的复发率逐渐增加。造成切口疝复发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患者自身因素和腹部力学的原因,又有手术方式和技术的原因,切口感染也是切口疝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切口疝通常发生于接受腹壁手术的患者,尤其是当原切口并发有感染后。有数据统计,腹部手术后切口疝的发病率波动在2%~11%[1]。巨大切口疝目前定义为腹壁缺损最大直径超过10cm或疝囊容积与腹腔容积的比值〉15%(不论腹壁缺损的最大直径为多少)[2-3]。巨大切口疝的手术修补非常困难,原因是:完全还纳长期脱入疝囊(第二腹腔)内的众多疝内容物,而原腹腔容量可能已经明显缩小,甚至小于第二腹腔。即使完全还纳并勉强完成了缝合修补,又会造成短期内腹腔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的急剧升高,术后难免不再复发,甚至可能导致致死性的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2013年10月11日收治了1例罕见的腹部巨大切口疝并伴有腹壁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通过主动腹腔减容的方式并采用生物补片修补腹壁缺损,取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腹壁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切口疝诊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切口疝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10例切口疝病人,在CT加密平扫的基础上应用GE公司ADW4.2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同时测量了腹壁缺损,计算体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例病人均能根据三维图像,测量疝的直径(mm)、面积(mm2)和体积(cm3);3例病人测量了腹腔容积,腹腔容积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分析指数为0.140。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切口疝的缺损,并能精确计算出体积;其经济花费是病人可接受的。其能补充许多普通CT无法提供的临床数值,是一项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疝是指腹腔内脏器或组织自腹壁切口突出的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11%。美国每年大约有40万-50万例腹壁切口疝患者,就诊患者约在10万例左右。  相似文献   

7.
<正>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报道的发生率差别较大,从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来看,加权平均发生率在术后23.8个月时为12.8%,但有报道对高危患者的前瞻性长期随访中,切口疝的发生率高达69%。报道中切口疝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研究的对象人群、腹壁切口类型、随访时间的长短和切口疝的诊断方法;切口疝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手术部位感染、肥胖和腹主动脉瘤手术。然而似乎缝合材料和外科缝合技术才是切口疝发生  相似文献   

8.
腹壁切口疝的微创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腹壁切口疝是开腹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1]。外科手术是治愈的唯一手段。应用人工合成修补材料是外科治疗切口疝新的里程碑,相对于组织修补术、补片修补术有较大的优势,如复发率下降、巨大切口疝得到治疗等。1993年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2 0 0 3年 8月 )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 2 %~ 11% ,其发病常与切口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 :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 ,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一、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 :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 ,(2 )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3~ 5cm ,(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5~ 10c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种能够预防腹腔镜术后切口并发症的简单、实用及价廉的缝合方法。方法使用弹性钩线针在腹腔镜直视下缝合小切口,将用弹性钩线针进行分层缝合切口的腹腔镜手术患者3 120例设为研究组,将用传统弧形针缝合的腹腔镜手术患者3 12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切口疝和切口出血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为0.16%,其中上腹部手术为0.15%,下腹部手术为0.18%;对照组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为0.68%,其中上腹部手术为0.64%,下腹部手术为0.70%;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切口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出血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术后切口疝发生率为0.07%,其中上腹部手术为0,下腹部手术为0.12%,老年人手术为0.15%;对照组术后切口疝发生率为0.44%,其中上腹部手术为0.24%,下腹部手术为0.59%,老年人手术为0.99%;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使用弹性钩线针在腹腔镜直视下缝合小切口,能够在不延长切口和不增加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将腹膜层和肌层对位缝合,能够发现并缝合结扎切口处合并存在的隐匿疝和腹壁缺损,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腹腔镜术后切口疝和切口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