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阿片类依赖的神经分子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阿片类依赖是一种特殊的疾病 ,目前认为阿片类物质作用于体内阿片受体引起脑内神经递质和第二信使的一系列变化是产生依赖的主要原因。作者就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肽、神经递质、第二信使系统等在阿片依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阐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吴明松  王大忠  罗素元 《医学综述》2006,12(24):1523-1526
阿片类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的细胞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系统多个部位的改变。近来的研究表明,其机制主要是阿片类药物进入机体后,通过阿片受体介导所产生的受体后效应,如第二信使、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等。本文从内源性阿片肽、神经递质,第二信使三个方面概述阿片类药物依赖及戒断的细胞分子机制,并从生物-心理-社会的戒毒模式来阐述阿片类药物依赖及戒断的治疗。该模式以社会整合为核心,包括了脱毒、康复、后续照管等三个阶段戒毒仍然是当今的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阿片产生的耐受、依赖导致环磷酸腺苷cAMP通路的上调,cAMP通路的上调受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受体与其偶联的刺激型G蛋白的调节。长期阿片作用通过蛋白激酶C(PKC)、蛋白激酶A(PKA)、Ca2+/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2+/CaMKII)等蛋白激酶系统而影响神经分子的信号转导通路。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诱导受体内吞、下调、脱敏及AC超敏等效应导致了阿片耐受、依赖的产生。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第二信使依赖的蛋白激酶对受体的磷酸化调节是产生阿片耐受、依赖的重要步骤。本文讨论了多种蛋白激酶在阿片耐受、依赖的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阿片成瘾,又称为阿片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可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由于阿片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医学干预手段。研究阿片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寻找有效的防复吸药物已成为阿片依赖研究领域的热点。胍丁胺是一种新发现的候选神经递质或调质,被认为是咪唑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本文主要以我们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对外源性胍丁胺的抗阿片依赖作用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胍丁胺作为咪唑啉受体的内源性配体,能调节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有多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如降糖、利尿、对抗阿片类药物所致耐受和依赖、抗炎等,因此胍丁胺很可能是又一个新的神经递质或调质.  相似文献   

6.
苏军凯  郑有顺 《医学综述》1998,4(8):440-442
<正>吗啡依赖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清楚.在发现脑内阿片受体后的十余年中,学者对阿片受体进行大量研究,试图用脑内受体密度、数目和亲和力的改变来解释吗啡依赖成因,但均告失败.近年来,许多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受体后效应在吗啡依赖中的作用.其中,G蛋白的活性、Ca~(2+)、cAMP等第二信使和蛋白磷酸化过程的改变.与受体偶联的胞内Ca~(2+),以及钙调素(CaM)、Ca~(2+)/CaM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在吗啡依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 Ca~(2+)与吗啡依赖吗啡作为一种阿片类化合物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影响着受体门控性离子通道的关闭或开放.目前已知所有的阿片受体都是由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介导而产生效应的.阿片类物质对神经元胞内Ca~(2+)有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急性作用,即直接降低神经元胞内Ca~(2+)浓度.急性注射大剂量吗啡可减少大、小鼠脑突触中钙离子的含量.Toru等(1989)发现к、μ、δ受体激动剂都  相似文献   

7.
纳洛酮在临床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纳洛酮的临床作用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是吗啡的16倍,内阿片肽的2~3倍,能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内阿片肽产生所致的广泛病理生理效应,特别是能逆转呼吸、循环抑制和意识障碍,解除阿片类药物中毒症状。内源性阿片肽是一种传递神经冲动或释放激素的神经递质,其分布与阿片受体相—致,存在于脑及许多外周组织,特别集中于脊髓胶质区、杏仁核及丘脑的中央部。阿片肽活性类似于吗啡,通过与阿片受体结合影响神经、内分泌、呼吸、胃肠道、心血管等系统,保持体内各项功能活…  相似文献   

8.
阿片成瘾是以失去控制地使用阿片类药物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包括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躯体依赖主要表现为耐受和戒断反应,而精神依赖主要表现为心理渴求和持续性强迫觅药行为.关于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机制,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而阿片类药物只有作用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才能引起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和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导致靶细胞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1].所以,阿片受体及受体后信号转导的改变等在阿片耐受、成瘾形成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类经典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广受医学界关注。除了疼痛调制和成瘾,阿片受体还广泛参与各种生理以及病理活动。阿片受体是体内最错综复杂的神经递质系统。3种不同的阿片受体通过在大脑及其他器官的交叉分布调节着阿片类药物的功能作用。由于目前阿片受体在大脑内的功能尚未清楚,以至于阿片类药物更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受限。随着人类对阿片受体亚型及晶体结构的发现及了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将会更广泛,应用效果将会更精准。  相似文献   

10.
吗啡是临床常用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中出现恶心、呕吐、镇静、瘙痒、便秘、尿潴留、呼吸抑制等副作用,长期应用又出现耐受和依赖。大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吗啡所产生的全部效应,而小剂量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不仅能减少或减轻吗啡所致的副作用,还能增强吗啡的镇痛效能。本文就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与吗啡的联合应用、小剂量阿片受体拮抗剂增强吗啡镇痛效能、减弱吗啡耐受和依赖的作用机制,以及拮抗副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阿片类药物依赖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地深入认识。目前大多数学认为阿片依赖是一种细胞适应性反应,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的适应,包括神经化学物质,神经电生理以及突触形态亚结构方面的变化,也包括细胞机能适应和形态适应,从而导致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及组织结构的代偿性改变,最终达到病理状态的平衡。这些适应性变化构成了药物依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尤以神经递质特别是多巴胺递质及其受体的改变与药物依赖的关系最值得关注,本就此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柳瑞  闫东  袁曙光 《医学综述》2008,14(13):2057-2061
磁共振波谱成像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以外多个组织、器官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阿片依赖者行磁共振波谱成像可测定其脑内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的含量。本文就磁共振波谱成像原理及其在阿片依赖中的应用予以综述,并简述阿片依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吗啡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但吗啡可致欣快感而依赖成瘾,目前关于吗啡成瘾的机制已成为药物成瘾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脑内神经递质、内源性阿片肽及氨基酸变化,以及可能的阿片受体后机制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对人参皂苷拮抗阿片类药物成瘾有关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人参皂苷对阿片类药物成瘾后有关动物行为的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中的神经递质受体学说和阿片受体后机制学说。参考文献26篇。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是常用的麻醉镇痛方式之一,但瘙痒是该镇痛方式给患者带来的极大困扰,目前的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综述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的治疗现状、基础研究进展(包括神经递质学、阿片受体学和信号通路学),结合本课题组关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与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的相关研究,为治疗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提供新思路。NMDA受体在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NMD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椎管内阿片类药物所致瘙痒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阿片类依赖者戒毒药物较多 ,方法各异 ,但大多是单一药物治疗 ,联合用药较少。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该是药物替代“梯度疗法”[1,2 ] ,即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半拮抗剂→阿片受体拮抗剂。最新进展是在戒毒的早期 ,使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如美沙酮控制急性戒断症状 ,4~ 7天后使用阿片受体半拮抗剂如丁丙诺啡治疗较轻的戒断症状 ,在康复期 ,应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作为预防复吸的辅助治疗[1-4 ] 。本文综述了美沙酮与丁丙诺啡联合梯度疗法对阿片类依赖者脱毒治疗的进展。1 理想的戒毒药物[1]目前国内外对阿片类依赖患者戒毒治疗的药物较…  相似文献   

17.
汪春运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0):904-905
阿片激动μ受体,引起欣快、抑制快动眼睡眠、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功能;阿片激动κ受体,引起犒赏抑制、心绪不良、心律失常和抑制阿片戒断症状;阿片激动δ受体,引起镇痛效应、性欲减退、减慢心率和抑制呼吸。本文就阿片受体的种类及其临床效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上海医学》2002,25(6)
《阿片类药物耐受和成瘾的分子机制研究》荣获 2 0 0 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本项目研究了阿片类物质介导神经信号转导的调控及其耐受成瘾的机制。证明在阿片作用下阿片受体发生GRK催化的磷酸化、与 β arrestin结合引起与G蛋白解偶联和受体内化 ,造成阿片受体的脱敏。PKC在阿片受体的异源脱敏中有关键作用 ,NMDA受体激活PKC导致阿片受体脱敏 ,阿片非依赖的、其它信号转导通路引起的PKC的异源激活也能导致阿片受体的磷酸化并导致 β arrestin和clathrin依赖的受体的内化。该研究阐述了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19.
海洛因依赖与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和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13例海洛因依赖者和214名正常对照μ阿片受体基因.结果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之间的上述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μ阿片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海洛因依赖无关联.  相似文献   

20.
孙娟  呼海燕 《农垦医学》2007,29(4):306-309
神经肽在痛及痛觉调制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最为人们熟悉的是阿片肽.1994年Bunzow[1]和Fukuda[2]等发现了一种新型阿片类受体,属G蛋白耦联受体,但其与众多阿片受体特异性配体亲和力很低,不能结合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因此称之为阿片受体样受体(opioid receotor-like 1 receptor,ORL1).1995年Meunier[3]和Reinscheid[4]分别从大鼠和猪脑组织中发现了该受体内源性配体,分别称为痛敏素(nociceptin)和孤啡肽(orphanin-FQ,OFQ).现就OFQ的分子结构及分布,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关系、药理特性及生物学功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