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ESE)联合运动心电图(ExECG)检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60例PCI术后疑似发生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ESE、ExECG、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ESE、ExECG、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ESE、ExECG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阳性54例,阴性6例;ESE单项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灵敏度为75.93%,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75.00%;ExECG单项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灵敏度为59.26%,特异度为66.67%,准确度为60.00%;ESE、ExECG联合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灵敏度为85.19%,特异度为50.00%,准确度为81.67%;ESE、ExECG联合检查诊断PCI术后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高于ExECG单项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E、Ex...  相似文献   

2.
单纯冠状动脉搭桥作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有效措施,近年来随着麻醉、心肌保护、外科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围术期病死率已降至2.4%,但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报告较少,围术期病死率也明显高于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病死率可高达11.63%~17.00%[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技术(CE)在冠心病外科治疗中的运用,并评估其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8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及冠脉旁路移植术的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参数、术后恢复情况和近期随访结果,并总结CE的技术要点.结果所有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中,前降支6例(33.33%),对角支4例(22.22%),右冠状动脉主干4例(22.22%),后降支3例(16.67%),钝缘支1例(5.56%).所有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LVEF显著增加,LVEDD显著缩小,心功能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弥漫性冠脉病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对于此类患者术后近期心功能改善、逆转心肌重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从而探讨桡动脉闭塞发生的原因.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1086例,分别分为冠状动脉造影组(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以及初次介入组和多次介入组,比较各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结果 1086例患者中,30例出现桡动脉闭塞(2.8%),其中CAG 4.0%,PCI 1.8%,初次手术2.6%,多次手术3.1%.结论 合适的术后压迫、术后手腕部活动的指导以及术后指肢血流的观察等方面的护理均有助于预防桡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5.
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急性期和远期效果。方法:对3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钙化性狭窄的34处靶血管行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并行补充性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置入术,观察急性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远期随访结果。结果:由术前狭窄(87.5±7.6)%减至术后残余狭窄(5.0±10.4)%熏血管造影成功率100%,操作成功率96.9%。急性期无死亡、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CABG)。1例无Q波心肌梗死,随访期内2例心肌缺血症状复发,心源性死亡1例,再次血管重建2例,无CABG病例。结论:高速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PTCA或支架置入术治疗钙化性冠状动脉狭窄安全可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及经验。方法:对60例5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进行统计,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狭窄超过75%(左主干超过50%)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其中11例冠状动脉存在单支或多支病变,造影阳性率18.3%。冠状动脉狭窄75%以上者换瓣同期行冠脉搭桥手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10.0%),无手术死亡,随诊4~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50岁以上瓣膜病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可为术前诊断和排除冠心病、选择术式提供帮助,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文豪 《吉林医学》2011,(1):196-19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13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组患者穿刺成功率100%,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做好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 140例患者治疗成功138例,成功率为98.6%;发生严重并发症死亡2例,病死率为1.4%.结论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窦瘤和室壁瘤的手术疗效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瘤和室壁瘤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室壁瘤切除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随访6至12个月。结果:术后5例患者均存活,手术成功率100%。左室射血分数术前从平均33%改善至术后近期50%,随访期间为57%(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从术前平均58mm改善至术后近期49mm,随访平均内径为48mm(P<0.01);心功能分级(NYHA)从术前2.8级改善至术后2.2级,随访期间为1.6级(P<0.05)。随访复查冠状动脉CTA提示冠状动脉瘤瘤径无扩大,桥血管通畅。结论:对于川崎病合并左主干冠状动脉瘤和室壁瘤的患者,瘤径小于10mm时,术中可旷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围术期观察和护理。方法:对293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和配合、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观察手部血液循环、健康教育等。结果:288例获得成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8.3%。结论:加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预防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及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2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得出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MSCT检查的敏感性为91.27%,特异性为97.82%,阳性预测值为87.12%,阴性预测值为98.58%。MSCT诊断冠脉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44%,阳性预测值为81.82%,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在无创伤的前提下比较准确地显示出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以及冠脉PCI术后支架狭窄情况,这在临床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尚不清楚选择性大血管手术前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是否有益。方法:在选择性大血管手术前随机选定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高危患者和冠状动脉疾病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接受或不接受血运重建术。主要指标为远期死亡率。结果:18个退伍军人医疗中心中共5859例患者预期进行血管手术,其中510例(9%)适合本研究者,被随机分为术前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组或对照组。血管手术指征为腹主动脉瘤扩张(33%)或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67%)。59%指定术前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41%患者接受旁路手术。从随机分组到接受血管手术的中位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发生桡动脉闭塞和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6年12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接受护理模式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观察组(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患者为对照组(42例),观察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问卷调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 结果 接受协同护理模式服务的观察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2.4%(1例),护理满意度为100.0%(42例);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服务的对照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为19.1%(8例),护理满意度为85.7%(36例)。2组患者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对经桡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改善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4.
根据1004例胸廓内动脉(IMA)-冠状动脉旁路术的临床实践,对比手术的优缺点并讨论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全组病例男性817例,女性187例;年龄27~83岁。其中10%仅采用IMA作为旁路血管,90%还同时进行1~4支大隐静脉旁路术。住院死亡率1.8%,围术期梗塞发生率2.6%。本组资料指示IMA可适用于心肌血运重建手术,其主要优点是远期通畅率高达90%。主要缺点为仅限于与近端1或2支冠状动脉吻合,手术操作要求较大隐静脉冠状动脉吻合术高,以及手术后肺部并发症机会较多,但随着经验的增加,上述缺点正被逐渐克服,IMA旁路术的安全性至少与大隐静脉旁路术相同,且其远期通畅率高于后者,看来IMA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中的地位正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君蓉 《当代医学》2012,(27):63-64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2010年10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68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670例,成功率为97.8%;桡动脉插管成功650例,成功率为94.9%.其中265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3例,桡动脉痉挛30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在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优势.方法 回顾行分析我院经桡动脉和传统股动脉路径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连续病例共152例,比较手术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成功率95.6%,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93.1%.2例因穿刺桡动脉失败改股动脉途径手术成功,1例困右锁骨下动脉畸形而改股动脉途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手术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不影响患者的术后活动.但手术医师必须很好掌握桡动脉穿刺技术,导管操作技术.同时需要不断积累预防处理血管痉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孙世博 《中外医疗》2013,32(11):45-46
目的观察和分析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来该院住院并进行治疗54例冠心病患者,对全部已经确诊或者疑诊冠心病患者实行选择性地冠状动脉造影。运用定量计算机分析系统,具体测量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如果其狭窄程度≥75%,则对病人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研究和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靶血管的特点和手术的成功率与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的随访状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成功率98.1%,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成功率96.5%。治疗该病变的成功率为96.3%,治疗完全闭塞病变的血管17支,总成功率为68.5%,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有2.3%。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来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及资料表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介入医生的首选并广泛被患者接受。但随着介入诊治例数的增加,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失败比例高达15%,同时桡动脉闭塞高达2.5%~10%[1];经肱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9.5%~99.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首选途径[2]。因此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患者,我院从20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并对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短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收集31例确诊冠心病并拟行PCI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将心肌节段分为:1冠状动脉无狭窄组,无狭窄;2轻度狭窄组,狭窄<50%;3中度狭窄组,狭窄≥50%,且<70%;4重度狭窄组,狭窄≥70%。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测量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同期取2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将心肌收缩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1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时,心肌纵向应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变率较健康对照组减低(P<0.05);2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组,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进一步减低(P<0.05)。3 PCI冠状动脉干预组(即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心肌纵向应变及应变率术后较术前升高(P<0.05),而PCI冠状动脉未干预组术后应变指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变和应变率指标能够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狭窄冠状动脉支配节段的局部心肌功能,并为PCI手术疗效评定提供了一种无创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后房颤的发生率.②方法102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非体外循环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温氧合血和冷氧合血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③结果不停搏组、温血停搏组、冷血停搏组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25.7%(9/35),28.1%(9/32),28.6%(10/35),差异无显著性(x2=0.087,P>0.05).④结论术后房颤不能由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不同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