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杨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KB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上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提供思路。方法:用不同浓度白杨素(1,2,4,8,16和32 μmol/L)处理KB细胞24 h,采用MM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化学发光法检测caspase-3/7活性,JC-1法检测K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的活化。结果:白杨素以浓度依赖方式抑制KB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促进caspase-3/7的活化,降低KB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同时抑制AKT和PI3K磷酸化。结论:白杨素诱导KB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抑制PI3K/AKT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β-谷甾醇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HCT116并分为β-谷甾醇高(240μmol/L)、中(120μmol/L)、低剂量(60μmol/L)组,设置空白对照组(0μmol/L)。应用不同浓度的β-谷甾醇处理HCT116细胞。24h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β-谷甾醇对HCT116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Hoechst 33342细胞核染色法检测β-谷甾醇对HCT116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细胞克隆集落形成实验检测HCT116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应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HCT116细胞中PI3K、磷酸化Akt、Akt、抗凋亡蛋白Bcl-2、促凋亡蛋白Bax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AutoDock软件实现β-谷甾醇与PI3K和Akt蛋白的分子对接。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β-谷甾醇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HCT116细胞中磷酸化Akt、PI3K、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Bax蛋白的表达;β-谷甾醇与PI3K、Akt蛋白的结合均较为稳定。结论 β-谷甾醇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HCT116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鱼藤素对结肠腺癌HCT116细胞ACL表达、上皮间质化及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未加药NCM460细胞作为空白组,通过药物毒性实验检测鱼藤素对人正常结肠NCM460细胞无毒性作用的最大浓度(TC0),将TC0稀释为3个梯度浓度作用于结肠腺癌HCT116细胞为鱼藤素组,设置正常培养HCT116细胞为对照组,另培养HCT116细胞予以白杨素8μmol/L培养设为阳性对照组。通过噻唑蓝(MTT)法、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克隆能力、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ACL、N钙黏蛋白(N-cadher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nail蛋白表达。结果 鱼藤素对人正常结肠NCM460细胞TC0为40μmol/L,以鱼藤素40μmol/L为最高浓度,梯度递减为10、20、40μmol/L作用于HCT116细胞。与对照组比较,鱼藤素组(10、20、40μmol/L)及阳性对照组细胞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莪术醇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5、10、25、50、100 μmol/L)莪术醇,0 μmol/L莪术醇为对照组,干预SKOV3细胞24 h、48 h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莪术醇及PI3K/AKT通路阻断剂LY294002对细胞PI3K、p-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莪术醇对SKOV3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但不呈现时间依赖性,IC50值为48 μmol/L;莪术醇能明显抑制SKOV3细胞的迁移与侵袭,促进其凋亡(均P<0.01),降低细胞PI3K、AKT总蛋白表达(均P<0.05),显著降低其活化形式p-PI3K、p-AKT的表达(均P<0.01);莪术醇与LY294002联用后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较单独用莪术醇时下调p-PI3K、p-AKT蛋白更为显著(P<0.05)。结论:莪术醇能抑制SKOV3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诱导其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抑制PI3K/AK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低氧培养对RL95-2细胞线粒体损伤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低氧培养对于人子宫内膜上皮腺癌细胞株(RL95-2)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含有不同浓度(0、10、30、62.5、125 μmol/L)氯化钴的培养液培养RL95-2细胞株。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JC-1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随着氯化钴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62.5 μmol/L作用下), RL95-2细胞增殖活性逐渐下降,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结论 缺氧造成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线粒体损伤,凋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含羞草碱对人咽鳞状细胞癌FaDu细胞凋亡及DNA损伤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观察左旋含羞草碱作用不同时间后FaDu细胞的生长状况;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左旋含羞草碱与枸橼酸铁铵对FaDu细胞凋亡的影响;CCK-8法检测左旋含羞草碱与枸橼酸铁铵作用后FaDu细胞的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左旋含羞草碱作用于FaDu细胞后p-Histone-H2AX、p-ATR、p-ATM、p-mTOR等DNA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左旋含羞草碱作用于咽鳞状细胞癌FaDu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100 μmol/L枸橼酸铁铵对FaDu细胞的凋亡具有抑制作用,缺铁或铁过量对肿瘤细胞凋亡具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左旋含羞草碱组(200 μmol/L)FaDu细胞凋亡最显著,左旋含羞草碱200 μmol/L+枸橼酸铁铵50 μmol/L组和左旋含羞草碱200 μmol/L+枸橼酸铁铵100 μmol/L组FaDu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枸橼酸铁铵组(50、100 μmol/L)FaDu细胞凋亡明显减低;对FaDu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左旋含羞草碱组(200 μmol/L)、左旋含羞草碱200 μmol/L+枸橼酸铁铵50 μmol/L组、左旋含羞草碱200 μmol/L+枸橼酸铁铵100 μmol/L组,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左旋含羞草碱浓度的增加,FaDu细胞p-ATR蛋白的表达降低,p-Histone-H2AX、p-ATM、p-mTOR等蛋白的表达增强。结论:左旋含羞草碱可能通过干扰FaDu细胞铁代谢,调控AKT/mTOR等信号通路,引起细胞DNA双链损伤,导致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结肠癌HT29、HCT116细胞增殖、凋亡情况的影响以及AKT/GSK3β信号通路的变化。方法 HT29、HCT116结肠癌细胞经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0μmol/L,40.0μmol/L,80.0μmol/L)处理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annexin-V FITC/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以及Akt、GSK3β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对HT29、HCT116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均有影响(P0.01),并且影响呈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对HT29、HCT116细胞均有诱导凋亡的作用(P0.01),且诱导HT29、HCT116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罗格列酮处理细胞48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cl2/Bax表达水平、P-GSK3β、P-Ak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Akt、GSK3β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Akt/GSK3β通路的激活,改变Bcl2/Bax情况,发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GES-1细胞CSE,NF-κB及IL-8 mRNA表达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对H. pylori所致胃黏膜细胞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GES-1细胞培养24 h后分为对照组(不加H. pylori及NaHS)、H. pylori组、NaH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 50,100,200或400 μmol/L NaHS)和H. pylori+NaH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H. pylori与50,100,200或400 μmol/L NaHS),每组分别培养3,6,及12 h,用RT-PCR法检测各组GES-1细胞CSE,NF-κB 及IL-8 mRNA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 pylori组CSE,NF-κB及IL-8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P<0.05),200 μmol/L NaHS组和400 μmol/L NaHS组CSE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NaHS各组NF-κB和IL-8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HS各组、H. pylori+200 μmol/L NaHS组及H. pylori+400 μmol/L NaHS组CSE,NF-κB及IL-8 mRNA表达均较H. pylori组降低(P<0.05);H. pylori组、H. pylori+200 μmol/L NaHS组及H. pylori+400 μmol/L NaHS组CSE,NF-κB及IL-8 mRNA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 pylori诱导GES-1细胞NF-κB和IL-8 mRNA表达,并上调CSE mRNA表达;200和400 μmol/L NaHS能抑制H. pylori感染诱导的GES-1细胞NF-κB和IL-8 mRNA表达,改善H. pylori感染所致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杜旭  袁源  简华宏  李晓凤  李建军   《四川医学》2022,43(12):1185-1191
目的 探讨渥曼青霉素对人黑色素瘤C816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对PI3K/AKT/NF-κB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C8161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2.5、5.0、10.0、15.0、20.0μmol/L)的渥曼青霉素或阳性药物(200μmol/L的5-氟尿嘧啶)处理,对照组细胞不做处理。然后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C8161细胞形态,活细胞计数(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EdU法测定细胞增殖率,划痕法测定细胞迁移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情况,RT-qPCR测定EMT相关因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B)测定PI3K/AKT/NF-κB通路相关蛋白(AKT、p-AKT、NF-κB p65和p-NF-κB p65)和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渥曼青霉素和阳性药物处理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N-cadherin、Vimentin、p-AKT/AKT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凋亡、致瘤性的影响及其初步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ATRA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0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能力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给药后两种细胞的形态变化,应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ATRA对B16F1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分别采用DAPI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染色观察B16F10细胞凋亡情况,JC-1染色实验检测B16F10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B16F10细胞中Caspase-9、Caspase-3的活化情况,利用体内成瘤实验观察ATRA对B16F10细胞致瘤性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ATRA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B16F10细胞和L929细胞增殖,但B16F10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L929细胞的存活率(P<0.05);分别以低、中、高3个浓度(6.25、16、40 μmol/L)的ATRA处理细胞24 h后,显微镜下可见B16F10细胞在中浓度时呈凋亡样改变,高浓度时细胞基本死亡,丧失正常形态;而L929细胞形态仅在高浓度时发生显著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提示B16F10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在中浓度即受到明显抑制(P<0.05);继续以中浓度(16 μmol/L)的ATRA作用B16F10细胞24 h,DAPI染色可见细胞核裂解,甚至可见凋亡小体;AnnexinV-FITC/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凋亡率为(37.27±4.42)%;JC-1染色实验提示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得给药后Caspase-9、Caspase-3显著被活化,活性分别增加了(1.54±0.00)、(3.09 ±0.01)倍(P<0.05);成瘤实验结果显示ATRA处理后的B16F10细胞致瘤性显著降低(P<0.01),甚至消失.结论 ATRA能显著抑制B16F10细胞体外增殖、迁移能力,并能通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活化Caspase-9、Caspase-3蛋白诱导细胞凋亡,进而抑制B16F10致瘤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Ima)在体外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表型的影响。【方法】RAW264.7细胞在LPS(0.1μg/mL)或/和Ima(1μmol/L,5μmol/L)处理后,通过Q-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10、CCL2、iNOS、TNF-α和Arg1的mRNA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NOS蛋白表达变化以及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活化情况;利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L-1β、CCL2、IL-10和TNFα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LPS刺激8h后,RAW264.7细胞内的炎症指标IL-1β、CCL2、iNOS和TNF-α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以及抗炎指标IL-10的mRNA水平也明显升高(P<0.001);LPS刺激24h后,细胞上清中IL-1β、IL-10、CCL2和TNF-α的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0.001),细胞内iNOS蛋白表达以及p65,p38,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和LPS组相比,Ima提前处理后,IL-1β、CCL2、iNOS和TNF-α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01)而IL-10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01),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Ima的预处理抑制了LPS诱导的p65,p38,ERK和AKT磷酸化。单独用Ima处理RAW264.7细胞后,细胞的功能状态未见明显的改变。【结论】伊马替尼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表型,这种作用与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iR-372-5p通过靶向PTEN调控PI3K/AKT/CXCL12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qRT-RCR检测miR-372-5p在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及结直肠癌细胞和正常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372-5p与PTEN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inhibitor-NC/mimics-NC(miR-372-5p抑制剂/类似物的阴性对照)、miR-inhibitor(miR-372-5p抑制剂)、miR-mimics(miR-372-5p类似物)以及共转染miR-inhibitor+si-PTEN(PTEN干扰)、miR-mimics+PI3K抑制剂对PTEN、CXCL12表达和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水平的影响;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检测以上各组、共转染miR-mimics+si-CXCL12(CXCL12干扰)以及转染mimics-NC、miR-mimics后的HCT116条件培养基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72-5p较癌旁组织表达升高,相对于NCM460,HCT116较SW620中miR-372-5p表达上调更显著(P<0.01);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PTEN是miR-372-5p的潜在靶基因(P<0.05)。相较于NC组,miR-mimics可降低PTE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CXCL12蛋白表达水平和AKT磷酸化水平,提高HCT116迁移能力;而miR-inhibitor则导致相反的结果(P<0.05),si-PTEN可中和miR-inhibitor的作用(P<0.01);PI3K抑制剂可降低CXCL12的蛋白表达水平,并抑制HCT116迁移能力(P<0.05),而miR-mimics可中和这一作用(P<0.01);miR-mimics转染HCT116的条件培养基可提高NCM460的迁移能力(P<0.01),联合si-CXCL12可逆转miR-mimics对HCT116转移的促进作用(P<0.01)。结论 miR-372-5p通过靶向PTEN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CXCL12的表达,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钙敏感受体(calcium-sensing receptor,CaSR)在3,3′-二吲哚甲烷(3,3′-diindolylmethane, DIM)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20、40、60、80 μmol/L)DIM分别处理人肝癌HepG2和SMMC-7721细胞24 h,采用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增殖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aSR蛋白表达,筛选合适的DIM浓度,Transwell法检测DIM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另将HepG2和SMMC-7721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60 μmol/L DIM组、300 μmol/L氯化钆(CaSR激动剂)组及氯化钆+ DIM组(用300 μmol/L氯化钆预处理细胞0.5 h,再与60 μmol/L DIM共处理24 h),评价细胞增殖、CaSR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60 μmol/L和40 μmol/L DIM处理后可分别显著抑制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能力(P均<0.05),降低两株细胞CaSR蛋白表达量(P均<0.05);DIM抑制两株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呈效应剂量关系;与60 μmol/L DIM组相比,300 μmol/L氯化钆+60 μmol/L DIM组细胞CaSR蛋白表达、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激活CaSR可以缓解DIM引起的抗肝癌效应,提示CaSR可能是DIM抗肝癌作用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NP32A基因下调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与AKT 信号通路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结直肠癌细胞 HCT116和SW480 sh-NC和 sh-ANP32A的稳定细胞株,MTT检测24、48及72 h时ANP32A敲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NP32A敲低对 AKT的活性的影响;应用AKT的激活剂(SC79)和抑制剂(MK2206)干预HCT116及 SW480 细胞,MTT 检测 24、48、72 及 96 h 时 SC79 和 MK2206 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 小室观察 SC79 和MK2206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作用;然后用SC79和MK2206干预上述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的sh-NC 和 sh-ANP32A稳定细胞株,将每种细胞分为 sh-NC 对照组,sh-NC SC79,sh-NC MK2206,sh-ANP32A 对照组,sh-ANP32A SC79,sh-ANP32AMK2206 六个组,细胞划痕分析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 小室分析细胞侵袭能力,WB 检测SC79和MK2206对shANP32A细胞侵袭迁移相关因子metadherin(MTDH)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sh-NC)相比,24、48及72 h检测的sh-ANP32A组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均被明显抑制(P<0.01),同时 ANP32A 的下调能抑制 HCT116 和 SW480 细胞内 AKT 的活性(P<0.01);AKT抑制剂MK2206能抑制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迁移(P<0.05),而AKT激活剂SC79 虽然对细胞增殖影响较小,但是能显著促进大肠癌的侵袭转移(P<0.01);在ANP32A下调的细胞中,与sh-ANP32A对照组相比,AKT抑制剂MK2206能加强ANP32A下调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同时增强ANP32A表达下调对MTDH表达的抑制作用,AKT激活剂SC79能部分恢复大肠癌细胞因ANP32A下调导致的侵袭迁移抑制(P<0.01),且减弱ANP32A表达下调对MTDH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 ANP32A表达下调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迁移作用可能与AKT 信号通路活性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 CAPE)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细胞HCT116细胞周期和cyclin D1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大肠癌细胞株HCT116为研究对象,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CAPE处理24 h后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CAPE处理24、48 h 后cyclin D1表达的变化.结果 2.5、5.0、10 mg/L CAPE处理HCT116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百分率上升,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2.5、5.0、10 mg/L CAPE处理HCT116细胞24、48 h后cyclin D1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CAPE诱导HCT116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cyclin D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斑蝥酸钠协同雷公藤甲素对人肝癌7721细胞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系列浓度的斑蝥酸钠与雷公藤甲素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人肝癌7721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它们对人肝癌7721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荧光倒置显微镜法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各组用药对人肝癌7721细胞中NF-κB p65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斑蝥酸钠和雷公藤甲素单独用药均可抑制人肝癌7721细胞的生长(P<0.05),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两药联合作用对人肝癌7721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均大于单独用药(P<0.05) ,并且两药联用可以显著下调NF-κB p65表达(P<0.05),显著上调caspase-3的表达(P<0.05)。结论:斑蝥酸钠和雷公藤甲素均可抑制人肝癌7721细胞的生长,通过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斑蝥酸钠可协同雷公藤甲素上调caspase-3的表达并下调NF-κB p65表达,联合用药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及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2.50、7.50、15.00μmol/L);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2.50、7.50、15.00μmol/L)分别处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以DMEM‐F12培养基,加入0.10%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通过细胞划痕试验,定向迁移试验和Transwell试验来检测不同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0.1%DMSO对内皮细胞的迁移无明显影响,其作用后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与DMEM‐F12单独作用无明显区别,说明小剂量DMSO作为LY294002、PD98059的溶剂不影响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功能;应用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PD98059处理后,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受抑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高而增大;LY294002与PD98059组比较,前者迁移距离更小,细胞迁移数较后者少,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均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水平、垂直和定向迁移,且与抑制剂浓度呈正相关;PI3K/AKT信号通路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比MEK/ERK信号通路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