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因病机与证治方药争议颇多。通过推演张仲景的诊疗过程,分析本条文病因病机与桂枝、芍药去留之争,认为本条文之病因为汗不得法后又经误下,病机为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与水液代谢不利,方药应遵循《伤寒论》原文"去桂"而"留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能开结利水,宣通表里,临床上治疗水停中焦,三焦气化不利的病证。  相似文献   

2.
<正>《伤寒论》第28条载:"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总体而言主要有两点:一是病机之争,即有无表证;二是方药加减之争,即"去桂"还是"去芍"。这两种争议孰是孰非,笔者愿提出如下拙见。1本条文无表证本条文有无表证,历来争论不休,成无己[1]、吴谦[2]等认为本条文有表证,其根据是条文中有"仍头  相似文献   

3.
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第28条的因机证治分歧较多,主要围绕该证有无表证和方中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两个问题进行争论。认为该证无表证;且应当是去桂。而去桂的原因正是因为原文开首"服桂枝汤,或下之"七字所提示的误治过程损耗了人体阴液,体现了仲景重视顾护人体津液的思想,而与"无表证"无关。  相似文献   

4.
小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思菡 《光明中医》2006,21(6):9-10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伤寒注家有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本人认为该条文"去桂"应理解为去桂枝之量,即当"减桂"解,而真正要去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   

5.
对于《伤寒论》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后世医家争论颇多,问题主要集中在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上,各家见解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比较,认为去桂用芍即原文的用法较为允当,现辨析如下。对于桂枝、芍药的去留问题,主要有以下6种观点:一是主张去桂,支持的医家有方有执、许宏、柯韵伯、陈修园、唐容川、徐灵胎、王肯堂、冯世纶等;  相似文献   

6.
高国峰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4-135
对历代医家关于<伤寒论>第28条的各种见解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认为原文不应"去桂",更不应"去芍",桂枝对其水饮之邪的消退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28条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 2 8条曰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本条方剂的药物组成 ,自《医宗金鉴》提出“去桂当是去芍药”后 ,引发“去桂”与“去芍”之争。本人细玩原文 ,参阅各家注解 ,萌生新意 ,认为本方既不该去桂 ,也不能去芍 ,应是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去桂”乃衍文。理由如下。从病机分析 ,本条“无汗”虽似麻黄汤证 ,但并无恶寒 ,骨节疼痛 ,脉浮紧等脉证 ;“翕翕发热”虽似桂枝汤证 ,但又无恶风 ,自汗 ,脉浮缓等脉证 ;故本证根本不是太阳伤寒、中风表证。从条…  相似文献   

8.
陈英兰 《四川中医》2007,25(3):31-32
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第28条的证治争执不休,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该证有无表邪和该方中究竟是去桂还是去芍上。笔者认为该证并无表邪,去桂或是去芍当根据病人具体证情而定。  相似文献   

9.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对本条的理解,历代注家争论颇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本方汤证有无表邪,治疗用药是“去桂”还是“去芍”,以及为什么“去桂”等。近年来,伤寒学家或国内较有影响的注  相似文献   

11.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6):569-572
一般认为太阳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而葛根汤只治疗太阳伤寒的兼证。在《伤寒论》原文中,二者皆治太阳伤寒,如仔细比较,知葛根汤专治太阳伤寒表实证,是专一治表的方剂;而麻黄汤较葛根汤发汗力弱,能发散表郁而重于解除肺气郁闭,是表里同治而重于治里的方剂,故葛根汤当属太阳伤寒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2.
李宇铭 《河南中医》2011,31(12):1337-1339
厚朴七物汤一般被认为是厚朴三物汤与桂枝汤的合方,主治里实兼表虚证。细察原方方义,脉浮数不一定主表证,也可能因热在气血,搏结成瘀。方中桂枝的作用类似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主要功效在于温通经络、通利血脉,助大黄以活血祛瘀,而非解表。故厚朴七物汤主治气滞脾虚兼痰热互结证,而非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之关系。方法:从分析《伤寒论》第12条入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①太阳中风证不等同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是同一证候;②营卫失调是营气对卫气的吸引力不足,卫气对营气的约束力失常;③"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的方式、部位、程度;④桂枝汤是一首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方剂,同时又是既能治疗外感热病、又能治疗内伤杂病的方剂,并非后世认为是止汗方剂;⑤芍药在桂枝汤中的作用是养营补阴,与桂枝的温阳补卫相呼应,并非后世所说敛汗敛阴。结论: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两者大部分相同,但并不等同,不是同一证候,不能简单视之,应细细分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方法:引《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分析治表治里的原则。结果: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②六经皆有中风,不唯太阳可有中风;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也有肌里,还络属脏腑,所以既有经证,也有腑证;经证既有经表证,还有经里证;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既有太阴经经气的失常,也有太阴脾、肺的功能失常;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虽同是卫外不谐,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结论:《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对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的注解,剖析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提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主方,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外,尚有其他内外致病因素以及误治变证等;而太阳中风证则仅仅局限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中风营卫不和,是桂枝证的证型之一。因此认为桂枝汤在临床上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可辨证应用于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条文,归纳其用药特点,挖掘其用药规律和药症规律。探究药症评分较高的桂枝汤和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浮脉”为主症的桂枝汤证的相关治疗机制,为现代化和科学化解释经方的治疗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使用FangNet(http://fangnet.org)平台对太阳病篇有方症的条文以医案的形式进行录入,使用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药对和药症组合规律,并运用网络药理学相关方法揭示桂枝汤和桂枝汤证共有靶基因和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通路。结果:太阳病篇符合研究条件的条文共121个病例,58味中药,症状210余种。经平台分析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发热,浮脉,恶寒,出汗,恶风为太阳病篇的高频症状,与组成桂枝汤的甘草、大枣、桂枝、生姜、芍药这五味中药关系密切,且这五味中药属太阳病篇的核心及高频用药。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桂枝汤在治疗桂枝汤证时主要与细胞磷酸化从而促进程神经元的死亡,激活DNA转录因子的活性和RNA聚合酶Ⅱ正向调控pri-miRNA转录的生物过程相关; 并与免疫系统和心血管通路相关。结论:58味中药可以治疗210余种症状,足以体现仲景用药精妙,组方严谨。组成桂枝汤的中药位居前列,印证了桂枝汤为“群方之首”。不论是平台分析的药症关系还是从分子生物学机制,均能证明桂枝汤与桂枝汤的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少阳病柴胡类方架构浅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伤寒论》中,柴胡类方剂共有6首,共同组成了治疗少阳病的方剂。大小柴胡汤都是治疗少阳本证的方剂,少阳本证主方仍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对小柴胡汤治疗不足的一个补充,即邪重而正气不甚虚弱之时,当用大柴胡汤治疗。柴胡桂枝汤为治疗少阳兼太阳表证的方剂;柴胡加芒硝汤是治疗少阳兼阳明里实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太阴里虚的方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则是治疗三阳同病的方剂。  相似文献   

18.
结合验案,介绍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的临证体会。包括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盆腔炎太阳太阴合病、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太阳蓄血证、大承气汤加减治疗阳明腑实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少阳太阴同病、真武汤加减治疗少阴寒化证、猪苓汤治疗少阴热化证、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认为六经辨证体系指导盆腔炎的治疗较脏腑辨证更能应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从桂枝二越婢一汤到大青龙汤的比较分析,可知越婢汤当属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太阳温病是由于表气郁滞最甚,郁而化热而成的表热证,证侯当见发热而渴,无汗或汗出不畅。从石膏配伍的多首方剂,可看出温病的演变过程,而太阳温病见"不恶寒",实与太阳病提纲并无矛盾,不恶寒是太阳病逐渐传变为阳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