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明伟  舒适 《吉林中医药》2010,30(8):703-704
列缺穴为四总穴之一,《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通过分析列缺穴的由来和定位,探讨"头项寻列缺"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临床应用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现代报道和机理研究,以期说明列缺穴在治疗头项部疾病方面有特殊的疗效,同时也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对“头项寻列缺”临床机理不清的问题进行剖析,明晰源流,提出见解。“头项寻列缺”目前主要从列缺穴位特殊性、列缺所属肺脏生理功能、列缺所属肺经与膀胱经相关及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阐释。结合文献发生学对“头项寻列缺”进行溯源研究,认为“头项寻列缺”应是以《凌门传授铜人指穴》所载“千金十一穴歌”中“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为基础,结合其它歌赋与临床实践提炼而成。历代文献中列缺主治风病的记载与现代临床医家多将头项病症与风邪相联系为“头项寻列缺”提供了理论支撑。“头项寻列缺”对临床治疗风邪所致头项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缺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且为针灸临床“四总穴”之一。本人在查阅古今针灸经典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列缺穴除了可治疗头项病证“头项寻列缺”,还可用于肺系上焦系统、中焦系统、下焦系统等疾病的治疗,试图将列缺穴的穴性归纳为“通上、调中、澈下”,从穴性含义、穴名解释、列缺穴性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针灸初学者掌握列缺的穴性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从有关"头项寻列缺"的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基础、现代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从不同方面证实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治疗头项部疾病。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而任督二脉经气相通,督脉的循行路线过头项部,针刺列缺穴可疏通任督二脉的经气,能够有效治疗头项部的疾患,其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筋膜通路相关。现代机理研究涉及穴位敏化机制、红外热像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言其该句的要旨主要说明位于头项部的病症当取列缺穴治疗。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圆满地解释该句蕴含的深刻理论。临床上,很多医家在治疗头项部病症时也不会首先取列缺穴,而是腕骨穴、后溪穴等,笔者认为应当从列缺穴蕴义、肺主治节、肺经与膀胱经别通以及与小肠经互合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而拓展该穴在治疗头项部病症的临床运用。为进一步在临床验证该理论的作用疗效,笔者略举1例以彰显该穴作用的效显。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针灸文献记载中,列缺穴能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如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但笔 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中发现在治疗落枕等颈部疾病时,针刺列缺穴有的效果立竿见影,但 有的毫无效果。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对95例落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独取患侧列缺穴, 观察其疗效,希望有助于得出列缺穴与颈椎的特定关系。1 一般资料95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 天。且以往无颈椎病史。根据患者的主诉,检查患者头项部的压痛点,从C3至C7依次按 压颈椎棘突及棘突两侧,取压痛最明显处,根…  相似文献   

7.
<正>"四总穴歌"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其内容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解释为:肚腹部的病症取足三里治疗,腰背部的病症取委中穴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取列缺穴治疗,面部口腔周围的病症取合谷穴治疗。在临床上有人认为"四总穴歌"很好用,像王洪兵[1]认为"四总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是  相似文献   

8.
正列缺穴又名童玄、腕劳,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具有宣肺理气、通经活络之功[1]。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古代称闪电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处,针下之气常如闪电而上达头面。1关于"头项寻列缺"的探讨《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故从经络角度,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解释"头项寻列缺"之说。若以八脉交会穴为切入  相似文献   

9.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列缺穴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8-519
穴位的准确定位是取穴及针灸治疗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取穴、施针、恰当地加以运用,更谈不上顽疾应针而瘥。列缺穴位列“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及医者对列缺穴的定位认识模糊,使用列缺穴并未取得想象中的预期效果,对其针感、疗效莫衷一是。纵览众多针灸医籍,所载本穴的定位亦有所出入,含糊不一。笔者多年研探,不揣浅陋试述如下。1 位置及取穴方法1.1 位置 有关列缺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相似文献   

11.
穴位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其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是一种作用状态,可以分成静息态和激活态两种属性。已有研究证实,经穴对脏腑具有病理状态下的特异性调节作用,此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经穴-内脏-体表"的相互联系。故在经穴脏腑特异性联系和经穴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脉和疾病的特异性联系,以带脉为研究对象,从带脉与带下相关疾病的中医认识、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论析,以此阐述带脉与带下病的特异性关系,为探析"经脉-内脏-疾病"特异性联系提供有益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读《中国针灸》2017年第37卷第2期"从气机升降角度浅谈列缺治疗偏头痛"~([1])一文,作者从气机升降角度论述列缺穴的治疗功用,认为肺具有"清肃、降敛之性""肺气以降为宜",可谓是深合医道,余思之亦有所得。因列缺穴治疗颈项疾病并不是通过肺经、大肠经及任脉实现的~([2]),所以有必要从气机升降角度论述列缺穴的治疗作用。从气机升降角度阐述"头项寻列缺"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列缺穴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定位、取效机制以及感传现象的研究上。有人对教科书中列缺穴取穴法提出异议;也有人通过分析肺经、大肠经和任脉的循行均不上头认为“头项寻列缺”之说有误;有人认为列缺与任脉是在天突、中脘和中极部相交通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围绕肺经本经经穴作用、络穴作用和八脉交会八穴作用开展。现代研究主要是运用超声技术观察脑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于临床来说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针刺列缺穴对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以验证“头项寻列缺”的经典针刺理论.方法 应用激光散斑成像仪观察28例健康受试者在针刺列缺前后项背部皮肤表面血流量的变化.将受试者项背部划分为颈项部整体区域和大椎穴区、双侧大杼穴区、双侧百劳穴区,分别在针刺前、针刺即刻、进针5 min、出针即刻及出针后30 min检测上...  相似文献   

16.
“面口合谷收”现象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8,18(10):636-637
针灸古籍文献中,最被人熟记的莫过于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面口合谷收”提示了合谷穴在治疗面颊部及口腔周围疾病方面的特异性作用。笔者近来遇两例中风偏瘫患者,针刺治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可以支持这一理论。病例1蔡××,男,45岁。1996年7月4日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昏迷而入院抢救治疗。7月27日头颅CT检查示:右脑基底节区大面积梗塞。1996年12月26日因脑血管病后遗症接受针灸治疗。当时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左下肢Ⅳ级左上肢Ⅳ级,但左手指腕关节活动较差,尤其是左拇指无明显自主屈伸活动。并伴…  相似文献   

17.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腰背委中求”的临床与机理研究余维豪,范维铭,蔡虹,李瑞午(北京宣武医院理疗科,100053;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是中医针灸治疗疾病的常用口诀,尤其是“腰背委中求”在临床治疗慢性腰腿痛时具有明显的疗...  相似文献   

18.
尹旭辉  王凡 《北京中医药》2008,27(7):566-568
关于列缺穴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定位、取效机制以及感传现象的研究上.有人对教科书中列缺穴取穴法提出异议;也有人通过分析肺经、大肠经和任脉的循行均不上头认为"头项寻列缺"之说有误;有人认为列缺与任脉是在天突、中脘和中极部相交通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围绕肺经本经经穴作用、络穴作用和八脉交会八穴作用开展.现代研究主要是运用超声技术观察脑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于临床来说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了《中国针灸》1998年第1期周益新、王如同志“浅析肚腹三里留”(以下简称周文)一文后,对其所论“肚腹三里留,不专指足三里,尚包括手三里”一说,不敢苟同,商榷如下。基于实践经验,前人以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分治头项、面口、肚腹、腰背部疾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