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免疫细胞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取第1代、第3 ̄6代RPE,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比较角蛋白、波形蛋白、肌动蛋白、VⅢ因子和GFAP,HAM45等6种蛋白表达的特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传代培养的人RPE角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随传代次数增多,角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变化,波形蛋白表达逐渐增强;肌动蛋白、VⅢ因子、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FAP)、HMB45呈阴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乳腺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来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艳  姜军  张毅  范林军 《重庆医学》2005,34(12):1782-1784
目的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病理特点,探讨其恶性间质成分可能来源。方法收集叶状肿瘤患者标本30例,复查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细胞标记物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结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并观察其中2例叶状肿瘤的超微结构。结果30例叶状肿瘤间质细胞均未见角蛋白和结蛋白表达,而波形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肌动蛋白表达6例强阳性,5例阳性,10例弱阳性,9例阴性。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肿瘤细胞呈长梭形,细胞外有大量胶原原纤维,细胞核大,核外形不规则,胞浆少,细胞器少见。结论叶状肿瘤间质细胞来自导管周围成纤维细胞,具有平滑肌和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肌上皮瘤是一种罕见的具有特征性的肿瘤,其中以唾液腺的肌上皮瘤最常见。作者报道2例表现为耳下部皮下肿块的腮腺肌上皮瘤。皮损临床上疑似表皮囊肿。活检显示大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特征,为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嗜酸性细胞。未观察到导管或管状上皮结构。对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AE1/AE3)、S100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 A)免疫表达阳性。1例患者对钙调理蛋白反应强阳性。所有患者的M RI显示腮腺表面向外生长、界限清楚的信号增强区,表明肿瘤来源于腮腺。腮腺肌上皮瘤表现为耳前区或耳下部的缓慢生长的肿瘤。在皮肤科,这种肿瘤经常被误诊为…  相似文献   

4.
陈威  杨守京 《医学争鸣》1997,18(3):201-205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尸检肾脏中细胞骨架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变化以客观反映肾脏的损伤。应用免疫组化方法,以抗平滑肌特异性肌动蛋白α链,结蛋白,波形蛋白,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评价肾小球的损伤,以抗Ⅳ型胶原,Vimentin单克隆抗体显示肾小管基底膜,血管和间质的改变;以抗细胞角蛋白,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单克隆抗体判断肾小管的损伤;PCNA和Vimentin显示肾小管的增生和分化。结果:EHF肾脏肾小球固有细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中丝蛋白在正常脑膜(蛛网膜颗粒)和脑膜瘤上的表达。脑膜细胞不仅表达了波形蛋白,而且表达了角蛋白、反应了其间皮和上皮的特性,4例上皮型脑膜瘤共同表达了波形蛋白和角蛋白,显示其双相的分化。由于脑膜和脑膜瘤有共同的中丝蛋白表达特征,我们认为脑膜瘤来自脑膜细胞的异常增生。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高脂血症大鼠肾损害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脂质肾损害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含4%胆固醇和1%胆酸钠的高脂饲料饲喂大鼠建立高脂模型,观察大鼠血脂、尿蛋白、血肌酐和肾间质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a-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角蛋白的表达。结果 高脂大鼠血脂、尿蛋白和血肌酐升高,肾间质出现明显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表达增高,角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促进脂质肾损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成功地培养了小鼠肾小管周围成纤维细胞,观察了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生长周期,并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进行了鉴定:成纤维细胞抗细胞角蛋白,角蛋白和结蛋白阴性,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波形蛋白阳性。  相似文献   

8.
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母细胞瘤各组织类型的免疫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作者对20例肝母细胞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其中18例还作了7种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细胞角蛋白、甲胎蛋白、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在肿瘤上皮细胞浆的表达分别为14例、10例、9例和4例;细胞核中癌胚抗原、P53和P16蛋白的表达分别是11例、9例和7例。此外,还有1例肿瘤的间叶成分同时出现P16蛋白、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表达。由此提示不同组织学类  相似文献   

9.
根据88侧成人尸体腮腺的形态学观察,明确了:①腮腺有多种形态,其大小、位置各异。归纳为不规则三角形、不规则四边形、草莓形、蝶翼形和蹄铁形等5类。②腮腺有许多突起,计有导管突、颞突、下突、乳突突、翼下颌突、下颌鼓突和咽旁间隙突等。突起的多少和发达程度与腮腺形态有关。③腮腺导管发出的部位、长短和体表投影与腮腺形态有关。耳垂下缘向下颌角至颧骨最凸点的连线AC的水平连线,可作为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④副腮腺独立存在,其导管以锐角注入腮腺导管。  相似文献   

10.
PCNA和DNA含量估测腮腺混合瘤增殖活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价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和DNA含量在研究腮腺合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对60例良性无复发,复发和恶性腮腺混合瘤用PCNA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和流式细胞测量术在PCNA测定和DNA含量测量,结果显示PCNA表达在各组间和高S期细胞化率(SPF)在无复发和复发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恶性混合瘤组与良性无复发组或复发组间有显著差异,PCNA表达与高SPF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提示PCNA表达和DNA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一组抗体探讨涎腺腺样性癌(ACC)的免疫组化特征。方法: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30例涎腺ACC中54Kd及66/57Kd细胞角蛋白(CKs)的分布。结果:ACC基本上由54Kd阳性细胞和MSA阳性细胞构成,这两类细胞不同比例的肿瘤性增生形成ACC的不同组织学构型。结论:ACC免疫组化表型与正常省腺组织中的导管/腺泡单位的表型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2.
A 69-year-old japanese female with epithelial myoepithelial carcinoma (EMC) in the parotid gland is reported. The tumor, 3.5 x 4.0 x 1.5 cm in size, was located in the left parotid gl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urgically removed tumor revealed that it was composed of double-layered, tubule-like structures formed by inner eosinophilic ductal cells and outer clear cells, as well as solid clear cell nests. The unique histological finding of this tumor was that it had a cribriform-like arrangement of myoepithelial cells resembling an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n the other hand, the typical ductal and myoepithelial components of EMC showed the usual biphasic pattern and the expected immunophenotypes, with expression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cytokeratins, CAM 5.2 and EMA in the ductal part, and smooth muscle actin, S-100 protein, and vimentin in the myoepithelial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涎腺肿瘤中分布规律,并与波形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的分布规律进行比较,以探讨涎腺肿瘤组织发生学。方法免疫组化ABC法。结果在正常涎腺中,肌上皮细胞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反应。在紧邻肿瘤或已受癌浸润的腺体中,围绕着闰管和萎缩的腺泡外围有层扁平的细胞,它们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在多形性腺瘤中,导管双层结构的外层瘤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粘液样细胞和软骨样细胞均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反应。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还见于腺样囊性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癌巢的基底部。这些细胞同时表达波形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结论涎腺肿瘤可能起源于涎腺闰管的基底细胞,该基底细胞可能与神经外胚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袁雪芹  荆福祥  袁雪英 《吉林医学》2011,32(16):3208-3210
目的:探讨CK5/6、p63标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标准收集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增生(ADH),原位癌(DC 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标本各12例。应用免疫组化进行CK5/6、p63检测,观察其在不同类型病变乳腺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在UDH中,CK5/6阳性的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和腔内的腺上皮,腺腔中的阳性细胞排列呈马赛克状;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两种标志物均呈中-重度阳性着色。在ADH中,CK5/6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肌上皮,腺腔内仅见少许腺上皮呈阳性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相比UDH而言,CK5/6和p6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低。在DC IS中,肌上皮CK5/6仅呈轻-中度阳性着色,而腺腔内腺上皮未见明显着色,p63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与ADH相比而言,CK5/6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但p63的阳性表达率未见明显变化。在IDC中,仅1例肿瘤细胞CK5/6呈阳性着色,另外1例肿瘤间质中可见少许p63阳性表达细胞。结论:联合运用CK5/6、p63可鉴别UDH,ADH,DC IS和IDC。  相似文献   

15.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从1873例涎腺肿瘤复查后确诊的43例涎腺肌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该瘤的发病率约占涎腺肿瘤的2.3%,好发于腮腺(48.84%)和腭腮(41.86%),该瘤在病理上可分为五型:即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实质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为一个连续变化的瘤细胞谱。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CK-18,actin染色显示上述各型瘤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三种酶标凝集素研究小鼠腮腺和胰腺内糖蛋白的分布。结果显示两种腺体对PNA和DBA的反应不同。腮腺腺泡对DBA染色呈阳性反应,胰腺腺泡为阴性,胰腺的闰管和小叶内导管的管壁上皮被DBA深染。PNA可与胰腺及腮腺腺泡结合,二者分布特征也不同。饥饿24小时后,除了胰腺腺泡内的PNA染色没有改变外,其他凝集素在腺泡内的阳性反应均减少。本实验说明凝集素组织化学是研究腺体内糖基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18.
胎儿腮腺内神经肽分布与共存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胎儿腮腺内神经肽的性质、分布、共存和发育规律。方法 采用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 胎儿腮腺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分别呈铬粒素A、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神经肽Y和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不同神经肽及其在胚胎发育的不同阶段,反应强度由弱阳性至弱阳性不等,免疫反应产物均分布于导管上皮细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结论 在胎儿腮腺导管上皮细胞内有多种神经肽共存,它们可能参与腮腺的分泌活动和局部血液供应的调节。同时,不同神经肽在胎儿腮腺发育的不同阶段存在量上的差异,表明它们对腮腺的发育和分化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此外,铬粒素A的表达,提示腮腺导管上皮可能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属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which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Methods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s were co-cultured with newborn rat Schwann cells in serum-free medium. The phenotype and specific-markers including tubulin-β,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nd galactorcerebroside (GalC), were domonstrated by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y and double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Results Overall, 80%±5% of neural stem cells protruded several elongated processes and expressed tubulin-β antigen at high levels, while 20±3% of them protruded several short processes and were GalC or GFAP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factors secreted by Schwann cells could induce rat embryonic neural stem cell to differenti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