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无创性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清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方法AMI合并急性左心衰Killips分级Ⅲ-Ⅳ级患者46例,随机分BiPAP治疗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吸氧、卧床、抗血小板、硝酸酯类、利尿剂、抗凝、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治疗。BiPAP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BiPAP通气治疗。记录入院即刻和24h生命体征,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入院即刻、24h、48h和72h血清BNP和cTnI水平;采用床旁超声心动图测定入院即刻和72hLVEF的变化。结果BiPAP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4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频率下降,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明显提高。BiPAP治疗组血清BNP和cTnI水平显著降低(P〈0.05),72h后降低更明显(P〈0.01);BiPAP治疗组LVEF于72h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早期使用BiPAP通气治疗安全有效,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创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5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BiPA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h后的临床表现、动脉皿气分析情况;比较治疗组通气前与通气后2h、12h血清B型钠尿肽(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0%,对照组总有效率53.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7,P〈0.005);治疗组通气2h后心功能、平均动脉血压(MBP)、心率(HR)、呼吸频率(RR),pH、Pa02、PaC02、Sa02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3、13.683、22.795、9.333、10.232、3.882、7.956,P〈0.001):治疗组通气2h、12h后BNP指标明显降低,LVEF明显增加,与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1、9.427,P〈0.001;t=2.609、4.851,P〈0.05、P〈0.001)。结论BiPAP治疗急性左心衰竭能迅速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PAP)救治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42例对照组为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h、6h的动脉血PaO2、SaO2、PaCO2,心率、呼吸、血压、24h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1h、6h的PaO2、SaO2、PaCO2,心率、呼吸、血压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24h心功能改善,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95.24% vs 71.43%,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BiPAP无创通气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在治疗不同病因致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用BiPAP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治疗,测定动脉血pH、PaO2、SaO2、PaCO2,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临床症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与2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相对照。结果。BiPAP组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BiPAP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PaO2、SaO2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高(P〈0.05);呼吸频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PaO2、SaO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BiPAP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不同病因致急性左心衰竭均能迅速改善心功能和低氧血症,有效缓解症状,缩短心力衰竭病程,是抢救急性重症左心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使用BiPAP进行辅助治疗的急性左心衰患者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依从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能提高BiPAP辅助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无创性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脑钠素(BNP)水平的变化。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Killip分级Ⅱ~Ⅳ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BiPAP治疗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强心剂和利尿剂,实施静脉溶栓、急诊冠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等措施。BiPA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72h。记录入院即刻和入院24h生命体征,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入院即刻、入院24h和72h血清BNP水平。结果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4h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BiPAP治疗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功能显著改善,呼吸频率下降,血气分析显示氧分压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显著升高,其中在发病第24h最高,使用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24h后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72h后降低更明显。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早期使用无创性BiPAP通气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血清BNP是观察泵衰竭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按照计算机随机法将10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治疗72h后,观察组患者PaO2明显升高,PaCO2、HR、呼吸频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hs—TnT)、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LIP)和乳酸水平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血氧饱和度,改善患者缺血缺氧状态以及因此引起的炎症反应,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治疗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方法4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加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准确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变化。结果49例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及动脉血气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效率100%。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彭治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55-56,96
目的分析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模式呼吸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2例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经面罩给氧呼吸支持,治疗组采用BiPAP模式进行无创呼吸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气分析参数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0min、2h及8h后,治疗组PCO2、HC0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H、P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h后及8h后,治疗组B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呼吸机相关急性肺损伤发生。结论BiPAP模式呼吸支持能够改善慢性呼吸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具有较好的呼吸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宁梅  谢敏 《西部医学》2011,23(1):64-66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对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左心袁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试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应用BiPAP呼吸机,即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平均动脉压变化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插管率、病死率。结果对照组有32例抢救成功,8例死亡;试验组有38例抢救成功,2例死亡;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0min、3h的临床症状、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及平均动脉压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插管率、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BiPAP呼吸机对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陶卫国  朱可云 《吉林医学》2014,(7):1355-1357
目的:观察BiPAP治疗急性左心衰时是否对内皮素-1和肺动脉影响。方法:6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除药物治疗外入院后立即使用BiPAP治疗,对照组除药物外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入院后0 h、12 h、24 h分别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肺动脉压、内皮素-1变化。结果:①经治疗12 h后治疗组(30/30)心力衰竭症状缓解,对照组(25/30)心衰症状部分缓解,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24 h后心率、肺动脉压、内皮素-1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能迅速缓解急性左心衰患者临床症状,能降低内皮素-1及肺动脉压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何小君  邓学军 《西部医学》2008,20(1):78-79,81
目的探讨BNP与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关系,并比较厄贝沙坦、倍他乐克对心衰患者BNP、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程度慢性收缩心衰患者46例,随机分为倍他乐克组(23例)和厄贝沙坦组(23例),两组均加用ACEI,利尿剂或地戈辛,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检测BNP、LVEF。结果心衰患者心功能程度与LVEF、BNP显著相关,倍他乐克、厄贝沙坦治疗后BNP显著下降,LVEF显著升高,仅倍他乐克、厄贝沙坦对LVEF治后不同。结论倍它乐克、厄贝沙坦均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对心功能改善无明现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脑钠肽(BNP)评价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7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常规治疗组用强心剂加利尿剂。对患者进行4周的治疗观察。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BNP、6分钟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MWT和BNP均能有效评价缬沙坦治疗CHF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急诊室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h和24h后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和血浆脑钠素(BNP)水平.治疗24 h内,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12、8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h、24 h后的BNP值分别为(1040±315)、(995±245)、(570±164) n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h、24h后的BNP分别为(1 080±209)、(962±189)、(490±138) ng/L.观察组BNP治疗1h、24 h后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BNP仅在治疗24h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  相似文献   

15.
覃俊安  张施明  林小刚 《西部医学》2009,21(9):1512-1514
目的观察比较培哚普利与卡托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扫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4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培哚普利治疗组46例,卡托普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36例。治疗1周~12个月后,观察三组临床疗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CUG)检查,分别测定计算并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DVI)、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乙VPWT)的变化。结果培哚普利治疗组和卡托普利治疗组CUG各指标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治疗12个月后培哚普利组LEDVI、LESVI均显著低于卡托普利组(P〈0.05),而LVEF显著高于卡托普利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D能有效防止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发生。培垛普利与卡托普利比较,疗效更高、安全性更大、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行溶栓治疗对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及左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均在12h内,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未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溶栓,观察组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全部在入院时和发病1周后对血浆BNP进行检测,并在1周后检查超声心动图,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心重构及左心功能情况,并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周后血浆BNP水平较观察组低(P 〈0.05),且观察组左心功能各项指标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降低血浆BNP浓度,并对左室重构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有效改善左心功能各项指标,从而降低了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20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3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浆BNP、LVEF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治疗后LVEF均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增加更明显(P<0.01)。他汀组总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69.9%,P<0.05)。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咪达普利对非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血压正常并溶栓成功的AMI患者65例,随机分为ACEI治疗组(观察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咪达普利5mg/d。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100 d测量患者血浆CRP、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溶栓前比较,溶栓24h、100 d后观察组、对照组的CRP、BN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100 d时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24 h比,溶栓100 d观察组明显改善且较对照组同时期改善明显(P<0.05)。2组EDVI、ESVI及LVEF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咪达普利能够明显降低血浆CRP及BNP水平,延缓心肌重构、改善心肌缺血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胡健  张汝  李改丽  王建  王晓湘 《西部医学》2010,22(7):1206-1207,1209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BNP的影响。方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疗程6周。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浆BNP下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常规治疗心衰药物能显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脑钠肽(BNP)浓度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10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fCHF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浆MMP-9和BNP浓度,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出左心室参数。结果CHF组血浆MMP-9和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5);CHF组血浆MMP-9和BNP浓度分别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P〈0.05),而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呈负相关(P〈0.05),并且MMP-9与B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CHF血浆MMP-9与BNP水平密切相关,血浆MMP-9在心力衰竭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浓度的检测有助于判断CHF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