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普通型伴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儿童普通型伴发热手足口病患者,并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以热毒宁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5%,86.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普通型伴发热的临床效果显著,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使更多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对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1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两组所有患儿均按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对研究组的患儿加用热毒宁注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皮疹或疱疹消退的平均时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及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消退时间分别为(6.05±1.22)d及(7.16±2.0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对普通型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的促进手足口病皮疹或疱疹的消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HFMD)的疗效。方法将65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热毒宁注射液和利巴韦林针静脉滴注1次/d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针,1次/d和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d,分别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73%;治愈时间:治疗组(3.6±0.7)d,对照组(6.7±0.8)d。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治愈时间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HFMD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用利巴韦林针治疗,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疱疹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且治疗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热毒蕴肺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热毒宁注射液,疗程7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百分比、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痰培养转阴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N、PCT、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痰培养转阴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可明显提高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相关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6.
梁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10):683-683,69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我院儿科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75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婴幼儿手足口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方法:将12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两组同时均给予水溶性维生素,如合并感染者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比较两种药物在5~7 d疗程内的皮疹消退的时间、退热、口腔溃疡愈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03%(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较对照组消失早(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退热效果和皮疹消退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并且未见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9.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加用病毒唑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40例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mL/(kg·d),疗程3d。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27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急性脑卒中146例并发肺部感染者45例的感染时间、卒中类型、基础病存在等情况。结果: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1);肺部感染的发生时间以入院后1周内居多;脑卒中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率明显升高(P<0.005);高龄、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卒中病史患者与并发肺部感染均有明显关系(P<0.05~P<0.005)。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感染情况及对预后影响,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期间我科收治的所有急性脑卒中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所有脑卒中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感染菌群分布,分析相关高危因素与感染的关系及对预后影响。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院内肺部感染,其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病情、意识状况等因素关系密切,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对脑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群体进行院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分析有助于指导我院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肺结核近年来合并真菌感染的现状。探讨其发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以复治病例居多,此类病例病程长,病情重、病变广泛,多伴有空洞,且有继发真菌感染的诱因,如:年龄偏大、糖尿病等。此类病例的病情不易控制、易复发,常被漏诊、误诊,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全部病例经抗结核、抗真菌治疗均有效。结论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呈增多趋势,通过调查了解其临床特点,可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学特点及药敏状况。方法老年脑卒中患者462例,其中对确诊76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做痰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其病原学特点及药敏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G-杆菌感染占60%,均为条件致病菌感染;G+球菌占4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G+、G-菌的敏感率最高,奈替米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左旋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亦具有较高的敏感率;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啉等敏感率较低。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以G-杆菌为多,并存在较严重的耐药问题,了解此类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和药敏状况对临床治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谱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寻求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科学方法.方法 收集统计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谱的检出情况,回顾性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93例,感染率为31.20%,共分离病原菌108株,其中真菌21株,占19.44%,革兰氏阳性菌32株,占29.63%,革兰氏阴性菌55株,占50.93%;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较为常见.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发病时间、住院时间、脑卒中史、慢性肺病、意识障碍、卒中类型、糖尿病、长期吸烟、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免疫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吞咽困难、高血压、高血脂、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无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 医院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菌谱为革兰氏阴性菌多见,要预防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必须采取多种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肺部真菌感染(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PFI)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2008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已行手术且病理证实的45例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和预后。结果 45例患者中男性23例(51.1%),女性22例,年龄17~73岁,平均年龄51岁。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患者为31例(68.9%);影像学检查提示病灶为阴影、占位或空洞型病变,多考虑炎症可能,主要分布于双肺下叶;病理结果多数倾向于隐球菌或新型隐球菌感染;最终所有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叶或亚肺叶切除手术,多数辅以抗菌药物,疾病预后相对良好,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PFI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轻重不一,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有时和肺部肿瘤难以区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PFI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对于患者来说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86例COPD急性加重患者针对发病原因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6例患者由于呼吸道感染诱发,理化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情绪应激、电解质紊乱、失眠、停药、自发性气胸、肺栓塞也可以导致加重,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278例患者1 s用力呼气容积出现下降,合并多器官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反复机械通气史、低蛋白血症等导致病死的风险大。结论:呼吸道感染和理化因素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表现不均一,合并多种复杂状况则病死率高,应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并发肺毁损的临床特征,为结核性毁损肺的诊治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选取从2013年1月—2017年12月来自15个省18家医院确诊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662例。其中,并发肺毁损患者73例(肺毁损组),未并发肺毁损患者589例(非肺毁损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实验室检查、耐药情况、结核病病史、中医证候积分、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结局等临床资料。结果 肺毁损组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农民占比高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肺毁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占比均高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两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毁损组患者的肺结核初次诊断到耐多药肺结核初次诊断时间、耐多药肺结核初次诊断到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的时间均长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肺毁损组患者咳嗽、咳痰、胸痛、气短及潮热等症状严重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肺毁损组患者的病灶平均肺叶受累数量多于非肺毁损组患者(P <0.05)。肺毁损组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