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间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8260例次血液透析间期中发生心力衰竭316例次(3.83%),主要危险因素依次是透析不充分(44.94%)、感染(40.51%)、高血压控制不良(37、97%)、贫血未纠正(27.85%)和水钠未控制(12.66%)。结论透析不充分、感染、高血压控制不良、贫血未纠正、水钠未控制等是透析间期发生心力衰竭的常见危险因素,以透析不充分为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积极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的急性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透析中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低血压(22.7%)、高血压(21.7%)、左心衰竭(9.8%)、心绞痛(7.7%)、心律失常(6.3%)、发热寒战(8.0%)、失衡综合征(15.0%)等,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与高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感染及透析不规律等因素相关。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是多个因素的结果,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病人的贫血、营养状况,积极祛除诱因,勤巡视,多观察,保证病人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3.
宫峰  马胜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37-174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D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193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2例(21.76%)发生医院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17例(8.81%),泌尿道感染10例(5.18%);共培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78.57%),革兰阳性菌5株(8.9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体质量指数(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是引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行PD病人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临床需要警惕高龄、长时间住院和透析、低蛋白血症、贫血、心功能不全的PD病人,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各时间点出现高血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18例,平均年龄(56.7&#177;17.3)岁。按透析中最高血压出现的时间分为4组,分析患者的原发病因、一般状况、贫血指标、血液透析中指标和心脏结构指标等。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透析第1小时最高血压发生和原发性高血压、超滤量相关,第2小时最高血压发生和AngII、超滤量/体表面积的比值相关,第3小时最高血压发生和周促红素的使用量、透析前后钙离子的差值相关,第4小时高血压和AngII、残余肾功能(RRF)相关。结论血液透析中高血压受多因素共同影响,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措施才能更好地防控透析中高血压和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等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中共有73(40.6%)例发生医院内感染。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51例,69.9%)、泌尿系(30例,41.1%)、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25例,34.2%)及肠道感染(17例,2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透析龄、心功能不全及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中心静脉插管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1~2007—12在该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和血液透析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死亡56例,占45.9%,其中因心血管病死亡31例(55.38%),严重感染9例(16.07%),脑血管病7例(12.50%),全身衰竭6例(10.71%),消化道出血3例(5.36%)。其他如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低血压和高钾血症等也是与血液透析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和严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透析,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住院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大兴区人民医院2011-01-2013-06收治的97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透析前尿素氮、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等临床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97例次MHD住院中因感染性疾病住院38例,感染率为39.2%,其中最常见感染为肺部感染23例,占因感染住院的60.5%,其次为深静脉导管感染6例,占15.8%。感染组年龄、CRP高于非感染组[(65.16±7.68)岁郴(58.95±9.00)岁,(44.05±14.11)哪(10.12±4.34)g/L,P〈0.01],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91.86±10.92)g/Lvs(102.14±4.96)g/L;(27.97±2.48)g/Lvs(34.58±1.87)g/L,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以肺部感染多见,感染者多存在年龄大、CRP高、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血液透析治疗37例75岁以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死亡原因。结果血透能有效延长75岁以上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其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其次是感染。存活期≥12月与〈12月的患者比较,开始透析前年龄越小,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浆蛋白水平越高;贫血程度较轻,而透析期间的营养状况越好;透析更充分,心血管并发症和感染越少。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析表明透析前年龄、原发病为糖尿病、透析中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或感染、血浆白蛋白水平、贫血纠正程度等是高龄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是治疗高龄(≥75岁)尿毒症患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NI)特点及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本院从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开始血液透析的患者179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1%,其中呼吸道感染占55.6%,皮肤软组织感染占14.8%,胃肠道及泌尿道感染各占11.1%。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为患者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年龄、侵袭性治疗操作、输血和透析时间等因素,其中多次输血是血透患者高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应该作为NI监控的重点。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年龄小于60岁终末期肾病患者124例,探讨死亡患者死亡原因以及同期患者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死亡患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15例(40.5%),脑血管疾病12例(32.4%),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组患者透析开始时血肌酐水平显著,血脂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透析3个月时血肌酐、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胆固醇、低血浆白蛋白、低血红蛋白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透析患者主要死亡原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7月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在1887例神经内科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198例,感染率10.5%;感染多发于脑卒中患者,以脑梗死、脑出血为主,其构成比分别占45.12%和18.78%;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构成比61.6%,其次为泌尿道,构成比9.79%。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与病人的年龄、基础病、住院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有密切关系。结论神经内科医院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进程和预后,应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和预防,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心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华 《医学综述》2014,(9):1697-1699
目的探讨心内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有针对性诊疗措施,为临床有效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5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有9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5.91%;心内科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是呼吸道38例(40.86%)、泌尿道25例(26.88%),消化道13例(13.98%)和皮肤11例(11.83%)等;通过对心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分析,医院感染与年龄、病程、血清白蛋白水平、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心功能分级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有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2.612,P=0.014)、心功能分级(OR=2.128,P=0.013)、侵入性操作(OR=2.051,P=0.022)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OR=2.607,P=0.015)是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当密切监测高龄患者,减少侵入性操作,治疗原发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6614例高危孕产妇中219例发生院内感染的孕产妇的临床特征。结果高危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3.31%)较同期普通孕产妇院内感染发生率(1.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孕产妇中,3年间非本地户籍人口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48%、3.96%、4.79%)均高于本地户籍人口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49%、2.16%、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间手术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27%、3.72%和4.13%)均高于阴道分娩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19%、2.02%、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感染中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占30.13%;其次为生殖道感染,占26.02%。结论高危孕产妇的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于普通妊娠孕产妇,且以上呼吸道感染及生殖道感染最常见,非本地户籍人口及手术分娩可能是高危孕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调查2004年-2007年我院收治的428例肿瘤患者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26.6%,病死率11.4%;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胃肠道、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5%),其中克雷伯杆菌最常见,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低蛋白血症、皮肤或黏膜糜烂、各种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20d)、住院时间长(〉21d)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分布 ,分析其危险因素 ,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院 1 993年至 2 0 0 0年前瞻监测的 1 2 6 6 6 5例住院患者中发生的 1 0 4 7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布规律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为 0 .83% ,占所有感染的 1 7.90 %。男性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 (分别为 1 .0 2 %和 0 .6 0 % ,P <0 .0 5 )。感染率的年龄分布呈“V”型 ,<3岁和≥ 6 0岁人群的感染率显著升高。内科和儿科感染率分别为 1 .34%和 1 .33%。 1 993年至 2 0 0 0年 8a间的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 (OR =1 .0 2 )、免疫抑制剂治疗 (OR =2 .34)、化疗 (OR =2 .4 8)、患肿瘤 (OR =1 .31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OR =2 .32 )、住ICU病房 (OR =2 .84 )、住院期间发生昏迷 (OR =3.2 6 )、气管切开 (OR=1 0 .4 4 )、接受透析治疗 (OR =5 .2 5 )和骨 /腰穿刺 (OR =2 .0 5 )等。结论 :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免疫功能低下、住ICU等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完善的医院内感染监控系统 ,针对高感染危险人群开展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是降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总结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治脑出血患者1 525例,发生医院感染218例(14.3%),对这些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病原菌培养结果和抗菌药应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18例(14.3%),感染260例次(17.1%)。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GCS评分、NIHSS评分、糖尿病史、吸烟史、侵入性操作和住ICU最为重要(P<0.01)。未使用抗菌药144例(9.4%)中发生感染14例(9.7%),使用抗菌药1 381例(90.6%)中发生感染204例(14.8%)。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侵入性操作和ICU是重要危险因素,医务人员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蓓  苏梅  杨环  陆晨 《医学综述》2014,(16):3055-3057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3年5月2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及病原学监测信息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3088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4例(125例次);重症监护病房和血液科是医院感染率较高的科室;呼吸道、手术部位和泌尿道为医院感染常见部位;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1.3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74.20%,联合用药以一联为主,占90.44%;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73.42%。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居前三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在科室系统划分、是否入住监护病房、是否手术、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用药目的、联合用药及是否送检标本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血液科)及高危人群(外科术后患者)呼吸道及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目标性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雪梅  侯剑 《基层医学论坛》2014,(20):2594-2595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采取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我院ICU 2011年1月-12月所有收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监测及分析。结果入住ICU的29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9例(19.93%),80例次(27.0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高,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加强病房管理,做好呼吸机等相关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均是预防ICU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法,进行床边逐个调查。结果 3次总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82%,总例次现患率为5.94%。各年感染现患率、例次现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呼吸道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部位。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现患率均为最高,10个科室3年调查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年感染标本送检率及检出病原菌菌株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P<0.01)。年龄、侵入性操作、重症监护、抗生素联用及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发生关系密切(P<0.05)。结论本医院感染现患率符合国内对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近3年现患率呈下降趋势,下呼吸道仍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加强危险因素控制,以利于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