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自 Combes 等报告以来,迄今至少报道了6例膜性肾小球肾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应用免疫荧光法,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测到 HBsAg。本文报告的2例均为男孩,有浮肿、蛋白尿,临床及化验检查为肾病综合征表现。肾活检标本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傲镜下均显示膜性肾小球肾炎之损害。应用反向血凝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 HBsAg 及HBeAg,用免疫粘附血凝试验测定抗-HBc,滴度均很高。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查肾活检标本,发现沿着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 IgG 及β_1C 弥散性颗粒状沉淀,切片染色发现有 HBeAg 颗状沉淀,其分布与 IgG 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肿瘤相关膜性肾病(M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肿瘤与MN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临床与病理诊断为MN的患者10例,均在肾活检同时或1年内确诊为恶性肿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转归.检测肾活检时血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自身抗体,并进行肾小球IgG亚型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1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例.起病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3.6±6.67)岁.导致MN的恶性肿瘤均为实体瘤,其中肺癌(5例)、胃癌(2例)及结肠癌、舌癌,喉癌各1例.肾活检时仅3例患者分别有咯血、呕血及大便潜血阳性等肿瘤相关症状,余7例患者在常规检查中或随访中发现肿瘤.肾脏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和水肿,其中8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肾功能均正常.光镜下部分患者可见少量单个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明显肾小管间质急性损伤.10例中3例患者抗 PLA2R自身抗体阳性;8例患者肾组织以IgG1沉积为主(IgG4阴性),2例抗 PLA2R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肾组织IgG1和IgG4沉积强度相同.随访中,7例抗 PLA2R抗体阴性患者中2例肿瘤切除术后蛋白尿转阴,2例未能行手术NS持续,3例因肿瘤恶化死亡.3例抗 PLA2R抗体阳性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1例术后蛋白尿始终未好转,2例手术后蛋白尿曾转阴,但半年后复发. 结论:导致MN的恶性肿瘤主要来自上皮细胞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并无明显差异.多数恶性肿瘤相关性MN患者血清抗PLA2R抗体阴性,肾组织以IgG1沉积为主提示其发病机制不同于IMN.而少数患者血清中存在抗PLA2R抗体,肾组织IgG1、IgG4均有沉积提示可能为IMN合并肿瘤.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银屑病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行肾活检术诊断为银屑病相关性膜性肾病共17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活检病理及免疫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小球中IgG亚型的分布。结果:(1)男性青壮年患者多见,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7±13.5)岁。(2)17例患者均为寻常型银屑病。银屑病史为1~20年,平均8.1年。均先以银屑病起病,肾脏损害在银屑病发病后(86.1±62.2)月(10~179.5月)被发现。肾脏损害的平均病程为10.6月(0.5~48月)。多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平均(3.94±2.29)g/24h(0.59~8.71g/24h)。均无发作性肉眼血尿,仅2例存在少量镜下血尿。(3)肾小管功能明显受损,表现为尿NAG酶升高12例(71%),RBP升高8例(47%)。尿渗透压低于正常值14例(82%)。(4)肾组织光镜下多见节段系膜增生性病变,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成对,8例(47%)存在肾小球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9例(53%)肾间质内可见小灶性单核细胞浸润。6例(35%)间质轻度纤维化。10例(59%)见数处间质小动脉透明变性,弹力层分层,1例(6%)可见血管壁炎细胞浸润。(5)免疫病理检查示5例患者同时伴随C4和C1q沉积。2例可见IgG、IgA、IgM、C3、C4、C1q均沉积。(6)肾组织IgG亚型染色肾小球IgG1、IgG4均有沉积,IgG1相对更强,无IgG3沉积。3例患者可见IgG亚型染色节段分布。另2例患者可见小管基膜、管周毛细血管IgG1和IgG4沉积。结论:银屑病相关性膜性肾病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无明显镜下血尿。肾小管功能明显受损。肾组织光镜下多见节段系膜增生性病变,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成对,浸润细胞多见,肾间质小动脉血管壁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部分患者C4和C1q共同沉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脏病理资料。结果 5例PGNMID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7~68岁,病程2.5~60.0个月,2例病程超过1年,5例均呈肾病综合征,伴高血压病史,4例镜下血尿,3例肾功能异常。仅1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比率异常。光镜下,5例患者的肾脏均呈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免疫荧光下,PGNMID患者肾小球仅见免疫球蛋白G3和κ轻链沉积;电镜显示PGNMID患者肾脏系膜、内皮下和(或)上皮下颗粒状沉积物。结论 PGNMID患者常出现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下降,需尽早行肾脏病理检查,以提高PGNMID的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狼疮肾炎(LN)患儿肾脏中的组蛋白,探讨核小体在儿童LN肾脏中的沉积及可能的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7例LN患儿、10例正常对照肾组织冰冻切片中组蛋白和抗IgG抗体的沉积,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LN患儿血清抗双链DNA(dsDNA)、抗组蛋白及抗核小体抗体。结果 27例LN患儿中,21例肾脏组蛋白染色阳性(病理分类Ⅱ型1例、Ⅲ型3例、Ⅳ型14例、Ⅴ型3例),不同病理类型间组蛋白的染色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8.71,P>0.05),染色部位主要分布于系膜区和基底膜,对照者肾组织组蛋白染色均为阴性。21例肾脏组蛋白染色阳性LN患儿中,1例肾脏抗IgG抗体染色阴性;其余6例肾脏组蛋白染色阴性患儿肾脏抗IgG抗体染色均为阳性。27例LN患儿血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dsDNA、抗组蛋白和抗核小体抗体。结论组蛋白(核小体)在肾脏沉积与儿童LN发病有关。但LN的发病机制复杂,组蛋白(核小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并非唯一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7例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确诊为C3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19.4)岁(9~72岁),肾活检时病程1周~8年。14例患者起病前无明确诱因,13例(76.5%)以水肿、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3例伴肾外症状;(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征5例,尿检异常8例,急进性肾炎3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1例;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4例、高血压10例、肾功能减退4例;平均尿蛋白定量(3.1±3.2)g/d,6例蛋白尿>3.5g/24h,血清白蛋白(33.8±6.1)g/L,低补体C3血症11例,贫血7例;5例患者检测C3肾炎因子、补体H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其中1例C3肾炎因子阳性;(3)病理特点:17例患者免疫荧光染色均见补体C3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12例组织学符合膜增生样病变,5例以系膜增生病变为特征;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8例伴少量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4)随访:除1例失访外,16例患者大多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4月~5年,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病情无变化,2例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论:C3肾小球肾炎是新近被认可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免疫荧光染色以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和(或)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晶格状结构的单克隆IgG沉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51岁男性,病程1月,以高血压起病,肾脏损害主要表现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伴少量镜下血尿,肾功能异常。肾外表现有轻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提示κ型IgG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骨髓活检和骨髓细胞学检查均阴性。肾活检组织学改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袢内较多CD68+细胞浸润,肾小球基膜内皮下大量、少量系膜区、偶见上皮侧嗜复红物沉积,沉积物免疫荧光染色仅IgG1和κ轻链阳性,电镜观察沉积物具有晶格状结构,免疫电镜证实这些晶格状的物质IgG和κ轻链阳性。该患者最终诊断为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具有晶格状结构的单克隆IgG沉积。  相似文献   

8.
陈静  曾俊涛  唐文庄 《山东医药》2008,48(9):129-130
对16例血清标志物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冰冻切片上肾脏组织的HBsAg、HBcAg;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IgG、IgA、IgM、C3、Ciq、FRA.发现16例患者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0例(56.3%),膜性肾病5例(37.5%),膜增生性肾炎1例(6.2%).1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提示血清标志物阴性的HBV-GN患者病理类型可能主要表现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9.
汞中毒相关性膜性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汞中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和肾脏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病理诊断为汞中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11例患者,引起汞中毒的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肾脏病理特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小球中IgG亚型的分布。结果:(1)年轻女性多见,女性10例,男性1例,平均年龄(34.0±9.2)岁(15~45岁);(2)引起汞中毒的原因包括:含汞中药丸剂(45.5%)、美容院自制不明美白祛斑化妆品(36.5%)及染发剂(9%)、职业接触长期吸入汞蒸汽(9%)等。接触汞的时间平均为(19.5±23)月(2~60月)。入院后平均尿汞浓度为12—400ng/L(105±121)ng/L;(3)本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中等量尿蛋白(2.33±0.76g/24h)、低白蛋白血症(27.4±3.74g/L),无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所有患者尿NAG酶均增高,部分患者有面部皮疹、睡眠障碍等汞中毒肾外表现;(4)肾组织学特点: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僵硬,肾小球基膜增厚。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无内皮细胞成对。3例患者可见少量肾小球浸润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3例患者在小管间质慢性化病变基础上伴小灶性急性损伤。(5)免疫荧光示所有患者均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颗粒样沉积。2例患者伴有C4沉积,6例伴有C4和C1q沉积,2例可见IgG、IgA、IgM、C3、C4、C1q共沉积。(6)肾组织IgG亚型沉积以IgG1和IgG4沉积为主,IgG1相对更强。(7)4例患者行驱汞治疗,尿蛋白明显下降,随访1年,尿蛋白转阴。结论:汞中毒相关性膜性肾病患者接触汞途径主要来源于含汞药物、化妆品、职业接触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中等量蛋白尿。肾小管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尿NAG酶升高。肾脏病理多数患者表现为非纯性肾小球膜性病变。免疫荧光可见部分患者C4和C1q共沉积。及时脱离汞中毒环境,行驱汞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镜未能诊断的膜性肾病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2005-03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仅靠光镜未能诊断的9例轻型膜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1例6岁小儿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余8例45~70岁成人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或隐匿型肾炎。光镜诊断为微小病变或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免疫荧光显示IgG沿肾小球基底膜散在性细颗粒状沉积。电镜可见上皮细胞下小型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散在性沉积,多为膜性肾病Ⅰ、Ⅱ期病变,2例合并薄基底膜肾病。结论慢性肾炎或隐匿型肾炎中,常混有仅靠光镜难以确诊的轻型膜性肾病,进行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对确定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青年男性患者,临床表现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伴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清抗肾小球基膜(GBM)抗体阳性,肾活检组织学呈新月体肾炎合并膜性肾病,免疫病理IgG呈线状及颗粒状沉积于血管袢,电镜下见GBM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最终诊断为抗GBM肾炎合并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类型及血清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IgG水平,为老年肾病综合征肾脏病理类型的非肾活检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并住院期进行肾穿刺活检的老年患者临床数据和肾活检资料。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50例,年龄平均(65.85±4.68)岁,其中男152例,女98例。(1)常见肾活检病理类型:膜性肾病154例(61.6%),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31例(12.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20例(8.0%),IgA肾病11例(4.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糖尿病肾病11例(4.4%),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5例(2.0%),淀粉样变性肾损害5例(2.0%)。(2)对比前后5年间肾活检病理谱变化,膜性肾病(由61.11%增至62.36%)、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由9.72%增至13.48%)、糖尿病肾病(由4.17%增至4.49%)所占比例略有增加,IgA肾病(由11.11%降至1.69%),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由11.11%降至7.30%)所占比例显著下降。近5年来,膜性肾病和肾小球微小病变病两者所占比例达到了75.9%。(3)86例原发膜性肾病检测了血清PLA2R抗体水平,其中44例(51.2%)阳性,肾小球微小病变病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血清PLA2R抗体均阴性。结论老年肾病综合征中以膜性肾病最常见,其次是肾小球微小病变病,且所占比例有增多趋势。血清PLA2R抗体检测对老年肾病综合征中原发性膜性肾病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被动血凝试验对194例肾脏疾病患者和39名对照者,测定血清中抗肾小球基底膜和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的存在。结果:7%的肾脏疾病患者循环中同时具有抗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滴度1:16~1:64);对照者的结果始终阴性。阳性结果的患者有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伴有主要血管病变的肾病,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血栓性微血管病和肾皮质坏死。用免疫萤光法检查,在1例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和1例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可见免疫球蛋白G(IgG)和补体成分C3的线形沉积物。只有在这2例患者中,显示血凝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对肾小球基底膜有高度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膜性肾病(MN)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科经活检证实的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术后MN为研究对象,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以及肾脏病理形态学、免疫荧光及电镜的病理特点,并行IgG亚型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IgG亚型在肾小球分布的特点及与nephrin分布的关系。此外,利用Western印迹的方法,我们检测了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自身抗体。结果: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如下:(1)移植前无肾脏病史及肾脏病家族史;(2)所有患者在出现蛋白尿的时候均合并存在慢性GVHD(cGVHD)的表现,且4例患者既往有急性GVHD(aGVHD)的病史,经过有效的抗GVHD治疗后,患者的蛋白尿也随之好转;(3)部分患者自身抗体检测阳性,肾组织伴有C4及C1q的沉积,提示体内存在自身免疫现象;(4)肾组织沉积的IgG以IgG4为主,其分布与nephrin一致;(5)抗PLA2R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仅有1例阳性,阳性率远低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检测结果。结论:我们认为Allo-HSCT术后的MN也是cGVHD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移植入的免疫细胞产生了抗宿主足细胞的抗体有关,且抗体的类型不同于IMN的抗PLA2R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5.
青年女性,临床表现为水肿,大量蛋白尿、大量镜下血尿,低蛋白血症,血清肌酐升高,血压偏高。肾活检组织形态学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区及血管袢较多PAS弱阳性、不嗜银的异常物质沉积,免疫荧光肾小球IgG多克隆及κ、λ轻链阳性,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系膜区大量、基膜内皮下和上皮侧少量直径为14~27 nm纤维丝状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肾小球弱阳性,DNAJB9染色肾小球强阳性,最终诊断为刚果红阳性的纤维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16.
19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14~56岁(平均30岁);每日尿蛋白≥5.0克,血清白蛋白≤3.0克/100毫升,肾活检诊断:膜性肾病7例,灶性肾小球硬化6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糖尿病性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淀粉样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用金剂治疗者微细损害者和移植肾而无特征性肾小球病变各1例,患者均未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试验期间,每日摄入钠20毫当量,消炎痛150毫克,分3次日服。其中5例因蛋白尿无改善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临床上发现的一类伴特殊电镜表现的非典型膜性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南京总医院肾脏科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间经肾活检光镜表现为肾小球病变轻,电镜下以基膜上皮侧少量或散在的规则圆形致密颗粒沉积为主,诊断为非典型膜性肾病的18例患者,观察其临床、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点。结果:(1)女性14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为37. 17±15. 2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水肿、不同程度的尿蛋白(4.38±3.78)g/24h,3例患者伴镜下血尿(18~140万/ml,多形性),无肉眼血尿,16例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升高,8例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所有患者抗磷脂酶A2受体(PLA_2R)抗体阴性;(2) 10例患者有美白化妆品使用史或染发史,余无明确诱因;(3)肾组织学特点:光镜下肾小球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6例患者可见肾小管间质急性病变。免疫荧光示IgG或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颗粒样沉积,IgG亚型以IgG1沉积为主。电镜下均见肾小球基膜上皮侧少量或散在的中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致密物呈类圆形或圆形,有不同程度的足突融合;(4)给予泼尼松或联合雷公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治疗,随访过程中11例患者尿检转阴。结论:临床上发现光镜表现为肾小球病变轻微,结合免疫荧光和电镜特点最后诊断为非典型膜性肾病,大多数有美白化妆品使用史及染发史,临床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抗体相关疾病--附3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肾功能正常的抗肾小球基膜 (GBM)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近 6年在我科确诊的 1 0 5例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对其中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的患者重点分析 ,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及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analysis)检测及鉴定血清抗GBM抗体。  结果 :1 0 5例患者中 3例 (2 86 % )肾功能一直保持正常 ,平均随访时间 2 2~ 57(40± 1 7 5)个月。均为青年男性。其中 2例表现为Goodpasture综合征 ,1例单纯表现为肺出血。 2例行肾活检 ,病理均为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无新月体形成。直接免疫荧光和IIF均可见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ELISA法检测血清抗GBM抗体均为阳性 ,Western blot法患者血清识别的蛋白条带与抗GBM抗体阳性对照一致。  结论 :肾功能正常的抗GBM抗体相关疾病并不少见 ,我国对其认识尚不足。对有肺出血伴或不伴尿检异常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早期检测血清抗GBM抗体 ,可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一种非免疫因素介导的肾小球疾病——胶原Ⅲ肾病的肾活检形态学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活检免疫荧光、电镜检查确诊胶原Ⅲ肾病的12例患者的组织学特点,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12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8例,病程3~300月(平均62.08±60.96月);年龄21 ~67岁.蛋白尿为本组患者最常见的肾脏损害首发症状(10例,83.33%),10例(83.33%)患者病初即诊断高血压,尿沉渣红细胞计数> 50万/ml者仅1例(8.33%).肾小管受损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尿NAG酶升高9例(75%);禁水13h尿渗量减低者9例.确诊时血清肌酐(SCr)升高者4例,7例贫血.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C3阳性者5例(41.67%),3例(25%)患者合并IrA阳性,胶原Ⅲ染色证实非废弃或非硬化部位的肾小球外周袢和(或)系膜区弥漫阳性荧光;组织学观察证实,12例患者肾小球体积均增大,且肾小球内皮下疏松、区域增宽等,肾小球病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肾小球非增生性的“结节样”改变,PAS或PASM -Masson染色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呈均质、淡染的嗜复红或嗜亮绿色;另种“结节样”改变不明显,肾小球细胞总数不多或增加,内皮细胞成对,PASM-Masson染色外周袢弥漫双轨.超微结构观察证实12例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疏松、区域增宽,内皮下和(或)系膜区见束状或单枝的、有明暗带、直径约43 ~60nm的胶原纤维,3例(25%)免疫荧光染色IgA阳性者在肾小球系膜区见团块状的电子致密物沉积.随访过程中病初4例(33.3%) SCr升高者未降至正常,病初SCr正常者中仅1例在随访中轻度增高. 结论:高血压和蛋白尿是胶原Ⅲ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肾活检组织学改变具特征性,诊断需借助免疫荧光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温修复联合酶消化法在肾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及其在病理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肾小球疾病的患者:狼疮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肾炎、致密物沉积病、轻链沉积病(κ)及淀粉样变性(λ)各4例,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各6例,IgA肾病12例。采用高温修复(EDTA8.0高压锅加热)联合酶消化(胃蛋白酶)法对肾组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1q)、轻链(κ、λ)染色,并将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与冰冻切片进行比较。结果:石蜡切片经高温修复联合酶消化法进行免疫荧光染色,IgG、IgA、C1q阳性率、分布部位和强度与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石蜡切片IgM和C3染色分布部位与冰冻切片无差别,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略低于冰冻切片,但不影响诊断。κ、λ轻链沉积的阳性率、分布部位和染色强度与冰冻切片一致,轻链沉积病和淀粉样变性患者石蜡切片染色部位显示得更加清晰。石蜡切片的诊断符合率达100%,且结构更清晰,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较冰冻切片容易判断。结论:石蜡切片高温修复联合胃蛋白酶消化法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为肾活检冰冻组织无肾小球提供可靠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