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子曾经是风行一时的降酶药,究竟疗效如何,值得研讨。某些医生对急性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患者,甚至企图用大剂量五味子以达降酶之效。从有关报道和临床实践表明,五味子只对部分患者有降酶作用,且有的取效甚缓,有的降而复升,甚至用后反而加重或出现黄疸。...  相似文献   

2.
【歌诀】护肝降酶王五味,酸温津润心肾肺,滋肾敛肺收关围,精泄不固气阴亏。【释义】五味子酸温,现代研究表明有很好的降转氨酶之功效。五味子味酸收敛,入走肾经而涩精止遗,用于遗精滑精;入走肺经而敛肺气,治疗久咳虚喘。本品入心、肾之经,能补益心、肾之阴,宁心安神,用于阴血亏损致心神失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医辨证论治观点出发,初步认为:五味子治疗病毒性肝炎降转氨酶(下称GPT)的机理,主要是酸涩收敛作用抑制GPT的活性.指出,五味子对急性肝炎降GPT有留邪之弊;对慢性肝炎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五味子虽能降GPT,但不能控制肝炎病变的实质进展,且降而复升,甚至掩盖或加重病情,在部分无黄疸型肝炎治疗中还可出现黄疸.故五味子并非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有效理想药物.临床使用时,应掌握适应证,切忌滥用.  相似文献   

4.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甘草组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配桂枝可增强宣散寒邪、通畅阳气的作用;干姜配半夏,温化中焦水寒之邪,治心下水气;细辛辛温而散,温散上中下三焦水寒之邪。上药辛散太过,犹恐耗阴动阳,损伤正气,故用炙甘草温以守中扶正;芍药酸敛以护肝阴;五味子酸敛以护肾阴,使本方温散寒饮而不伤正气。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方法颇多。目前,较为常用而突出者:一曰,苦寒清湿热;二曰,五味子降酶。余亦曾沿用之,但效果殊欠满意。查肝炎初起,急性阶段,或黄或不黄,大抵湿热之象,均极突出。此时,以茵陈、山梔、胆草、条芩……等味,苦寒清化,确属对症。但慢性肝炎,湿热多不明显,恣用苦寒,反伤脾胃。五味子降转氨酶,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停则多复,或更增高,所谓反跳是也。中药治病,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方可获效。否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为传统中药,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五味子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俱有宁心安神、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效,可益五脏之气。结合其现代药理学研究,五味子含有五味子多糖、五味子挥发油、五味子木脂素和维生素等化学有效成分,分别对心肝脾肺肾五脏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是临床保肝降酶的首选药材。只要因病制宜,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疗效颇佳。现将其药理作用及临床效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在遣药组方中,擅长于相反相成的配伍用药之法。常将其两种性味迥然不同的药物,有机组合,融为一体,使其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从而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兹就其药味的组合特点,浅探如次:1 辛酸相合 散中寓敛 散,即发散之意。具有能散、能行、能活等作用;敛者,收也。具有收、敛、固、涩之功能。于发散之剂寓收敛之药,使其散不太过,敛勿滞邪。如被誉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治风寒客表、营卫不和之太阳中风证(12条、13条)。方中以辛温之桂枝为君,辛温而散,解肌发表,驱邪于外;佐以酸寒之芍药,敛阴益营于内。此乃散敛互佐,开中有合,使辛散而不伤阴,酸敛不致碍邪,表邪得解,营卫调和而病愈。正如吴谦所云:“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  相似文献   

8.
用药琐谈     
<正> 辨证为论治之前提,论治乃用药之准则;辨证正确,论治必当,然而用药不精,则收效迥异。兹不揣愚庸,略谈某些中药之应用琐事,以为引玉。1.秦艽:苦辛平,入肝胃胆经,能舒肝胆清湿热、解邪毒,因具油质而性滑润。秦艽不仅能退黄疸,治湿热性肝炎,而且对邪毒深入营血之乙型肝炎亦有效,其效不在于退黄,而主要是用其降转氨酶,但剂量非同一般,须20克至25克。低于此,效不显;高于此,徒增胃肠反应,使用时伍以半夏,可缓胃之不适。2.苁蓉:甘酸咸温,入肝脾肾心包大肠  相似文献   

9.
答: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以麻黄、桂枝相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肃肺气而助化里饮;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甘草和药祛痰。这样,已成散寒化饮之剂。那么,为何又要酸敛的五味子和芍药?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长于收敛肺气。与辛温发散之麻、桂、辛相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10.
茵陈蒿为治疗湿热黄疸之主药.临床中以茵陈蒿为主的复方应用范围极广,只要符合湿热内蕴(下注)的病机,用之均有良效.现笔者就茵陈蒿及其复方在急性肝胆疾病中的应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涩药新用     
涩药历来多作固脱用,如敛汗、敛肺、涩肠、缩尿、固精、固经、止带、止血等。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其应用范围远不止此,其治疗性质亦与古有异。兹不揣其陋,总结临床,参阅文献,试作新析。一、清热解毒 1、肝炎肝炎转氨酶升高多系湿热病毒为患,故清热利湿解毒为降转氨酶之主要治则,笔者对于湿热邪毒较重、苔黄腻舌质红者,常以制军10~15克配于辨证方中。舌不甚红者用秦艽20~30克;舌苔白腻者用  相似文献   

12.
袁争鸣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0):994-995
白芍滋补而不腻滞,清热而不伤正,敛正而不敛邪.张锡纯善于用之补气补血、清热止痢、利尿通淋,以及敛气固脱、敛汗摄精、收敛止血、潜阳敛火等;并发现不少与白芍配伍可以发挥相须、相使作用的药对,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桑椹溪黄草冲剂保肝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椹溪黄草冲剂由桑椹子、溪黄草、茵陈、五味子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祛瘀等功效,用于湿热所致的胁痛、黄疸及西医诊为急慢性肝炎肝功能损害者.本文对桑椹溪黄草冲剂的保肝降酶,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进行了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五味子与山茱萸实入药,皆味酸性温,均有较强之固涩作用,常相配伍应用,然山茱萸果实重于滋补肝肾之阴,固经止汗、止血作用强,五味子偏重于养心敛肺,纳肾气。故止咳平喘,生津止渴,宁心安神之效佳,但无止血作用。且两者临床调配时均宜"打破"调配为住,因两药的治病成分均在果核里面。  相似文献   

15.
禤国维教授治疗皮肤病药对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维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 ,从医 3 0余年 ,学验俱丰 ,擅长治疗中医外科疾病 ,尤其是皮肤性病科疑难杂症。笔者跟随老侍诊 ,见其用药处方很有特色 ,擅用中药药对 ,疗效显著。现撮其一、二 ,以飨读者。 1 麻黄与生牡蛎麻黄辛温 ,具有疏散风寒、宣肺之效 ,又可疏风止痒 ,散邪透疹。牡蛎咸寒 ,质地重坠 ,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制酸止痛之功用。 2药伍用共奏散风解表 ,敛阴止痒之效 ,牡蛎之敛又可防麻黄宣透太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麻黄具有抗过敏作用 ,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可抑制嗜酸性细胞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介质。牡蛎…  相似文献   

16.
祝谌予治疗过敏症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故全国名老中医祝谌予教授临床善用过敏煎治疗各类过敏症,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1 过敏煎简介 过敏煎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各10 g,甘草3~6 g组成,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 该方具有御卫固表、抗过敏的功效.方中防风辛温解表,疏风胜湿;银柴胡甘寒益阴,清热凉血;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该方药味虽平淡,但立方精巧,诸药组合,有敛有散,有补有泄,有升有降,阴阳并调.盖过敏性疾患,虽症情不同,但其机理则一,皆由过敏所致,皆可用本方治之,体现了异病同治之真谛.  相似文献   

17.
黄疸,其病机诚如《河间六书》所云:“以湿热相搏而体发黄也”。连翘对湿热邪毒交蒸肝胆,致使肝胆失疏,胆汁外溢之黄疸,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散湿退黄作用。连翘辛苦性寒,一则辛散湿邪,苦寒以泻热毒,再则湿热所致黄疸,每多气机郁滞,而其又“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  相似文献   

18.
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功效卓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子可降酶、镇静、敛涩,多用于治疗肝炎、神经衰弱和气管炎等,但我临证体验,本品尤擅长于降糖,治疗糖尿病,效果可嘉。糖尿病的发病,虽与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房劳不节、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但其根本原因,乃系先天元气不足,加上后天调摄失宜,导致肾虚、精血津汁跑漏渗泄为其病机。五味子味甘酸性温,甘能益脾,酸能收敛,敛之极则藏,肾主藏,故为补肾之要药、治疗糖尿病之上品。  相似文献   

19.
吴东南  肖政  范世平 《河南中医》2016,(10):1847-1848
五味子五味具备,"五脏皆治",以补为主,治虚为主。临床辨证用之,五味子可敛肺滋阴治顽咳,养心宁神治不寐,健脾涩肠止泻泄,柔肝养血治眩晕,补肾益精疗无子。五味中酸敛最甚,若实证用之,有收敛邪气,闭门留寇之弊,故实证患者当慎用。  相似文献   

20.
<正> 痢疾初起以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为治疗大法。历代医家谆谆告诫,忌早用收涩之品,以防闭门留寇,使病邪缠绵,变证丛生。所以古人有“痢无止法”之说。痢疾初起,湿热蕴于肠中为主要病机时,清热化湿解毒,使邪内溃;兼以行气导滞,使邪外泄,确能收到药到病除之效。但这必须以肠道损伤不重,邪去肠道自复为先决条件。众所周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是肠道损伤的病理表现,又是驱邪外出的保护性反应。但当病情比较严重,肠道器质性损伤广泛为主时,尽管湿热之邪很盛,如果只用芩、连、大黄等苦寒之品,易使肠道蠕动过于频繁,进一步增加肠道的损伤。笔者在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的基础上,酌情加入收敛固涩之品,可使腹痛明显缓解,下痢次数迅速减少,里急后重很快解除,并未见有留邪之弊,且使病程缩短,临床取得满意疗效。简单介绍如下:一、适应范围:1.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痢急频者。2.服用苦寒药“通因通用”,湿热仍未除,而正气己虚者。3.经用多种抗菌索治疗,取效不明显者。二、常用药物:以罂粟壳、诃子为常用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