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证明电刺激动物脑不同部位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量 (rCBF),改善脑循环,而对 rCBF有强大影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 (FN),提示电刺激小脑 FN可能对脑缺血有益 [1]。根据这一研究,我们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80例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人,依据 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标准诊断 [2],均经 CT或 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偏瘫。治疗组中男性 24例,女性 16例,年龄 52~ 87(66.6± 7.6)岁,对照组男性 19例,…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彦  叶斌主 《现代康复》2001,5(2):87-87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证明电刺激动物脑不同部位可以明显增加局部脑血流量(rCBF),改善脑循环,而对rCBF有强大影响的神经控制中枢位于小脑顶核(FN),提示电刺激小脑FN可能对脑缺血有益。根据这一研究,我们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低频脉冲电刺激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研究对象为结果:低频脉冲电刺激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定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卒中的康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卒中一般发病急骤,而恢复较慢,易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科于 1998年 8月~ 2000年 8月对经头颅 CT或 MRI扫描确诊为脑卒中〖 1〗的患者 60例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治疗组 60例,男 48例,女 12例,年龄 60~ 84(72.5± 6.3)岁,脑卒中前期病史 0.5~ 15(3.2± 7.5)年,其中脑出血 8例,脑梗死 52例。入院后常规给予降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及脑循环等药物治疗, 2周后再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 1个疗程。对照组 56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FN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CFNs治疗组及ACI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第14天时患者血浆NPY、CGRP水平。结果 CFNs治疗组与ACI对照组治疗前血浆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GRP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FNs治疗组与ACI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浆NP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01,P〈0.01),且CFNs治疗组治疗后血浆NPY水平较ACI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显著(P〈0.01);而治疗后CG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l,P〈0.01),且CFNs治疗组治疗后血浆CGRP水平较ACI对照组治疗后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 CFNs对ACI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NPY、升高血浆CG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患者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血流的变化情况,探讨慢性脑缺血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门诊与病房的MCI患者30例,符合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提出的MCI诊断标准及国内张明圆等根据文化程度对痴呆的评分标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无神经功能缺损。30例MCI患者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10d,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CI患者治疗前TCD检查异常率为90%(27/30),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为(58.7±9.9),(38.7±8.1)cm/s,比治疗前犤(43.6±8.9),(28.6±5.1)cm/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69,5.376,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MCI患者脑血流量,可能对MCI患者的认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7.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电刺激小脑顶核后脑血流的变化情况,探讨慢性脑缺血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科门诊与病房的MCI患者30例,符合美国Mayo神经病学研究中心提出的MCI诊断标准及国内张明圆等根据文化程度对痴呆的评分标准,无心脑血管疾病史,无神经功能缺损。30例MCI患者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10d,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MCI患者治疗前TCD检查异常率为90%(27/30),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度为(58.7&;#177;9.9),(38.7&;#177;8.1)cm/s,比治疗前[(43.6&;#177;8.9),(28.6&;#177;5.1)em/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69,5.376,P&;lt;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MCI患者脑血流量,可能对MCI患者的认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对哺乳动物小脑功能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小脑除了对大脑的各项运动指令加以调节外,还对大脑的其他活动如血流、代谢、甚至认知功能都有明显影响,小脑顶核在调节脑血流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的关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实电刺激小脑顶核通过血管扩张、神经递质释放及白细胞流变学改善等机制,使神经元对缺血损害耐受性增强,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脑梗死体积缩小,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轻,半影区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电图恢复,明显改善和缓解缺血性脑损害,对脑缺血神经元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哺乳动物小脑功能研究的深入,目前发现,小脑除了对大脑的各项运动指令加以调节外,还对大脑的其他活动如血流、代谢、甚至认知功能都有明显影响,小脑顶核在调节脑血流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一系列的实验研究结果均证实电刺激小脑顶核通过血管扩张、神经递质释放及白细胞流变学改善等机制,使神经元对缺血损害耐受性增强,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脑梗死体积缩小,缺血区白细胞浸润减轻,半影区坏死神经元数目减少,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电图恢复,明显改善和缓解缺血性脑损害,对脑缺血神经元具有明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塞等病人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 对50例脑梗塞患者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有关指标。如平均脑血流量(Qmean),特性阻抗(Zc),脑血管阻力(R)和平均脑血流速度(Vmean)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脑血管阻力(R)减小,平均脑血流量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后,脑血管阻力减小,脑血流量增加,说明使用该治疗仪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1.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预刺激小脑顶核对脑缺血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对神经元凋亡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再灌注24h;于缺血前1、4、7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TUNEL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和齿状核组凋亡神经元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TUNEL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前1、4、7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TUNEL阳性细胞数(P<0.05)。结论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电刺激脑梗死患者小脑顶核的治疗方法,观察其神经病学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小脑顶核组)和常规药物组,另设4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浓度的变化.结果:电刺激治疗组较常规药物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也均较常规药物组下降更快(P均<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一氧化氮浓度下降,这可能与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变化规律,探讨FNS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小脑顶核假刺激组(I/RFs组)、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小脑顶核刺激组(I/RF组),每组根据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第1、3、7、14、21、28天6个亚组(n=6)。缺血时间均为1h/再灌注,于再灌注后立即刺激对侧小脑顶核1h。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在缺血侧侧脑室区、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均有增加,呈单峰变化趋势.第1天开始增加(P〈0.01),第7天达到高峰(P〈0.01),第14天后下降(P〈0.01);第21、28天时已明显下降(P〈0.05),而FNS后,Brdu阳性细胞数量在缺血/再灌注基础上增加更加明显(P〈0.05,P〈0.01),第7天达到高峰(P〈0.01).峰值更高,第14天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第21天后逐步下降(P〈0.05)、第28天已明显下降;且引起整个侧脑室和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锥体细胞层细胞增殖。Brdu阳性细胞有明显形态改变。结论:FNS可促进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侧脑室和海马Brdu阳性细胞的增殖,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FNS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电刺激小脑顶核预处理对缺血脑损害的预防性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脑缺血前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FN)预处理的预防性脑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根据预处理与脑缺血的间隔时间,分为电刺激FN预处理1,6,24h3组,以及假手术对照组和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对照组,每组各10只。应用MCAO动物模型,立体定向技术将刺激电极置入病侧小脑FN,分别在缺血前1,6和24h给予电刺激1h,观察24h后脑梗死范围、脑含水量和EEG变化。结果缺血前1,6和24h行电刺激FN预处理均能有效减小脑梗死范围和促进EEG恢复,损害减小主要位于梗死灶的背内侧和尾侧部的新皮质,3组梗死范围分别为(11.8±4.0)%,(14.2±5.4)%和(12.6±4.0)%,与MCAO对照组(19.8±4.2)%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缺血前1h电刺激FN组脑保护效果较明显,梗死范围减小40.4%;缺血前1h应用还能减轻脑水肿,梗死周围脑组织含水量(80.0±2.7)%,与MCAO对照组(84.2±2.2)%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FN预处理对缺血脑损害具有预防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EMG-FE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手功能障碍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侧上肢给予EMG-FES,对照组患侧上肢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2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和10s抓握测试(HGRT)进行评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其疗效。 结果:治疗前评定,治疗组和对照组FMA、BI和HGRT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56.45±9.05)分、(91.00±7.18)分和(10.4±4.51)次;对照组分别为(55.55±9.71)分、(84.7±12.62)分和(8.05±4.27)次,HGRT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FMA、BI和HGRT评分分别为(62.95±3.32)分、(98.7±3.93)分和(13.0±3.68)次;对照组分别为(58.60±7.70)分、(89.7±10.94)分和(9.26±4.12)次,经比较,治疗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肌电反馈功能性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偏瘫手的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徐翔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18-1319,1321
目的观察小脑通电治疗对脑血管疾病(CVD)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56例CVD患者随机分为通电治疗组(78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7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功能药物及基础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组加用CVFT-010脑循环功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小脑顶核(FN),每次通电40min,1次/日,14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治疗前、后临床神经病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测定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结果 78例脑卒中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腕、手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小脑通电治疗适用于不同病情程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韩颖  李来有  史欣  王娇兰  周庆茹  贾亚琼 《临床荟萃》2011,26(22):1950-1954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cerebellar fastigial nucle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FNS)在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D患者随机分为FNS组、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FNS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奥拉西坦组口服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or ultrasonic monitor,TCD)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改变:FNS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ADL评分降低(P〈0.05),P300潜伏期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1)。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增高(P〈0.01)。TCD显示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显著(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均P〈0.01)。其中FNS组及奥拉西坦组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尼莫地平组(P〈0.05),而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治疗后ADL及P300的改善较奥拉西坦组及尼莫地平组更明显(P〈0.01),而奥拉西坦组和尼莫地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NS组及尼莫地平组TCD显示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均优于奥拉西坦组(P〈0.05或〈0.01),其中FNS组MCA、ACA、PCA、V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的改善较尼莫地平组更显著(P〈0.05)。结论 FNS、奥拉西坦、尼莫地平均能够对VD产生治疗效果。奥拉西坦能够有效提高VD患者的认知功能;尼莫地平可改善VD患者颅内血流供应;FNS较以上两种药物更能够全面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执行能力及颅内血流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