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7例IF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存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有9例无明确危险因素且常规免疫学检查正常.酵母菌感染25例,病原学诊断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7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6例、光滑球拟酵母菌感染6例,未分类假丝酵母菌感染3例,涎沫假丝酵母菌、异常汉逊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各1例;曲霉感染9例;新生隐球菌感染2例;肺组织胞浆菌感染1例.86.5%的患者有发热,62.2%的患者白细胞升高.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50.0%为两肺片状浸润影,33.3%为支气管肺炎型,16.7%为弥漫型;侵袭性曲霉感染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50.0%为孤立性团块影,50.0%为弥漫型;肺组织胞浆菌感染CT表现为两肺弥漫型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样结节影.34例IFI患者行抗真菌治疗,疗程3.5~23.5周,平均疗程10.0周,总的治愈率为58.8%,好转率为8.8%,病死率为17.6%.结论 大部分IFI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有部分IFI患者无危险因素;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假丝酵母菌感染与曲霉感染影像学表现不同;长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0月威海市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血液系统疾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0株,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48例IFI病例中肺部感染40例,CT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以双肺受累、结节影、团块状高密度影多见;中性粒细胞缺乏、广谱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血液系统疾病基础状态是IFI的危险因素;48例患者中治愈27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77.1%;死亡7例,病死率14.6%,抗真菌治疗药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少。结论血液系统疾病并发IFI以发热为主要表现,感染部位以肺部多见,高分辨率CT能检测到早期典型的病灶,IFI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及时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合理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共7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生儿的病例,观察并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影响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特征,并记录试验室的转归情况。结果 76例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均为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早产儿62例占81.6%,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1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9例。结论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与患儿的机体状态、原发病以及并发症有密切的联系;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掌握呼吸机应用指征以及尽早过渡至肠内营养等,均是预防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2)
目的探讨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医院收治的117例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患儿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7例患儿共分离出95株真菌,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64.21%、10.53%,曲霉菌属15株占15.49%;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不典型,主要包括咳嗽、发热、喘息、呼吸困难症状,分别为109、98、58、46例,各占93.16%、83.76%、49.57%、39.32%,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是患儿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17例患儿中108例抗真菌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2.31%;9例无效,其中死亡6例。结论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曲霉菌属,年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是儿童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及时给予抗真菌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8)
目的对病理确诊的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了解IPFI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特点,加深对IPFI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7-2014年医院病理确诊的IPFI患者32例,对资料记载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原学、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比较继发性和原发性IPFI的临床特点。结果 IPFI临床表现不特异,继发性IPFI年龄大,更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和/或咳痰、呼吸困难;原发性IPFI影像学表现以结节或肿块为主;32例确诊IPFI患者,25例继发性IPFI患者中13例为曲霉菌感染;7例原发性IPFI中6例隐球菌感染;8例死亡病例均为继发性IPFI。结论 IPFI以曲霉菌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不特异;继发性IPFI患者年龄大、病死率高,原发性IPFI临床症状少,需尽早行侵袭性治疗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重度烧伤创面真菌感染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重度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重度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诊断检测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7年1月期间河南某三甲医院烧伤科和ICU收治的且符合重度烧伤诊断的患者95例,根据烧伤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真菌感染患者32例,非真菌感染患者63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比较真菌感染患者与非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真菌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真菌感染患者与非真菌感染患者在住院天数、烧伤总面积、手术次数和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重度烧伤患者共分离出真菌82株,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包括白色假丝酵母(34.1%)、热带假丝酵母(18.5%)和光滑假丝酵母(17.1%),其次是曲霉菌(13.4%)和毛霉菌(12.2%);烧伤患者真菌感染的时间分布主要是烧伤1~2周时间段(31.3%),其次是≥4周时间段(21.9%),2~3周(18.8%)和3~4周(15.6%);真菌感染组病死率31.3%高于非真菌感染组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0,P0.001);非真菌感染组的治疗效果优于真菌感染组(Z=6.979,P0.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高,会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要及时地对患者进行疾病监测和筛查,尽早地发现真菌感染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4月IFI患者254例(确诊组64例,临床诊断组78例,拟诊组112例),细菌感染者75例,健康检查者68例。对这些病例进行IFI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恶性肿瘤、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时间≥7 d、激素的使用(P<0.05)是IFI的高危因素。结论有较多危险因素的真菌感染患者更易发生IFI,因此,避免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是预防IFI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增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日益普遍。IF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其诊断和治疗极具挑战性,本文就IFI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1IFI非培养诊断进展由于IFI早期症状和体征常缺乏特异性,故诊断十分困难。组织病理学诊断常因患者病情危重受到阻碍,新的检测方法包括真菌细胞壁复合物和真菌基因DNA等快速诊断法受到关注。1.1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半乳甘露聚糖(GM)是一种多糖类细胞壁复合物,真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入血,曲霉菌属GM抗原检测是侵袭性曲霉病(… 相似文献
9.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某院近10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状况,为医院提升治疗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7月-2016年7月医院儿科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106例,统计每2年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数量分布、感染病原菌的危险因素、分布和来源及临床症状、主要真菌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 10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儿童共分离出真菌109株,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总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每年感染最多的菌落均为白念珠菌;影响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广谱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中心静脉插管、血液系统肿瘤、胃肠手术以及留置导尿管;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中以念珠菌为主,包括白念珠菌33株(30.3%)、光滑念珠菌13株(11.9%),热带念珠菌12株(11.0%)以及克柔念珠菌9株(8.3%),其次为新隐球菌18株(16.5%),链格孢子菌7株(6.4%)以及曲霉菌11株(10.1%);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来源主要为泌尿道和呼吸道,新隐球菌的主要来源为脑脊液;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较敏感,新隐球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敏感;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中以咳嗽、体温不稳定、喘息最为常见,偶尔有患儿伴随腹痛、腹胀和咳血的症状。结论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无临床特异性,对于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且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更加深入地寻找真菌感染证据,对于确定真菌感染的患者应给予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治疗,以期降低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及临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菌种分类、标本种类、疾病种类、科室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检出侵袭性真菌1 945株,总的检出率为17.0%,2006-2009年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5.7%、16.8%和21.2%。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4%,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占60.5%;丝状菌占7.6%。检出的1 945株真菌主要分离自痰、尿和大便标本。真菌感染患者主要来自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传染科、神经内科和ICU等科室。结论侵袭性真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白色念珠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和毛霉菌属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试验(即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呼吸科治疗的疑似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痰液进行痰培养,并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对患者血清及纤支镜肺泡灌洗液中的(1-3)β-D-葡聚糖进行检测。结果痰培结果显示病原菌主要为两大类,念珠菌与曲霉菌,感染例数分别是178例和14例,其中确诊的有38例,临床诊断病例有32例,拟诊有58例,定植有64例。血清样本的葡聚糖浓度在诊断指标分组中和灌洗液具有一致性。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与痰真菌培养相比具有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的特点,是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早期、快速的方法,其与痰培养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重症患者治疗过程用药监护,从制定治疗方案、给药形式、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药学服务.结果 经过积极的抗真菌、激素、氧疗及对症治疗,以及积极合理的药学监护,该患者痊愈出院,应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治疗,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学监护,为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安全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诱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86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感染相关因素。结果86例患者年龄16—71(46.7±14.6)岁,其中男72例,女14例。主要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43.75%),其次为肠道(22.32%)。主要菌种为白色念珠菌(74.42%),易感因素包括疾病的严重程度、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侵袭性操作以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82.56%)明显高于对照组(3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衰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死率高;积极改善肝功能,严格掌握应用抗生素指征,减少侵袭性操作等对于预防真菌感染有重要意义;对感染患者尽量早诊断,早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为建立IFI临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确诊为IFI的6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于本院住院的66例非真菌感染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的孕母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及新生儿住院治疗情况,共计18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而宫内感染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住院天数、机械通气使用率及时间、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率及时间、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使用率及留置时间与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均长于或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项临床指标,包括孕母年龄、孕母孕期合并其他疾病发生率、单胎妊娠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胎龄、男性新生儿比例及新生儿广谱抗菌药物使用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住院天数(OR=1.317,95%CI:1.036~1.673,P0.05),新生儿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OR=2.148,95%CI:1.010~3.145,P0.05)是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滥用广谱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以减少真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认识的加深,合理诊治IFI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79~2000年,败血症患者中真菌分离率增加了207%,假丝酵母菌属(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是主要的致病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占70%~90%,曲霉属占10%~20%。IFI的诊断较困难,漏诊率高。一个长达15年的尸检研究结果显示旧0,在1017例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的尸检病例中,仅有314例(31%)生前诊断为IFI,69%的IFI病例被漏诊。Lin等总结了1995~200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941例IFI病例,侵袭性曲霉感染的病死率为58.0%,而骨髓移植患者中病死率更是高达88.1%。近年来,国内外对于IFI的诊治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如半乳甘露聚糖、β-D-葡聚糖检测等对于诊断IFI有良好的应用前景,IFI的规范化治疗和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更是目前抗感染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仅就IFI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章迪黄素明唐慧袁千钦 《实用预防医学》2017,(8):989-992
目的探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间进行G试验检测的2 588例患者血清标本的阳性率、阴性率、阳性似然比及阴性似然比,分析其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2 588例患者中具有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者1 678例,占64.84%,无高危因素者910例,占35.16%。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G试验检测真阳性169例,假阳性420例,真阴性904例,假阴性185例。阳性似然比为1.51,阴性似然比为0.76。G试验应用于存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移植状态、重症感染、自身免疫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糖尿病、肝硬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9种具有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检测时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23、1.77、1.21、1.55、1.31、0.68、1.8、1.97、2.2;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1、0.64、0.86、0.66、0.75、1.18、0.72、0.64、0.76。结论 G试验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考证,尤其是在患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重症感染、恶性肿瘤的患者中,G试验应用价值较低,需改良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高危因素,为其及时有效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3 520例早产儿中确诊为真菌感染的104例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3年间该院真菌感染的总发生率为2.95%,排前三位的月份为1月、8月和10月;出生体重(BW)<1 000 g、1 000~1 499 g、1 500~2 499 g、2 500~4 000 g的早产儿IFI发生率依次为1.67%、7.85%、2.64%、0.84%;胎龄(GA)<28周、28~31+6周、32~36+6周早产儿IFI发生率为5.26%、8.38%、1.49%;辅助通气及使用脂肪乳时间是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出生体重儿、夏秋冬季、广谱抗生素、辅助通气及胃肠道外营养等是早产儿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的CT特征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肺部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影21例,散在斑片状影合并小结节9例,散在性小结节4例,肿块表现4例,大片实变2例。原发性IPFI 8例,继发性IPFI 32例;出现空洞病灶16例(40.0%)。22例有明确微生物学检查,其中曲霉11例,念珠菌6例,隐球菌5例。30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2例斑片状影完全吸收,24例病灶较治疗前吸收好转,4例部分病灶较治疗前吸收或增多。结论 IPFI的肺部CT表现与致病真菌的种类、IPFI的分型及病程的长短有关,除典型曲菌球CT表现有特异性外,病灶的多发性及多形态性可为IPFI较有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