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应林 《华西医学》2009,(11):3007-300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的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8例SLE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对肝损害组(30例)的症状与体征、病情程度、肝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将其部分生化及免疫学指标与无肝损害组(68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中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0.61%。肝损害组中,病情重度16例(53.33%),17例患者(56.67%)无明显自觉症状,以ALT、AST轻中度升高为主。7例患者肝脏B超异常。肝损害组患者的白细胞值明显低与无肝损害组(P〈0.05)。而2组的血红蛋白、血小板、CRP、ESR、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IgG、补体3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例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药物治疗,9例在出院时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2例肝功能无明显改善;19例患者在接受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给予护肝治疗,15例出院复查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4例无明显改善。而对照组68例中病情重度8例(11.76%)。结论:肝脏是SLE常见累及的靶器官之一,SLE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轻至中度肝细胞损害多见,肝损害发生率与SLE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与SLE的近期预后无关、与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肝损害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52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452例SLE患者中有肝损害53例(11.7%), 有肝损害组与无肝脏损害比较,两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等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LED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例患者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51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48例,黄疸3例(5.7%)。经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予护肝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无1例死于SLE肝损害。结论:SLE本身所致的肝损害发生率并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敏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原作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增加新样本量。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肝脏损害情况。方法对明确诊断SLE肝损害的86例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和肝功能指标进行同步检测与比较评价。结果SLE纽与对照组(健康人64例)检测HA、LN、pⅢp、HCⅣ及ALT、AST、ALP、TBIL指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结论SLE患者肝损害明确存在,原因与原发病系统损害、继发损害有关。应明确鉴别原因,针对性处理,全程治疗应合理有节的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与消炎止痛药(NSAIDs)。  相似文献   

4.
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伤寒杆菌感染对肝脏的损害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50例伤寒患者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30例(65.7%)出现ALT和AST升高,其中83例(36.1%)伴有血清总胆红素(STB)升高;320例进行HBV标记物检测,发现HBV感染45例,伤寒重叠HBV感染率为14.1%,单纯伤寒组与重叠HBV感染组的肝损害情况比较,重叠感染组的ALT、AST及STB均值比单纯感染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间肝损害发生率和血清白蛋白(ALB)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伤寒患者中肝损害较常见,病情重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也严重,其中重叠HBV感染者肝损害程度更重,但重叠HBV感染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并肝脏损害的临床及肝组织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登革热患者并肝脏损害的发生率及其肝损害的特征。方法:将2002年5-12月我院收治的978例登革热患者的肝功能、5例肝组织病理活检及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78例登革热病人在入院时检到肝功能,出现ALT升高708例,占72.4%,AST升高853例,占87.2%,肝损害的发生率以AST显著。ALT升高程度在病程第2周(8-14d)最为显著,AST升高程度在两周(14d)内无明显差异。肝组织活检显示肝细胞大部分胞浆松化及气球样变,肝实质未见坏死灶。结论:Ⅰ型登革热并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肝组织学呈非特异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肺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3例以肺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小血管炎患者(肺损害组),与14例单纯肾脏受累的小血管炎患者(肾损害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损害组与肾损害组平均就诊年龄分别为(55.8±16.6)岁和(37.7±18.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损害组X线、CT检查示2例肺部结节状阴影,其余无特异表现;9例有蛋白尿、肾性血尿,其中6例肾活栓,5例为增生硬化或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新月体肾炎;2例行肺活检病理为韦格内(Wegner)肉芽肿。肾损害组10例肾穿刺活检,2例新月体肾炎,1例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肺损害组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8例,单纯泼尼松治疗5例;而肾损害组则分别为11例和3例。肺损害组患者肺部症状改善、病情好转8例,但肾功能无法恢复进入透析6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5例。肾损害组好转12例,病情无好转自动出院2例。结论伴有肺脏受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就诊年龄偏大,多合并肾脏损害,病理表现较重,建议采用泼尼松加其他免疫抑制荆治疗,年龄大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观察凯西莱对化疗所致肝损害的修复作用。方法:对45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凯西莱治疗组(25例)和肝泰乐治疗组(20例),并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外周白细胞变化。结果:应用凯西莱治疗后,该组精神饮食明显改善。转氨酶及白细胞均在正常范围,明显优于肝泰乐治疗组(P〈0.05)。结论:凯西莱可以改善化疗所致的肝损害,并能升高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对化疗所致肝损害的修复作用明显优于肝泰乐。  相似文献   

8.
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张红卫  黄英伟 《新医学》2002,33(1):23-24
目的:研究SLE肝损害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实验室免疫学的特征、误诊及治疗情况。方法:对明确诊断为SLE的260例病例中合并肝损害的不合并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SLE中合并肝损害79例,占30%。大部分均在病情的活动期,54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8例误诊;有肝损害者血清自身抗体: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RNP抗体的异常率以及IgG、γ-球蛋白检测与无肝损害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治疗反应好。结论:SLE肝损害并不少见,多发生在病情的活动期,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和漏诊。必要时辅以肝穿刺有助鉴别诊断和指导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性肝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糖尿病及伴酮症或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时肝损害的情况,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在354例糖尿病患者中,把有肝损害的52例分为有或无DK或DKA两组,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值的比较。把伴DK或DKA的57例分为有或无肝损害两组,观察肝损害与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GLU)及血浆渗透浓度(OSM)水平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4.68%,伴DK或DKA时发生率增至29.82%;伴DK或DKA组ALT,AST,TB升高显著高于无DK或DKA组(P<0.05);伴DK或DKA者有肝损害组CO2CP明显低于无肝损害组;BUN,GLU,OSM明显高于无肝损害组,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酸中毒和脱水是引起糖尿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波  丁楠  常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22-202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存在的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8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C)患者及64例慢性肝炎患者(CHB)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将两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将89例HBC患者按照自身抗体存在情况分成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指标,并与9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自身抗体检出情况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AMA、AMA-M2升高最为明显(P〈0.01),ANA检出率也显著增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ALP升高最为明显(P〈0.01),AST、TBA值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DBil、GGT、ALP、TBA值均显著升高(P〈0.01)。自身抗体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GGT、TBA及DBil显著升高(P〈0.01或P〈0.05),AL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对肝脏损害更大,在肝病患者中检测自身抗体将有助于判断肝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ⅢP)、层黏连蛋白(LN)、IV型胶原(IVC)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以65例正常体检人员为对照,比较CHB中度组(89例)、CHB重度组(72例)及肝硬化组(34例)HA、PⅢP、LN、IVC变化特点,及相应肝功能情况。结果 HA、PⅢP、LN、IVC在CHB中度、重度组及肝硬化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CHB中度、重度组升高,在肝硬化组中降低并出现倒置。结论在CHB患者中肝纤维化指标HA、PⅢP、LN、IVC结合传统肝功能监测指标ALT、AST更能准确反映肝脏纤维化及肝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SA)结合单极电凝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51例需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中运用CUSA结合电凝(CUSA组)95例,运用钳夹法(CC组)15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例数、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C组相比,CUSA组肝门阻断率低、手术时间较长、住院时间短(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CUSA组患者术后ALT、总胆红素水平较CC组低(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USA结合单极电凝行肝脏切除术对肝组织损害轻,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不增加,不足之处是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RNA载量、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并评价其检测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HC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CV-RNA载量、HCV抗体及ALT。结果在242例标本中,236例HCV抗体有反应性,184例HCV-RNA阳性,109例ALT结果异常。HCV抗体有反应性的患者的HCV-RNA阳性率(77.5%)显著高于HCV抗体无反应性患者的HCv-RNA阳性率(16.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抗体有反应性的患者中ALT异常率为44.9%,HCV抗体无反应性的患者中ALT异常率为5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阳性患者ALT异常率(52.2%)明显高于HCV-RNA阴性患者(22.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LT异常率随着HCV-RNA栽量的增高而升高(r=0.999,P〈0.05),而ALT浓度变化与HCV-RNA载量无相关性(r=0.141,P〉O.05)。结论联合检测HCV-RNA载量与HCV抗体可提高HCV感染诊断的阳性率;同时结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丹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浆TXA2、PGⅡ浓度及肝功能的变化,探讨丹参对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肝损害的作用。方法5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肝损害患者在入院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28例和丹参组29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丹参治疗14d。检测其TXA2、PGⅡ及肝功能的改变。结果人院时两组TXA2/TXAⅡ/PGⅡ比值无明显差别,人院后3,7,14d丹参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PGII各时间点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丹参组14d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丹参对于SAP肝损害的治疗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丹参可能通过纠正血管收缩/舒张因子之间的平衡而改善肝脏微循环,这可能是其治疗SAP肝损害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脂结果分析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脂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例SLE患者血脂中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的特点。结果通过比较分析190例SLE患者中血脂水平的变化,发现使用激素组和LN组血脂水平升高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N患者中使用激素组和未用激素治疗组血脂水平无差别(P〉O.05),且血脂水平高低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相关性(P〉O.05)。结论SLE长期使用激素者和肾损害者血脂代谢明显异常,血脂异常是SLE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无菌性股骨头坏死(ANFH)的危险因素,也参与肾损害。提示对SLE患者应建立个体血脂水平基线、进行血脂分析和长期血脂水平监测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净肝祛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方剂净肝祛脂汤口服,对照组予东宝肝泰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肝功能、血脂指标及肝脏B超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GT)及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中各项血清酶指标及血脂指标TC、TG下降显著,HDL—C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B超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脂肪肝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0%比20.0%,P〈0.05);且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痊愈率:25.0%比10.0%,总有效率85.0%比60.0%,P均〈0.05)。结论净肝祛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柳瑞凤  李江  张雪莲 《新医学》2010,41(8):546-54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硫普罗宁200m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5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透明质酸外,其他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参酮ⅡA联合硫普罗宁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灯盏细辛治疗肝硬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采用灯盏细辛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功能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纤五项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改变不明显(P〈0.05),肝纤五项两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灯盏细辛可明显改善肝脏功能,降低肝脏纤维化,对肝硬化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大、小三阳与肝功能转氨酶的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于1998年1月-2000年1月,慢性乙型肝炎52例病人[大三阳22例(HbsAg、HbeAg、HbcAb阳性);小三阳30例(Hb-sAg、HbeAb、HbcAb阳性)]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结果 大三阳组的ALT:345.72士375.40,AST:435.63士419.61;小三阳组的ALT:155.63士168.50,AST;161.27士151.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毒标志物与肝功能损害有关,大三阳病人的肝功损害比小三阳的明显严重。  相似文献   

20.
血清GGT和GGT/ALT比值联合应用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GGT活性及GGT/ALT比值在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了138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和60例无肝病其他肿瘤患者及1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GGT活性及ALT活性。结果:所有肝脏良恶性疾病组血清GG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无肝病其他恶性肿瘤组(P<0.01);原发性肝癌组和肝转移癌组GG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肝脏良性疾病组(P<0.01或P<0.05)。病毒性肝炎组GGT/ALT比值显著低于脂肪肝组、原发性肝癌组、肝转移癌组、肝硬化组、肝血管瘤组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别(P<0.01);随着GGT阳性界值的提高,阳性率逐渐下降,但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特异性却显著提高。结论:血清GGT活性和GGT/ALT比值联合应用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